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

2012-01-28 12:30张凤珍
中国出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解体译介苏联

文/张凤珍

中国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是从“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开始的,由上海大宣书局于1903年出版。20世纪中国翻译家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不仅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翻译热情上都超过了俄罗斯同行。俄罗斯经典作家如克雷洛夫、普希金、屠格涅夫、莱蒙托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的作品都被翻译出版。

一、“五四运动”期间

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是一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这个思想的基础是法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俄罗斯文学。中国的“新文学”产生于“五四运动”期间(被称作“新文化运动”或者“新文学运动”),其发展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紧密相连。

“五四”时期译介到中国的俄国文学数量惊人,种数之多已经超过英法。截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俄语文学的许多重要作品都被引入中国。

鲁迅翻译了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和其他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后来成为中国文化部部长和中国作协主席的茅盾又翻译了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和其他作家的作品,20世纪40年代茅盾继续自己的翻译工作,翻译的大部分是苏联作家的作品。巴金也翻译了不少俄罗斯作家如赫尔岑、屠格涅夫、果戈理、高尔基等人的作品。这时在中国还出现了研究俄罗斯文学史和俄罗斯作家的书,奠定了研究俄罗斯文学的基础。

瞿秋白也是俄罗斯文学翻译家之一,作为中国第一个在十月革命后踏上俄罗斯大地的新闻记者,他不仅准确地向中国人民传达苏联的信息,而且组织、翻译、传播了大量俄罗斯文学。1920年他在中国编辑了《俄罗斯作家短篇小说集》,还翻译了普希金的《茨冈人》、高尔基的《海燕之歌》和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并且写了很多有关俄罗斯文学的文章。

“五四运动”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大量译介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政治的需求,其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

由于中国和苏联“兄弟般的友谊”,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翻译和研究俄罗斯文学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几千万中国人学俄语,热情地阅读俄罗斯文学。可以说中国几乎一代人都是在俄苏文学的影响下成长的。

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所有的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和苏联文学的杰作都被翻译成了中文。这期间翻译出版的数量品种多、印数大。仅以托尔斯泰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共出版了35种托尔斯泰的作品,总印数在170万册以上。[4]

三、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外国作家的作品一部接一部地被翻译成汉语,这时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活动也得到恢复,从莱蒙托夫、卡拉姆津到佩列文,俄罗斯文学大量地被翻译成汉语。

过去中国只有两三家出版社出版俄罗斯文学的翻译作品, 而这时的出版社超过20家。此外,在这一时期,不同的城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很多介绍俄罗斯文学的杂志,如《苏联文学》(北京师范大学)、《俄苏文学》(武汉大学)、《苏俄文学》(山东大学)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杂志不得不合并成一个,即《俄罗斯文艺》,出版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杂志一年出版4期,印数近3000册。

四、苏联解体至今

在苏联解体后出现了一种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文学思潮,被称为“别样文学”。苏联解体后的文学与苏联时期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的译介事业。

总的说来,从苏联解体到现在,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俄罗斯文学的出版量也减少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国力有所下降,国际影响力也有所下降,这必然会影响到其文学在世界范围的接受程度。其次,随着英语的广泛普及,英美文化相应地得到重视,使俄罗斯文学不同程度地被“边缘化”了。但是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文学中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一直处于中国翻译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之中,拉思普京、马卡宁、佩列文等俄罗斯主流作家的新作都被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国,中国翻译家对俄罗斯文学的译介始终没有停止。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在译作数量上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俄罗斯文学在中国接受水平的整体下降,因为经过几代中国翻译家的辛勤努力,大多数经典作品都被译成了中文,为中国广大读者所熟悉。

俄罗斯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处境,除受到俄罗斯国力的影响之外,更主要的是中国人主观选择更理性、更多元化的结果。随着中俄两国各方面的交往不断加强,相信在未来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学交往的规模和范围将更大、更广。

[1]陈南先. 俄罗斯文学“文革”前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J]. 当代文坛,2010(5):128-131

[2]郭蕴深 郭宇纯. 五四运动前俄国文学作品在中国[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63-65

[3]陶丽. 中俄文学在两国的传播及其意义[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4): 52-54

[4]汪介之. 选择与失落——中俄文学关系的文化关照[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 193-194

[5]汪介之. 论中国文学接受俄罗斯文学的多元取向[J]. 南京师大学报,2009(2): 133-140

[6]袁荻涌.“五四”时期俄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文化成因[J]. 贵州社会科学,1998 (1): 88-93

[7]袁荻涌. 清末民初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J]. 贵州社会科学,2002 (5): 74-78

猜你喜欢
解体译介苏联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美空军又一退役气象卫星在轨解体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反思苏联解体的国际影响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