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涉警事实的结构性描述以及警方的应对

2012-01-28 07:01:57李华文
政法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传播者细节受众

李华文

(四川警察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并不是对所有新近发生的事实都要报道,它要进行选择。新闻对事实的选择标准要受到国家法律、政策的影响,更要受到媒体的属性和传播规律的制约。

媒体的属性包含哪些因素?或者说媒体的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它对事实的选择?最具影响的当然是新闻价值规律。经过历史发展的积淀,人们对新闻价值规律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入,总结出的内容指导着新闻实践已经很多年。除此之外,当前影响媒体对事实选择的属性更多地表现为传播的属性和市场化的属性。

传播的属性要求媒体传播的事实必须要有受众。按照拉斯韦尔总结的传播过程,传播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环,即一个事实被传播者通过传播渠道传播后被受传者接受并反馈于传播者,传播过程才算真正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决定传播效果的是受众,因此,媒体在决定传播某一事实时必须首先考量受众可能产生的反应。

媒体的市场化属性经历了历史的演变,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后至1957年反右运动前。传统媒体被明确为“事业”,主要依靠国家定期定额补贴。尽管1949年底开始提倡经营管理改革,鼓励“多登有益广告”,但是经营活动有限。第二阶段是从1957年反右运动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新闻媒体属于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是拿国家的钱为国家做宣传的,其“产、供、销”都由国家统一调配:媒体所需物资由国家按计划拨给,媒体所需的资金由国家制定预算拨给,媒体所需人才也由国家分配。第三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2008年底。改革开放后,新闻媒体面临新的形势开始重新进行经营尝试。在这种尝试中,报纸走在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前面。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社等8家中央新闻单位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来又陆续在众多报刊及电台、电视台实施。当时的具体做法是:“企业经营,独立核算,盈余留用”,“包干上交,结余留用”,“企业化经营所需流动资金 (通常称周转金)从事业费中拨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开始逐步对媒体“断奶”,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财政不给补贴”的新体制。此后,随着国家在广告、发行、报纸定价等方面逐步放开,赋予新闻单位更多的经营权利,新闻媒体参与市场的程度不断加深。第四阶段是从2009年至2013年。2009年1月1日,国办发 (2008)114号文件开始施行。该文件为包括媒体在内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进程设定了具体期限,那就是2013年12月31日。在这一文件的指导下,我国传统新闻媒体转制将从稳健步入快速阶段,媒体的行业属性也将最终从事业转变为产业。[1]

媒体市场化的重要特征和要求之一就是要重视受众因素。媒体要有市场效应,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而三贴近的中心是贴近群众。受众是媒体市场化形成的主体。

因为这样的属性,所以媒体十分关注受众的需要,并尽量以符合传播规律的前提下满足受众的需要,扩大和提高媒体的市场效应。

媒体如何满足受众的需要?选择报道对象和运用写作方法满足受众的需要是媒体常用的方法。

对报道对象的选择当然是媒体满足受众需要的第一前提,正如本文一开始就谈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并不是对所有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要选择,其选择标准在遵循新闻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尊重受众的需求。关于这一问题已有诸多议论,本文不过多赘述。

本文所要论及的是,媒体在尊重真实报道的前提下通过写作方法的运用来吸引受众对其传播事实的关注,这一写作方法可以概括为媒体对事实的结构性描述,这是媒体报道事实获得期待效应、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方法。

什么是事实的结构性描述?媒体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受到事实真实性的制约,和文学作品不同,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艺术的真实来虚构事实,满足读者的需求,新闻则只能报道真实的事实,任何虚假的报道都是新闻的大敌。但媒体又必须以真实的事实来吸引受众,因此对真实事实的结构性描述成为新闻传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法。

新闻事实的结构性描述与事实的结构构成有关。

什么是事实?关于事实的定义,我们可以寻找到N个解释,蒋亚平等认为事实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和确实存在过的情况。[2]121艾丰认为事实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3]37,事实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过的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过程。[3]48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的轨迹和结果。事实是一个过程,因而事实必然是具体的,一般来说是可以直接感受的。“相对完整”的意思是说事实一般都是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的。“相对独立”是说事实是可以单独存在和单独表述的它和其他的客观事物是可以相对分开的。

具体而言,事实可以分为事件性事实和非事件性事实。事件性是指以某个独立的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事实,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有发生、发展和结局整个过程的事实。它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有具体的原因和结果;时间和地点比较具体和集中;常常带有鲜明的矛盾性和冲突性。非事件性事实是指与事件性事实相区别的事实形态,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即时间因素不是很明显,缺乏具体的过程。

学术界认为,事实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事件性事实的构成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非事件性事实是由一系列在空间或时间方面有相互联系的事实构成的。这种分析法是就静态的事实构成而言的。从事实描述的角度讲,非事件性事实是由现象和本质构成的共同体,非事件性事实一般是由若干现象集合而成的,而每一个现象后面都对应着一个或若干个本质。事件性事实是由情节和细节组成的事实过程,其表现形式为与时间相对应的事实形态,我们将这些事实形态称之为细节,在时间串联下,一系列有着内在联系的事实细节构成事实情节,我们将其称为事实过程。

我们要讨论的是,事件性事实的构成特点在新闻描述中会如何呈现?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也可以称为对事实的描述。事实的本体存在不会成为新闻,事实必须经过传播才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手段就是要借助语言、视频、图片等手段将事实再现出来让公众通过阅读、观看来认识事实。这是对事实的描述,新闻对事实的描述有两个层级,即还原描述与表现描述。

所谓还原描述是指传播者在传播事实时,按照事实自身发展的时间线索为描述顺序,寻找并展现与这一时间发展相对应的事实细节并将其描述出来,时间密度越大,事实细节越丰富,还原描述的程度就越高。理想的还原描述的传播效果即是事实自身的存在效果,它不会融入传播者的主观意图。对事实的还原描述只是一种理想的描述状态,因为事实在被描述过程中,因为记忆、因为叙述本身的特征、因为阅读的习惯会丢掉若干细节,并且传播本身也不可能要求传播一个事实做到事无巨细。

表现描述是指传播者在传播事实时,在不破坏事实真实性前提下,利用写作技巧对事实进行描述以追求特定叙事寓意与特定传播效果的一种手段。表现描述是典型的结构性描述,它充分利用事实的构成特点进行特定期待效果的描述。

结构性描述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利用事实的结构构成特点进行描述;获得特定的叙事寓意与期待传播效果。

诚如上文分析,事实是由若干细节构成的、与时间延续有关的过程。在描述过程中,事实结构的任何变动均会影响传播的效果。这和事实的寓意有关。

什么是事实的寓意?事实一旦存在,就有自己的存在含义。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意义却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事实的意义是通过写作者发现,选择和阐释而得以形成。对事实意义的发现、选择和阐释受到包括文化、制度、写作目的、写作文本等各种不同层面因素的影响。从写作的角度讲,寓意是指作者在写作时借助所表现的对象 (所叙事实、客体)赋予其可供人理解的意义、道理。它是主、客观的结合体,其产生受制于事实本身的意义和作者对这种意义的理解及写作目的。

如何表现事实的寓意?和事实细节的多少有关。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将自己对事件的解读结果以暗示的方式传达给受众。或者传播者本人并没有暗示某种意义指向的意图,但是,文本本身使阅读者对事件的意义作出了新的解读。我们看下例:

10日下午2时许,在南昌市英雄经济开发区某学院专家楼621室发现一名下身裸露的男子死亡。死亡男子姓王,河北人,生前系南昌一家科技集团省区经理,事发现场死者的衣物摆放整齐,笔记本电脑开着,电脑里有大量色情图片。警方没有发现他人进入客房的痕迹,初步排除他杀可能。[4]

这是一则媒体报道,传播者没有直接说明死者死亡的原因,但其在叙述中突出下身裸露和电脑里的色情照片,让受众很明显的感到传播者想突出其死亡与性有关。因为电脑里的东西很多,绝不仅仅是色情照片。事实寓意的表现,可以通过对事实细节的选择性叙述来达到。其接受原理是事实细节的不同组合可以很容易地让读者进行接近性联想,读出作者的叙述意图。这是典型的事实结构性描述。

并且任何事实一经传播就会形成一定的寓意,这是客观规律。即使传播者并没有主张在描述里面,文本本身也会向受众提供可以解读的寓意,当然这不在本文讨论范畴。

需要研究的是,事实寓意需要通过描述才能显现让受众理解,表现为传播效果。而事实在被描述的过程中因其结构的不同可以改变事实的寓意,获得期待的传播效果。媒体正是运用这一规律来控制事实寓意获得特定的期待传播效果,以引起受众对其传播事实的关注,进而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

事实的结构性描述的最大特点是它不改变事实,它仅仅是通过对事实的选择以及结构性调整来描述事实,这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和要求的。

那么,媒体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对事实的结构性描述呢?

媒体通过对事实细节的选择性描述来获得期待的传播效果。

媒体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选择事实中的细节进行传播。事实是由细节构成的,由细节构成的事实大体又有两种情况:不可或缺的事实细节和关联细节。不可或缺的细节是指能够表达事实本质属性的细节或区别于他事实的细节,事实缺少了这些细节则事实就不再是“这一”事实了。关联事实则是指由不可或缺事实细节引起的相关细节,这些相关细节并不决定事实的性质,但可以影响事实被表达的寓意。媒体正是通过对相关细节的选择来改变事实被传播的寓意,从而获得期待效果。

潘知常、彭铁林在其主编的《怎样与媒体打交道》一书中曾举过这样一个案例:南京的某位副市长曾经到医院里参观检查,说到医院的收费问题,他很有感触,便批评说医院的收费太贵了,并且现身说法,以自己看病的经历——感冒收费4000元来表示如今的医院收费过于昂贵,普通家庭承受不起,希望医院能够本着服务的思想,降低医药费。现场去了很过记者,第二天见报的报道成了《某某副市长看感冒,一次化了四千块钱》。顿时引起公众议论,一个副市长,一个月到底有多少灰色收入,否则一次感冒就能花掉4000块钱。[5]

这是媒体对事实细节选择后的传播效果。媒体没有改变事实,它只是对事实的相关细节进行了选择。在这一新闻事实中,副市长到医院检查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细节,而在检查过程中,副市长的言行成为了相关细节,我们可以想象,副市长到医院检查,说了这番话,意图是在表达一种亲民的形象,但媒体对这些亲民的举止不报道,只报道“4000元”这一细节,这就具有了吸引力。

媒体通过对事实细节的强调描述来获得期待的传播效果。所谓强调描述是指媒体在描述一起事实时,在文本中醒目的位置予以凸显,或者在叙述中反复呈现,强化受众的视觉感受并进一步阅读产生传播者所期待的联想效应。比如新闻标题。新闻标题的拟制属于典型的结构性描述,新闻标题的概括性特点给了传播者极大地结构性描述空间,因为概括,无法积聚更多的细节,因此传播者只能将事实中容易吸引受众注意的细节列入标题,当然,这些被列入标题的细节也许并不能代表该事实的本质。

媒体通过对事实细节的不同组合获得期待效应。组合是指事实细节的建构方式。描述属于线型序列建构,在具体的新闻传播模式中,一般要求按照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有序描述,但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又允许在传播事实时可以打乱事实的时序结构,按照事实细节的重要性层级进行描述,这就为传播者描述事实提供了可以操作的空间,他可以通过细节的不同组合来获得期望获得的传播效应。

与此紧密相关的另一技巧是对事实细节的先后排列。在描述中,事实细节的先后排列顺序会影响受众对事实的接受。比如因使用倒叙、插叙等组合方式可以产生叙事增殖效应。

媒体通过对事实细节的非平衡传播来引起特定的传播效应。平衡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原则。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里曾经给平衡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平衡就是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在现代新闻传播过程中,涉及矛盾双方或多方的报道容易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往往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媒体在报道这类新闻事件时,容易出现一哄而上,把矛头对准其中一方狂轰滥炸的局面。在对新闻事实进行描述时,往往选择能够激起公众愤怒的细节而忽视与此细节相生相伴的、只是表达意向不一致的其他细节。

媒体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事实进行描述。描述是有角度的,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角度的选择涉及传播者观察事实、分析事实的过程,并直接影响传播者对事实的描述。

涉警事实是指与警察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事实,涉警事实中饱含着媒体关注的市场因素,比如警察人群属于社会中的特殊人群,案件事实属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非常状态,警察的侦查破案充满了惊险、曲折的娱乐元素,警察做错事更是属于反常状态,因此,涉警事实一直是媒体热衷的报道对象。

但在当前注重市场效应的氛围中,媒体对涉警事实的传播有曝丑倾向,并且媒体在传播涉警事实时充分运用了结构性描述方法来突出涉警事实中的负面因素,这样的传播受到了公众的关注,但对警察形象则构成了致命的影响。

2011年12月17日楚天都市报报道《市民反映警车办事拖引局长发飙》①报道原文:楚天都市报讯昨日上午9点到11点,“警民连心桥”热线第二次开通,十分火爆。一市民称他反映的问题没下文,黄石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汪治怀当即表态——相互踢皮球全都给处分见习记者王骁“您好,这里是警民连心桥热线,请问有什么能帮到您的吗?”昨日上午9点,黄石市公安局各部门主要领导在黄石市公安局会议室再次与市民连线,现场解答群众反映的问题。“警民连心桥”活动连线的2个小时里,共有25个市民来电,各部门负责人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一代身份证重号无法办驾照。邓先生说,今年10月他报考汽车驾驶资格考试,当一切手续办妥后发现无法申请驾驶证,因为已经有人用一代身份证办理了驾驶证,原因是其一代身份证与另一人的一代身份证重号,那人用此号办理了摩托车驾驶执照。治安户政支队负责人回答:一代身份证重号的现象很普遍,邓先生可以到车管所查询和他重号人的联系方式,双方沟通好,一起前往车管所办理新手续。如果对方不肯,相关部门将停止对那人的摩托车手续年审,并尽快为邓先生办理驾照手续。相互踢皮球汪治怀现场发飙。市民陈先生打电话反映,他10月份向黄石某分局反映情况,分局局长接听电话后让他找科长,科长接听后又让他找队长,队长听后表示会调查,结果就没下文了。黄石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汪治怀听了陈先生的反映,现场发飙:“以后这种踢皮球的事情再发生,全部给处分!这样办事怎么能让群众满意?”一看标题,突出的是事实的两个细节,一是市民反映警车办事拖,二是引局长发飙。这两个细节同处于一个标题中,其所显示的寓意即是一个典型的因果关系。受众会认为局长发飙的原因是因为市民来提了意见,传播效果表达的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局长形象。其实真实的事实过程不是这样的,局长发飙的对象不是市民,是办事拖拉的警员。但如果不看完全文,谁会这样认为呢?

媒体对事实的结构性描述可以表现为对事实中的某些细节进行强调表现,甚至可以对某些现象进行断章取义的表现。比如它可以将事实中出现的N个现象进行重新组合,可以解释的是它没有编造事实,它报道的事实均是真实的,但因为它对真实的事实细节进行了重新的组合,所以事实的寓意就完全变了,媒体所期待的传播效应正是这被改变了寓意的事实。

媒体报道《派出所搬家向商家发请柬 警官称为加强警民关系》[6],披露了广安市广安区大寨派出所辖区内的部分商家收到了派出所发来的请柬,说是派出所乔迁,请大伙儿去当地一家饭店赴宴。这事经网友披露后引起不小的反响,普遍认为派出所是在向大家要礼。事实是广安市公安局广安区分局已经着手调查,派出所已将礼金全部退还。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事实,但媒体忽略了事实的最终结果,只传播这一事实中的负面事实。媒体报道的事实是真实的,但对于警方而言,这一事实是不完整的。

《32辆警车围堵3名飞车抢劫犯 数辆警车严重受损》[7],媒体在传播这一事实时,运用了细节选择和组合的描述方法,报道称四川邛崃出动32辆警车追3名抢匪。消息传开后,公众褒贬声不一,有认为警方迅速破案维护了社会安定。也有质疑警方与“抢匪”人数悬殊,有浪费警力之嫌。确实,32辆警察追3名抢匪,确实有点夸张,或许是我们的警车太多点?即使警车资源丰富,也没有必要为了3个抢匪而出动这么多警车。给人的感觉就是警察确实有点笨。事实是邛崃东面的多个乡镇连续发生10余起飞车抢夺案件,歹徒在一些乡镇的边缘地带,选择戴金项链等贵重首饰的女性实施抢夺。邛崃警方在邛崃东面的7个乡镇,选择了36个最为重要的点位设卡布点,成功挡获犯罪嫌疑人3人,此时他们已在邛崃、大邑、新津、崇州、双流等地实施飞车抢夺作案50余起,其中邛崃13起。媒体报道的事实是真实的,但经过组合,给受众形成了这样的感受,原本设卡布点的警力成了现场抓捕的警力。

《帮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公安局政委共花了3万元》[8],媒体则是借助了结构性描述中的组合功能,根据湖南当地媒体的公开报道,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王峥嵘2002年任湖南省邵东县牛马司镇镇长,2004年8月,从邵东县牛马司镇党委书记的位置调任隆回县公安局政委,2006年4月因经济问题被双规。2008年7月4日,王峥嵘被开除党籍。隆回县公安局向中国青年报提供的材料表明,王峥嵘在隆回县公安局担任政委的时间是2004年8月至2006年4月。部分网站转载中国青年报报道时误报为“隆回县公安局现任政委”。[9]显然,媒体在报道中更愿意公众相信其是“现任政委”,如此更易激起公众的愤怒。这是将当事人曾经的职务和当前事实组合后的效果,同样它是真实的。

发生在2011年5月4日射洪民警“误抓误打”一名中学教师事件,媒体以《网传7名警察围殴中学教师 官方称系抓捕时误伤》[10]传播了该事,引起公众强烈愤慨。但笔者认为媒体在传播该事件时严重偏离了新闻报道中的平衡原则,媒体的所有报道均缘于网络上的署名xieyufeng117ABC的帖子,所有媒体对该事实过程的报道引用的都是非警方人员的描述,受众看到的只是警方对该事件发生后的表态,没有看到警方尤其是那7名当事民警对该事实过程本身的描述,这是典型的非平衡传播。

这样的传播不能说不可以,但对于被报道者警方而言,则是非常糟糕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警察形象受损,更进一步的后果是导致警察执法权威弱化甚至丧失。就警方而言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但警方不能封杀媒体的报道,也封杀不了。警方要做的工作是针对媒体对事实的结构性描述特点做出相适应的反应,比如第一时间告知,完整的告知、准确地告知、非解释性告知等,以消解媒体报道带来的负面效应。总之,在当前媒体语境中,因为媒体的话语特点,所以警方对于媒体的涉警报道一定要有应对的意识,意识很重要,方法很简单。

[1]行业属性之变:从事业到产业 [EB/OL].http://news.sohu.com/20100830/n274582718.shtml.

[2]蒋亚平,等.新闻失实论 [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

[3]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

[4]江南都市报 [N].2007-11-12.

[5]潘知常,彭铁林.怎样与媒体打交道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6]派出所搬家向商家发请柬,警官称为加强警民关系,成都晚报 [N].2010-8-17.

[7]32辆警车围堵3名飞车抢劫犯,数辆警车严重受损,华西都市报 [N].2010-11-27.

[8]帮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公安局政委共花了3万元,广州日报 [N].2009-5-7.

[9]李菁莹.湖南邵东县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内幕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9-05-07.

[10]网传7名警察围殴中学教师 官方称系抓捕时误伤,四川新闻网 [EB/OL].2011-5-5.

猜你喜欢
传播者细节受众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细节取胜
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19:59:58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