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强
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付 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难治病之一,是导致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目前西医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以对症为主,主要以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动力等,但疗效欠佳[1]。生脉注射液有养阴、益气、健脾之功效,在临床上使用生脉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在萎缩性胃炎有显著疗效。
中西医结合;生脉注射液;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张介宾注:“燥胜者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之病”。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消化液分泌不足,中医辨证属阴虚,其甚者属燥。治疗以补益胃阴为主,萎缩性胃炎以脾胃为中心,其病理性质为萎缩性胃炎之脾胃虚弱,正虚邪实、虚实并见,脾胃气虚,胃体失养为其本,胃络血瘀,当以气虚为先,以气虚为主。脾胃虚弱,气机雍滞是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机制。老年阴亏,七情内伤,饮食痰积,久病致瘀等诸多因素都可使脾胃功能受损,脾胃升降无力,气机运行不畅,而呈现胃脘部胀满、隐痛、纳差、乏力等症状[2]。日久可见虚弱症状,有的可出现舌炎。在本病的治疗上,目前西医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也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天然药物,中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开发的宝库。笔者自 2008年 10月~2011年10月采用了生脉注射液配合常规治疗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2008年10月~2011年 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35岁,均为萎缩性胃炎患者。
1.2治疗方法采用从整体出发,根据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用生脉注射液治疗,辅助以对症抑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疗程为1~3个月不等。
2.1疗效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食欲改善;胃镜示胃黏膜灰白区基本消失,显红白相间以红象为主,未见蓝色血管;病理检查示胃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三项中有两项从重度转为中度或从中度转为轻度。好转:临床症状及体重明显减轻,但仍遗留一部分症状;胃镜示胃黏膜区白区范围缩小,蓝色血管透见影像;病理检查示萎缩病变范围缩小或胃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三项中有一项重度转为中度或从中度转为轻度。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略有改善或无改善;胃镜示胃黏膜萎缩未减轻或加重;病理检查示固有膜腺体萎缩程度和范围均无变化或加重。
2.2治疗效果采用中药生脉注射液联合西医疗法治疗的60例患者中,显效31例,好转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
生脉注射液源于生脉散,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等成分组成,为益气滋阴之要方。红参具有补气、滋阴、益血、生津、强心、健胃、镇静等作用。麦冬,养阴为主,辅以益气。现已证实虚证特别是阴虚发生时,组织的锌铜比值往往降低。麦冬含锶低、含锌量及锌铜比值高,可以养阴益气。五味子属滋补性中药,具有益气、强阴、明目、壮筋骨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红参性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麦冬寒凉,养阴生津;五味子酸收,性温敛阴。三药合用,相伍为用,及阴阳并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共奏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之功效。生脉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对该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能明显改善本病的临床症状,且对胃黏膜腺体萎缩有一定的逆转作用,是治疗本病较好的药物[4]。生脉注射液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疗效,对其认识也不断提高。随着现代医药工艺的不断发展,必将给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生脉注射液安全、有效、无毒、价廉,其具备了在临床上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基本条件,为临床上众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途径。该药为纯中药制剂,应用前景较广,但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临床疗效也需进一步加以验证。
[1]隆献,万亮瑜.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异同之探讨[J].中医药通报,2004,3(4):42.
[2]张丙臣.辨证治疗慢性胃炎 187例体会[J].河南中医,2005,25 (5):42-43.
[3]孙蕾民,乔樵.健脾益气化湿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7):510-512.
[4]葛文松,刘杰民.中医药对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变化的探讨[J].四川中医,2004,22(1):19-20.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