□文/庞亚君
城市化:“四化同步”的枢纽
□文/庞亚君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对于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这四大历史性任务,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现代化发轫于工业革命,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全方位转变的过程。城市化作为工业化的产物,从一开始就融入现代化进程,可以说是,与现代化“难分难解”。
一方面,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基本动力。作为社会文明演进的一个过程,城市化是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的变迁过程。纵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失时机地把城市化作为一种有力的杠杆,推动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加快实现社会文明形态的“惊险一跃”,城市化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个动力。
另一方面,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联合国还是经合组织,都把城市化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世界上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例和非农就业比例都很高,城市化率基本上都在75%-80%,甚至更高,城市化毫无争议地成为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就浙江而言,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加快发展,特别是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城市化战略以来,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期。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6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居广东、辽宁之后,列全国各省区第3位,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一个时期,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中,城市化还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也仍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动力,城市化必须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指明了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格局,更重要的是,把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基本之策,突出强调城市化在“四化同步”中的枢纽作用。这是因为:
其一,城市化能够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提供空间。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协同并进,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空间延伸和信息空间扩展的复合,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空间网络复合节点,也就是说,信息化是依托于城市空间而发展的。而城市化的本质是一种空间集聚,主要通过人口在特定空间的集聚,而带动资源要素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城市化既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供空间平台,又通过集聚而集约利用空间资源,为农业现代化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耕地,从1990年的4.69亩增加到2010年的6.54亩,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其二,城市化能够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创造需求。有数据显示,城市人均投资是农村的7倍左右,城市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的3倍左右。差距就是潜力,城市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扩大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市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可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涵盖了信息化的内容,或者说创造了信息化的需求。而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其居住、生活、就学、就业都会创造巨大的需求,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庞大的工业品市场,同时对农产品也提出了更大规模和更高品质的要求,为农产品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说,城市化能够为扩大消费和投资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是拉动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三,城市化能够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创新动力。城市化是优化要素配置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产生一种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综合效应,从而大幅度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经测算,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中劳动投入的贡献率为26%,其中约有45%是由劳动力城乡间转移带来的;而贡献率为22%的全要素生产率中,也包含了劳动力从低价值到高价值活动的贡献。城市化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成效也十分显著,由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后,土地利用强度能够提升数十倍。城市化还能集聚创新要素,促进技术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创新动力。
浙江人多地少,更需要通过城市化的集聚集约发展,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腾出空间,并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支撑,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同时,浙江经济要转型升级,再创区域竞争新优势,更需要培育中心城市来抢占制高点,并依托城市化的组群集群发展,通过城市化与信息化的空间网络复合体系,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中,大步迈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未来一个时期,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中,城市化还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也仍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动力,城市化必须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城市化不只是简单的城市面积扩张,也不只是统计上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在传统的城市化模式下,城市开发规模庞大、建设速度过快,带来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和日益紧缺的资源能源、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显然已难以为继,必须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早在2006年,浙江就在全国率先提出“新型城市化”命题,即“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今年3月,又制定了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明了未来五年全省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思路;5月,又召开了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7月,又出台了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的纲要,围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了全省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一系列探索,对全国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具有先行示范作用。
其一,新型城市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就是城市化的核心是“人”,亦即化“农民”为“市民”,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民生作为城市化的根本出发点,不仅要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美好,而且要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还要促进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创业就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能够在城市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同时也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其二,新型城市化是一种城镇组群、空间优化的城市化。就是要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框架下,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路子,把城市群作为城镇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突出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网络化支撑,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群、拉成圈,推动区域生产力、人口的集聚与分流,以及区域空间的优化重组,促进要素流动性的增强、产业价值链的升级、分工协作度的深化和城镇组织化的提高,最终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其三,新型城市化是一种经济高效、创新发展的城市化。就是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更大范围地集聚土地、资金等要素,更大程度地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更高层次地推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作为推进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驱动为主向科技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其四,新型城市化是一种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化,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城市化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加快人口、要素集聚的基础上,强调土地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森林城市、田园城市、低碳城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城市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
其五,新型城市化是一种城乡统筹、市场配置的城市化。就是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资源市场配置和公共服务远行化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