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系两岸文化情结的先驱——纪念沈光文诞辰400周年

2012-01-27 23:38:43乐承耀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

乐承耀

(宁波市行政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明末清初,随着大陆移民的大量入台,中华文化全面传入台湾,对台湾社会发生深刻的影响。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经由闽、粤、浙沿海向海峡彼岸延伸和发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台湾文化的发展中,首推沈光文,他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带到台湾,是将中华文化种子撒播在台湾的首创者,也是牵系两岸文化情结的先驱者。今年是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诞辰400周年,笔者撰写此文以缅怀这位乡贤流寓台湾的艰苦经历、传播中华文化的业绩及其牵系两岸文化情结的贡献。

一、流寓台湾艰苦生涯

沈光文,字文开,号斯庵,晚年自称台湾野老。浙江鄞县栎社(今属宁波市鄞州区栎社街道)人。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明崇祯三年(1630年)中副榜。九年(1636年)以明经贡太学。清兵入关后,毅然投入抗清斗争。因参与钱塘“画江之役”,被福王授为太常博士。第二年再次参与琅江战役,晋为工部郎中,迁太仆寺少卿。他奔波于浙江、福建、广东之间,作鲁王与郑成功之间的联系人,后奉桂王派遣至潮阳,监郑鸿达之师,矢志反清复明。福建总督李率泰曾以高官厚禄对他招降,秘密遣使以书币聘,被其拒绝。光文焚其书返币。顺治九年(永乐六年,1652年)秋天,他携家眷赴泉州。船到围头洋口,遇到飓风,漂泊到台湾。当时郑成功尚未到台,而台湾为荷兰侵略者占据,沈光文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直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去世,他在台湾生活了30多年,尽管他有过短暂的欢乐,但绝大部分时间是过着艰苦的生活,艰辛地传播中华文化。沈光文流寓台湾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顺治九年(1652年)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前的十年,是在荷兰殖民统治之下。时值台湾同胞因难以忍受殖民者的凌辱而多次起义,遭到荷兰殖民者的残酷镇压。为此,郑成功扬言要兴师问罪。荷兰太守严禁岛人与郑成功联络,同时,知道沈光文与郑成功的密切关系,且暗中策动郑成功攻打台湾,所以对沈光文监视更严。顺治十七年(1660年)4月13日,沈光文受荷太守询问,每日或隔日被拷问一次,幸得兄嫂帮助,才免于一死。其生活十分艰苦,在他所著《已亥除夕》和《山居八首》就有“年年送穷穷愈留”“饿已千秋久”诗句,足以说明沈光文生活艰辛的处境。

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沈光文依然筚路蓝缕地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当时台湾在荷兰人统治下,沈光文勉强“从之,受一廛以居”。其时,荷兰殖民者积极传播基督教,开办各种宗教学校。主要教材为荷兰文,教理问答书等,强制土著居民使用荷兰语、荷文,进行殖民地的精神灌输。1641年2月,尤纽士与商馆长卡伦在麻豆、萧垅、目加溜湾、新港等各村社为男女村民和小孩380多人施洗礼。到1643年尤纽士离开台湾时,布教地区已南达琅峤,北至鸡(基)笼、琰水附近,经他洗礼的信徒多达5900多人。此时,沈光文在暗中传播中华文化,以传统的诗文形式写下了第一批诗文之作,如《已亥除夕》、《思归六首》,内容为故国之思。沈光文还与当地人语言交流,教授汉语。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这是郑氏政权下渡过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定赤嵌为东都明京,着手将大陆的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移植到台湾,并进行经济开发和文化建设。随同郑成功入台的一批明末文人也成为中华文化在台湾的最初传播者。郑成功“知光文在,大喜,以客礼见。”光文却不署其官,但愿意为郑成功筹谋。去台的不少文臣武将,诸如王忠孝、辜朝荐、沈俭期等,都是沈光文的朋友,给沈光文带来短暂的快乐。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改变他父亲不合已意的作法,引起人民的不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沈光文对郑经的倒行逆施的行为非常不满,“知经无能为,且以一赋寓讥讽”,从而使他过早丧失了参与政事的资格,被迫变服为僧,法号超光,隐居在台北罗汉山,后移居目加溜湾(今台南善化镇溪美里溪尾社),过上20年左右沉沦民间的生活。当时,沈光文十分悲愤,他的《晓发目加湾即事》其半云:“浓雾不为雨,乘朝向北行。此中长有帐,回首意难平”。沈光文虽形同流放,但他在当时少数民族中进行汉语教育,教授生徒,其《至湾匝月矣》七律中,就有“栖羁栖尘市依人老,检点诗书匝月间。”这就表明,即使困苦之中,沈光文依然没有忘记“检点诗书”的“教授生徒”。同时,以中国传统诗文形式进行写作,反映其入台以后乡愁,即是“遗民文学”,又是“乡愁文学”,从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的重要特征,在台湾写下了第一批文学作品。

第三阶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这是沈光文生命的最后5年,也是清廷管辖台湾最初5年。沈光文目睹郑氏政权兴衰,已是万念俱灰。当时已迈古稀之年,对于政治已经不感兴趣。沈光文的旧识,时任闽浙总督的姚启圣是绍兴人,与沈光文是浙东同乡。姚启圣听说沈光文还健在,就去信问候,并邀他仕官,参政议事,但被沈光文拒绝。姚启圣知道沈光文有思念家乡之情,答应派人送沈光文回家乡鄞县静度晚年,沈光文欣然答应。在台30余年,沈光文对故乡一往情深。“梦里家乡夜夜在”,在这种处境之中,当知道回归故乡的消息,他十分高兴。“公亦颇有故乡之思,会启圣卒,不果”。由于姚启圣去世,沈光文只能留居台湾,直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去世,其遗体葬在台南县善化镇大竹园公共墓埔(今善化镇中山路北,火车站员工宿舍之后)。沈光文回家乡的愿望没有实现,在最后的几年中,除继续创作诗文外,其重要贡献是创立“东吟社”。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年已74岁的沈光文,与诸罗知县季麒光、韩又琦等14人组织诗社,名为《福台闲咏》,后改为“东吟社”,有《福台闲咏》诗集。“东吟诗社”与大陆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诗社发起者14人来看,他们的籍贯为福建、浙江、江苏三省,均来自大陆,且绝大部分是大陆的诗人。

二、传播中华文化业绩

自永乐六年(1652年)起,沈光文在台湾生活30多年,自荷兰以至郑氏盛衰,皆目击其事。尽管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依然为开发宝岛,艰辛地传播中华文化,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一,播下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种子。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明末清初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重要体现是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沈光文义无反顾,为收复台湾作出了不懈努力。

由于沈光文的哥哥沈阿六先期到台湾并和荷兰女秘书结婚,与荷兰人关系密切,沈光文为此被荷兰太守尊为“宾师”。荷兰人让他充当与郑成功的联络人,被他拒绝。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准备攻台时,沈光文暗中接应,台大教授盛成说沈光文当时“躬耕东山,以诗自遣,暗中策动郑氏攻台,身作内应。”为此,他的居所被荷兰人监视,可是他临危不惧、泰然处之,依然暗中绘制台湾地形图,为郑成功攻台作准备。不慎被荷兰人发现,父子一起遭到逮捕囚禁,被严刑拷打,虽遭折磨,但沈光文并未屈服。盛成在《沈光文公年表及明郑清时代有关史实》中认为,顺治十七年(1660年),沈光文“被荷兰人认为嫌疑犯,四月十三日受太守询问。每日或隔日拷问一次”,“其子被看管,以为郑氏人质,因伊在厦门时曾见何赋,云已将台湾城模型一具献与国姓爷”。袁元龙也提到:“荷兰侵略者要求沈光文为殖民当局做事,沈坚辞不应,当局以‘宾师’之礼待他,沈光文为避荷人之疑,日常登山问水,赋诗寄情,暗中察访台湾的山川形势,海防设施,绘成详尽的地图。他与郑成功是好朋友。荷当局欲恢复闽台贸易,要沈光文写信给驻防于厦门的郑成功,趁此机会,沈光文将台湾海防地图托使者何斌秘密带给郑成功,为郑成功的光复台湾提供了重要军事情报。”

其实,沈光文对郑成功十分尊重,对荷兰殖民者非常痛恨。他评击荷兰殖民者是“爰有红毛,觊觎斯土。”赞扬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是“童叟望云来霓,开天见日,妇女箪食壶浆,镂骨铭肌。”并赞扬郑成功说:“郑王忠勇义旗兴,水陆雄师震海瀛,炮垒巍峨横夕照,东溟夷丑寂无声。”

沈光文的爱国情感与民族气节还表现在对故国的向往和追忆。他亲眼目睹明王朝的覆亡,多年共患难的战友殉国,心中十分悲愤,怀念故国和故居,在台30多年,始终穿戴明代的服装和衣帽。全祖望曾感叹说:“公于其间教授生徒,不足则济以医,叹曰‘吾廿载飘零绝岛,弃愤墓不顾者,不过欲完发以见先皇帝于地下,而卒不克,其命也夫’”。其诗文带有强烈的思明情怀,作品多用隐喻的方式,明字去日,仅留月字半边,象征半壁江山。当时明末遗民常以月为明之半壁江山,以“思月”、“听月”为思明的象征,在沈光文的遗诗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思月”的作品,比如《望月》、《夜眠听雨》、《中秋夜坐》等,还有不少诗是直接怀念故国的。他的《葛衣吟》就表达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心情:“岁月复相从,中原起战烽,难违昔日志,未能一时踪。故国山河远,他乡幽恨重,葛衣宁最弃,有逊鲁家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都具有爱国和捍卫中华传统文明的气节。近代史家连横在追溯沈光文以文学创作抒其故国沦亡之恸、以及民族气节的影响时说:“台湾三百年间,以文学鸣海上者,代不数睹。郑氏之时,太仆寺卿始以诗鸣。一时避乱之士,眷怀故国,凭吊河山,抒写唱酬,语多激楚,君子伤焉!”

当然,沈光文的爱国情感还表现在歌颂祖国宝岛台湾风光和对台湾文化建设中的贡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没有因为明亡而息,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康熙统一台湾后,沈光文深知自己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他与时俱进,顺乎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毅然放弃传统的对“一家一姓”的愚忠原则,与清朝官吏、诸罗县令季麒光合作,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创“东吟社”,为繁荣清初的台湾文化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沈光文至今被人深深的怀念,这决不仅是留下一些普通的汉文文献,更重要的是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即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播种在台湾。

第二,以汉语教育传播中华文化。文化的传播,最重要形式是教育。沈光文在台湾推行大陆教育制度,进行汉语教育,传播中华文化。

沈光文到台之前,占据台湾的荷兰人,为巩固其统治,在新港社、目加溜湾社、萧垅社、麻豆社设教堂与小学,课以荷语、荷文及圣经,实行以宣传宗教为主要内容的奴化教育。“荷兰得之,始教土番,教以为隶而已。”“故终荷兰之世,土番无反乱者,则教化之力也。”

沈光文到台湾后,在台湾进行汉语教育,“设帐传授汉文,从学者日众”。后因不满郑成功之子郑经发展文教事业的方式,移居目加溜湾(今台南)。目加溜湾分为三个地方。南有目加溜湾街,中有目加溜湾社与新社,北有曾文溪街。它是东宁(今台南市)与诸罗(今嘉义市)间的唯一交通要道。沈光文讥郑经遭不测后,于是“变服为僧,入山,旋于目加溜湾社教读,以医药救人。”当时他的处境十分困难,但是始终坚持进行汉语教学,仍没有忘记“检点诗书”和“教授生徒”,并建议郑成功设立学校。从康熙元年(1662年)起,沈光文在目加溜湾教读20余年。台大教授盛成说:“斯庵以僧衣出入南北路诸番社间,授徒识华文于目加溜湾。”他所创办的社学对于传播祖国语言,提高台湾民众的文化水平起了不小作用。

尤其是沈光文深入到当地住民,长期与他们打成一片,“教导原住民读书识汉字”,通过教育向原住民传播中华文化。龚显宗认为“对原住民教育,光文是有贡献的”。《培植鹿港文人的摇篮——文开书院》中也说:“明末清初沈氏辗转来到台湾,时台湾为荷兰人所据,沈氏初抵台湾,见台胞皆习外文(荷兰字、荷兰语),乃设帐传授汉文,从学者众。”向原住民传播中华文化,教学内容既有传统的儒家六经,也有当地的情况及实用医学的教授、传播。沈光文以汉语教育当地汉人和原住民,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是第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台湾底层原住民者,对台湾社会逐渐摆脱荷兰统治期间的文化烙印,宣传中华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沈光文对台湾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台湾民众的赞扬。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北路鹿港海防同知邓传安建文开书院于彰化县城,时为鹿港最高学府。中祀朱子、旁以沈光文、徐孚远、卢若腾、王忠孝、沈铨期、辜期存、郭贞一、蓝鼎元8个寓贤配祀。在今台南安庆宫的文庙里,祭祀的是孔孟、朱熹和沈光文,沈公被善化镇民尊奉为“台湾孔子”及文神,每年进入考试季节,总有大批善化子弟将准考证影本摆放在其像前,膜拜祈望庇佑“金榜题名”。

第三,使台湾文献得以保留。沈光文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的又一个贡献在于给台湾留下了第一批汉文文献,其中包括有关台湾历史、地理风物的记述。这些著述成了台湾地方文化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文献,往后撰述台湾方志者都要以它作为参考。

连横在《台湾通史》卷二十四《艺文志》表三著录“宦游人士”作者50人,著作80种,平均每人1.6种,沈光文著录7种,即《台湾舆图考》1卷,《草木杂记》1卷,《流寓考》1卷,《文开文集》1卷,《文开诗集》1卷,《福台新咏》1卷,占总数的8.7%,无论是创作的时间,还是创作的数量都为第一。

只要考察沈光文的《草木杂记》、《台湾舆图考》、《台湾赋》,可以发现这些著作不仅较为详细介绍了台湾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而且对物产和风俗习惯也有记述。在《台湾赋》中,沈光文对瓜果、水产、矿藏、农作物等作记述:“鲫鱼潭可饶千金之利,打鼓澳能生三倍之材,曝海水以为盐,爇山林以为炭”,“龙眼较瘐岭尤佳,荔枝比清樟不足”,“夭桃四时皆灼,芳梅五腊咸香。沼浮荷而经年艳艳,菊绕径而果月芬芬。茉莉编篱,芙蓉插障,来牟早熟,番茹迟收,黍栽阳陆,稷植云涛,荳分夏白秋白,谷区埔粘快粘。蹲鸱掘以疗饥,黄梨熟以解温。”在沈光文的笔下,我们看到台湾宝岛地下矿藏多种,四季鲜果不断的状况。另外,《台湾赋》还对生活习惯,婚丧祭礼、服饰都作记载。

长期以来,沈光文在台湾进行实地考察,他把了解到的台湾地形、地貌、物产等内容载入文献,为后来撰写台湾方志提供了丰富资料。

季麒光说:“浮沉寂寞于蛮烟瘅雨中者二十余年,凡登涉所至,耳目所及,无巨细皆有记载。其间如山水、津梁,如佛宇、僧寮、禽鱼、果木,大者记胜寻源,小者辨名类,斯庵真有心人哉。”《台湾舆图考》是沈光文实地考察后所出的硕果。它详细记述了清初的台湾地理环境。比如,对于坊的记载,就比较细。坊有东安、西定、南宁、镇北四坊,“自赤嵌城,南行一百四十里赤山仔,八十里上淡水社,二十里下淡水社,十五里力力社,十五里茄藤社,乃平埔蕃马加武侯社之故址”。台湾后来的方志多取于沈光文的《台湾舆图考》。盛成曾说沈光文的《台湾舆图考》“为台湾方志之嚆矢”。由于战火,先贤的著作多为散失,而沈光文的著作却得以较多地保留,这必定对台湾方志的纂修发生影响,正如全祖望所说:“公居台三十余年,及见延平三世盛衰。前此诸公述作,多以兵火散佚,而公得保天年于承平之后,海东文献,推为初祖。”“今之志台湾者皆取资焉。”可见沈光文的《台湾舆图考》等著作为以后撰写台湾方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中华文化的载体汉文,是沈光文最早把它带到台湾的;属于中华文化重要组成的台湾的汉文著述,也是沈光文所首创。曾任台湾诸罗县知县季麒光对沈光文保留台湾文献的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从来台湾无人也,斯庵来而始有人矣;台湾无文也,斯庵来而始有文矣。”。

第四、台湾文学始于沈光文。沈光文以“雄于词赋”的杰出才艺,成为台湾文学的始祖。后来台湾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其主导样式和文学活动形式都与沈光文有密切关系。

沈光文的赋学创作在台湾开风气之先。他擅长辞赋,据全祖望《沈太仆传》记载,就有《台湾赋》、《东海赋》、《木羡赋》、《桐花赋》、《芳草赋》等。可惜多已失传。至今存有《台湾赋》1篇。该赋是沈光文怀着对宝岛的深厚情感,记述台湾的历史、地理、山川、特产、物产、风俗。他除对物产、风俗所记外,对生活习惯、婚丧祭礼、服饰也作了记载:“滨海之家,大约捕鱼;依山之族,惟知逐鹿。伏腊岁时,徙矜末节;冠婚丧祭,争好虚文。病则求神而勿药,巫觋如狂;贫则为盗而忘推,豺狼肆毒,娈童若女,傅粉染末,少妇常耕,蓬头跣足。”这篇赋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是作台湾赋者之蓝本”,如后来高拱乾、王克捷等“皆加祖述模拟”。比如,高拱乾的《台湾赋》对历史的阐述,就从洪荒时代到荷兰、郑氏、清朝;地理描述为山川、草木、虫鱼、花鸟;对民生的记述也与沈光文相似:“户满蔗浆兮人芝五谷,地生风沙兮群游麇鹿,厌五亩之宅不树桑兮,任三家次村而亦植竹,道无远近兮肇牵牛车,人无老幼兮衣帛食肉。”所记述的内容尽管与沈光文不同,但其笔法有所相似。而王克捷的《台湾赋》文字多达2000多字,内容几乎与沈光文相同,所记述的也是历史、地理、山川、特产、物产、风习等。其《澎湖赋》以及陈辉的《台湾赋》、张从政的《台山赋》都在不同程度上是受到沈光文的影响的。正如台湾大学教授盛成说:“台湾之赋,始于沈光文之《台湾赋》”。

沈光文的诗相当有成就。台湾大学教授杨云萍、盛成说沈光文写有诗作百余首。沈友梅主编的《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收录他的诗作104首,其中五言诗63首,七言诗41首。龚显宗的《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收其诗作107首。在沈光文诗作中,题材极为丰富,由于他处于明末清初的“天崩地解”时代,他的诗,除歌吟台湾风物之作外,不少是明其抗清不渝的民族气节的。

在沈光文的诗作中,值得称道的是思念故乡的作品,从数量上看,这类诗作很多,也很有份量。他爱乡之情始终没有忘记,始以诗鸣,亲切感人。他的《望月》、《怀乡》、《思归》、《归望》等诗都流露出这种感情。沈光文离开内地,移居海岛,漂泊流浪、思归怀乡就成为诗歌创作主题。“望月家千里,怀人水一湾;自当安骞劣,常有好容颜。旅况不如意,衡门亦早关,每逢北来客,借问几时还?”流露出对故乡的向往。“万里程何远,萦徊思不穷。安平江上水,汹涌海潮通”。安平镇称赤嵌,是荷兰人占领时要地,与福建隔海相望,可见沈光文身居海峡彼岸,怀念故乡情感不绝。《思归》6首更是表达他的思乡情感:“岁岁思归思不穷,泣岐无路更谁同。暗鸣吸露高难饱,鹤去凌霄路自空。青海涛奔花浪雪,商飚夜动叶梢风。待看寒雁南飞空,问讯还应过越东”。台湾中山大学教授龚显宗就认为“台湾诗学始于沈光文”,“他是移民文学、乡愁文学、遗民文学、隐逸文学、乡土文学、民俗文学的首倡者。”

沈光文成为台湾文学的始祖还在于首创诗社,促进台湾诗社的兴起。清统一台湾后,大陆的文化名人在台湾建立各种诗社,最早出面创建的则是沈光文。

康熙二十四年(1658年),年已74岁的沈光文,与诸罗知县季麒光,以及韩又琦、陈鸿猷、郑延桂、韦渡、翁德昌、陈元图、林起元、屠士彦、何士凤、陈雄略、赵龙旋、华衮等人组织诗社,名曰《福台闲咏》,后改为“东吟社”,有《福台新咏》诗集。沈光文在《东吟社序》中对于诗社缘起及宗旨作了阐述。他说:“余自壬寅(永历十六年)将应李部台之召,舟至围头洋,遇飓漂流至斯,海山阻隔,虑长为异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虽流览怡情,咏歌寄意,而同志乏俦,人才罕遇,徙处于荒禁穷乡之中,混迹于雕题黑齿之社,何期癸(亥)、甲(子)(康熙二十二、三年——引者)之年,顿通声气,至止者人尽萧骚,落纸者文皆佳妙,使余四十余年拂抑未舒之气,郁结欲发之胸,勃勃焉不能自己,爰订同心,联为诗社。人喜多而不嫌少长,月有会而不辞风雨,分题拈韵,择胜寻幽,金陵赵苍直,乃欲地以人传,名之曰‘福台闲咏,合省郡而为言也’。初会,余以此间‘东山为首题,盖台湾之山,在东极高竣,不特人迹罕到,且从古至今,绝无有题咏之者,今原与诸社翁共创始之,……’鸿溪季蓉洲任诸罗令,公余亦取社题,相率唱和,扶掖后进,乃更名曰‘东吟社’”。从沈光文的《东吟诗社序》看,“福台闲咏”是“合省郡而为言也”。这表明诗社是福建、台湾的诗社。他们联为诗社,是为了“拂仰未舒之气,郁结欲发之胸”,更名“东吟社”是为了“扶掖后进”。这里清楚地表明创办的诗社的目的和缘起。从诗社发起者来看,他们的来自闽、浙、苏三省,“东吟社”的创设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为台湾结社作出先例。

三、名垂青史的功绩

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占领下夺回了台湾,使宝岛重归祖国,立下了不朽功绩。沈光文对祖国宝岛台湾所建功勋,可与郑成功一样名垂千古,他孜孜不倦地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有台湾“文献初祖”之称。沈光文与郑成功一样,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作出杰出贡献,有其一定历史地位。台湾省立台南一中校歌中,就有“勤读书守秩序,思齐往哲光文沈公,爱吾国,爱吾民,无负郑成功”之句,把沈光文与郑成功并提。

正是因为沈光文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的贡献,自康熙以来海峡两岸为其立传者甚多。在台湾,与其同时代人季麒光在他所著《蓉洲文稿》中,撰有沈公文开传,当然该书未传,今见于黄叔璥所著《台海使槎录》卷四《赤坎笔谈》中。季麒光对沈光文保留台湾文献的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从来台湾无人也,斯庵来而始有人矣;台湾无文也,斯庵来而始有文矣。”康熙间还有金鋐《福建通志》、蒋毓英《台湾府志》、陈梦林的《诸罗县志》为他立传。比如,蒋毓英所修的康熙《台湾府志》是台湾第一部府志。蒋毓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二十七年任台湾知府。时沈光文在世。康熙三十年以后刊印。该志卷九《缙绅流寓传》中就载有《沈光文列传》。乾隆年间有刘良壁《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范咸等重修《台湾府志》和《台湾县志》等专为他立传。乾隆十七年王必昌的《重修台湾府志》卷十一《侨寓》及道光元年(1820年)谢金銮的《续修台湾府志》卷五,《流寓》之沈光文与范咸基本同。其中,乾隆十年(1745年)学政范咸等重修《台湾府志》尤为可取。此前诸志多未收沈光文之诗文。范志中不仅在卷十二《人物》中有《沈光文传》,并在《艺文》中载有沈光文的《东吟社序》和78首诗。凡例云:“惟沈文开集,向时寓台诸公所艳称,而未得见者,亦辗转觅诸其后人。凡得诗文杂作钞本九卷,半皆蠹烂,但字迹犹可辨识,既不忍没前人之苦心,故所征引,较前志尤多。”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余文仅《续修台湾府志》,大体如前志,仅收诗50首,但《大醉示洪七峰》等被删去。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王瑛续修《台湾县志》卷十二《艺文》录沈光文诗45首,并增加了《无题》、《慨赋》等9首,为余文仪所未录。

不仅如此,对于沈光文在台湾的教育业绩也予以表彰。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北路鹿港海防同知邓传安建文开书院于彰化县城,时为鹿港最高学府。于道光八年(1828年)落成。中祀朱子,旁以沈光文、徐孚远、蓝鼎元等8个寓贤配祀。由于沈光文字文开,因此,以他的名字为书院名。邓传安说:“溯台湾归化之初,得寓贤沈斯庵太仆设教,而人知好学,使全郡风气开自太仆。按太仆名光文,字文开,浙江鄞县人,今义举期于必成,即借太仆之表德,豫为书院名焉。”《国朝耆献类征初稿》专门收集了邓传安撰写的《文开书院记》,反映当时为纪念沈光文而以其字为书院命名之由。

民国七年(1918年),连横编撰《台湾通史》,其卷二十九《列传·诸老》有沈光文传,卷十一《教育志》中也有沈光文创办教育的内容。民国九年(1920年),连横成《台湾诗乘》,其中有沈光文的诗。此外,《台南县志稿》、《南瀛文献》、《台南文化》等著作中都列有沈光文传,众多的传文,都肯定了沈光文是台湾文献初祖的地位。1934年,有苏东岳等聚会,为纪念沈光文,将1931年前后成立的“浣溪吟社”和“淡如吟社”合并,特以其名命名为“光文吟社”,每逢朔日,以诗唱和。今称他为“台湾文献初祖”名符其实,受之无愧。

与此同时,自乾隆以来,内地的方志也为沈光文立传,一些学者开始对沈光文进行研究。乾隆十年(1745年)史学家全祖望所著《鲒埼亭集》为他立传。全祖望在其所著《鲒埼亭集》卷二十七《沈太仆传》中赞扬沈光文说:“海东文献,推为初祖。所著《花木杂记》、《台湾赋》、《东海赋》、《木羡赋》、《桐花赋》、《芳草赋》,古今体诗,今之志台湾者,皆取资焉”。称赞他“为台人破荒”。全祖望曾令里中游台者李生昌访沈光文诗文集,竟得以归,并作《明故太仆斯奄沈公诗集序》认为“太仆之诗,称情而出,不屑屑求工于词句之间,而要之原本忠孝,其所重,原不只在诗,即以诗言亦多关于旧史。”在他编纂的《续甬上耆旧诗》卷十五《从亡诸公》之二中收集了沈光文的《葛衣吟》等27首诗。这是其他本所无。为此忻江明认为“据此则《葛衣吟》以下二十七首,实系访得全集后选入无疑。”全祖望的《甬上族望表》还提到南湖沈氏来自鄞县栎社分为二族,一为沈一贯,一为沈九畴和沈光文。全祖望云:“南湖沈氏,然非句章之族也。大学士谥文恭一贯,左春坊、左谕德延嘉,二望。”“又南湖沈氏,同显于神庙时,然又为一族。布政使九畴,从亡大仆少卿光文,二望。”说明沈光文与沈九畴同属栎社沈氏。乾隆五年(1785年)所修的乾隆《鄞县志》卷十七《人物》也有《沈光文传》。

在近代,对于沈光文研究继续展开。道光年间(1820-1850年)李瑶著《南疆绛史抚遗》、李元度著《国朝先生正事略》均有沈光文传;同治年间(1862-1874年),徐鼐撰《小腆记传》卷六十五有沈光文传;光绪《鄞县志》卷四十也有其传。1928年,沈氏宗族重修《栎社沈氏宗谱》,记载了自南宋沈焕南迁至民国年间沈氏宗族的相关资料,未列沈光文的世系,但刊有布政使沈九畴的世系,其后附全祖望的《斯庵公传》。在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鄞县陈训正、张传保等修纂《鄞县通志》,对鄞县族谱作了阐述,认为沈氏分为城中影泉里、栎社中林里、城中车轿之南世大夫第、城中万寿坊大梁街、城中西河沿、沈风水乡东族和西族等若干支。认为沈光文与明代大学士沈一贯、布政使沈九畴均出自南湖沈氏,揭示鄞县的栎社(今属宁波鄞州区石碶街道)是沈光文故里。

四、两岸文化情节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蒋介石盘踞台湾,出现中华民族陷于分离的不幸局面。但是海峡两岸的民众都是炎黄之孙,有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怀念沈光文的民族情感是共同的。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寻觅沈光文的遗迹,研究沈光文业绩依然在继续,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沈光文成为牵系两岸文化情节的重要载体。

早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台湾的一些学者加强对沈光文的研究。盛成教授、杨云萍教授以及毛一波等写了不少文章。比如,1955年,毛一波著《台湾词话》,认为沈光文为一代文豪,学富情深,其开拓台湾文化之功,诚不可没。他虽非经师,确系人师。斯奄为诗人东吟社开其端。1958年在《台湾文献》发表《试论沈光文之诗》。原籍宁波的台湾大学教授盛成于1961年也发表《沈光文自著诗文中之自述》、《史乘方志中的沈光文资料》、《沈光文之家学与师傅》、《沈光文公年表及明郑清时代有关史实》等。台大的杨云萍教授在1954年也作《台湾的寓贤沈光文》。卢嘉兴、洪调水等人都有关于沈光文研究的文章发表。另外,史学界、文学界对于沈光文的诗、赋以及著作真伪、入台时间等有所阐述与考证。

在加强对沈光文研究的同时,对有关沈光文的遗迹也开始寻觅,进行实地考察。宝岛觅迹的发轫者为台北宁波同乡会理事王善卿。他于1953年发表《同乡旅台之鼻祖——沈斯庵先生传略》。该文对沈光文飘零岛上的事迹,作了概略的叙述,引起了台北宁波同乡会理事会的关注。1964年原籍宁波的贺仁泰在《宁波同乡》月刊刊登了《乡贤沈斯庵先生事略》文章,更引起了理事会的注意。为此,理事会于1964年6月11日召开会议,提出了“本会应如何纪念”沈光文的议题,经议决,决定先搜集材料,但没有很好实施。1975年周国瑛提出关于“请修茸明故乡贤沈太仆墓,并刻石立碑,岁时祭扫,以敦教化,而崇先贤”的建议,宁波同乡会又召开会议,决议原则通过,组织访问团前往嘉义,探访沈光文后人流寓情况及其墓址所在。并会同有关方面,刻碑修茸,广为宣传。由理事李子瑜通过台糖公司总经理郁英彪转托善化糖厂代为搜集沈光文有关文献,查找墓址。在善化糖厂支持下,获得一批沈公旅台史迹资料。1976年5月9日,由理事长沈友梅领队,李子瑜、胡起涛、张行周参加的“专案一组”到台南查访沈公史迹。张行周所写的《沈公光文史迹访问记》对这次寻觅曾有详细记述:

专案组一行由台北市出发,到达新营市(台南县)后,获得有关部门支持,并乘车直驶善化镇。在对沈光文素有研究的耆绅洪周水陪同下,查访了善化镇溪美里溪尾社内(即古称目加溜湾社),这是沈光文生前教学、行医之处,同时察看善化东堡的公共墓地,这是沈光文归宿之处。墓地翻建了房屋,沈公之墓无迹可觅,但经有关人士的考证,现善化镇中山路北、火车站员工宿舍之后面,正是古时墓地。此外,通过查访发现后人对沈公纪念的遗迹,主要以沈光文之名命名的路和桥。在从台南县赴善化镇的途中,有“光文桥”、“光文路”、“文开桥”,“假公之名,籍作纪念”,可见当地民众是十分敬仰沈光文的。

台北宁波同乡会在广泛搜集沈光文事绩和遗著的基础上,编写了《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于1977年4月由台北宁波同乡月刊社出版,全书388页,计27万字,收集了自康熙以来为沈光文立的传纪19篇,同时收有沈光文遗诗、遗文,以及后人对沈的赞颂诗文和考证文章等,史料丰富,内容翔实。

在台北宁波同乡会关注下,经过地方人士热心奔波,于1979年建立了沈光文纪念碑。纪念碑上刻“沈光文斯庵先生逝世290周年纪念碑”18个字,碑前建有四柱高大碑坊、丰碑勒石,垂名迹于不朽。并在善化庆安宫关帝殿内,文昌神座前增设沈公神像,并立碑志和联语。1982年10月1日12时举行升座典礼,台北市沈氏宗亲会40人、云林县沈公后裔30人及地方人士百余人参加。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又出版了不少研究沈光文的论著。主要有《台湾诗史》(1989年)、《明郑时期台湾文学的民族性》(1991年)、《台湾文学史》(1997年)等。这些著作中都有沈光文的内容。尤其是台南县立文化中心特聘对沈光文有深入研究的台湾中山大学教授龚显宗,经过社会调查、考据追踪、翻译注释和汇整类编,完成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于1998年12月出版。该书有659页,40余万字,图片30余幅,分上中下3编。上编为“沈光文著作”,蒐罗自清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重要文献,有“史乘与方志”、“笺注与校释”、“研究与考证”三个部分内容。“研究与考证”选有49篇文章。其中龚显宗撰写的就有《文献初祖沈光文》、《安平日志》(文学志)、《台湾文化的播种者沈光文》3篇。下编为“追思与咏怀”,内容涉及咏怀、坟墓、诗社、书院、神像、纪念碑、其他等7方面内容,选有文章36篇。这一著作为目前研究沈光文的最完整的资料。1997年,台南县立善化国民中学行政教学楼也命名为“光文楼”。校长撰写碑文,今节录如下:“沈光文,字文开,号斯庵,明朝浙江鄞县人(1612——1688),沈公识渊忱挚,累官太仆寺少卿,时逢乱世,来桴来台,落籍目加溜湾社(今善化),教学行区,培惠生民,结社吟咏,广奠文教,遂成开台文献始祖。本校行政教学大楼,鸠工兴建,巍峨鼎新,校长提议,同仁赞成而命名‘光文楼’,用特纪念沈光文教泽宏敷,殷盼吾校师生,念兹在兹,踵武先贤,继往开来,发扬宏道淑世之精神。校长冯玉麟谨志。”

1987年底,随着台湾当局开禁大陆探亲,不久,台北宁波同乡会沈友梅、李子瑜等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步寻踪计划,到鄞县沈氏故乡寻根。台湾的沈光文十世孙沈允也开始大陆寻根。他们在宁波到处打听沈光文的故里,一时难以探确。1991年4月,李子瑜通过其亲戚,向时任浙大校长路甬祥教授转达了请浙大协助对沈氏世家寻访与研究的要求。路甬祥立即专作批示,将这项工作委托给刚成立不久的浙江大学台湾研究所。研究所派出了调研小组,专程赴宁波调查。在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社团组织的协助下,调研小组翻阅了浩瀚的文史书籍,弄清了沈氏宗裔散居在宁波市情况,并在长期从事乡土研究的天一阁的洪可尧指点下,调研小组由沈氏族人沈兆清引见,从沈氏第24代孙,原族长沈阿才的遗孀沈吴香娟女士处看到了保存完整的《栎社沈氏宗谱》,确认沈光文出自栎社沈氏,为沈阿才第六代祖。1992年,为纪念沈光文诞辰380周年,台北宁波同乡会理事长王雄夫由鄞县县领导陪同到栎社祭祖,县文管会根据王雄夫先生的要求,在东钱湖湖中心建有沈光文书馆和沈光文塑像,其含义是: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当然,内地对沈光文研究,与台湾相比起步较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特殊的环境之下,对沈光文并没有真正研究过。只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沈光文进行研究。1991年春夏间,宁波、台北举办了“海峡两岸宁波乡情书画展”,鄞县籍画家,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大学)顾生岳教授作了台湾文化初祖沈光文之肖像画。这年年底,全国政协委员毛翼虎与宁波政协、市民革、宁波市台联会等8人,去鄞县栎社乡星光村访问沈光文故里和沈氏的后裔。

1992年是沈氏诞辰380周年纪念。这年9月21日,宁波开了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10余篇。李庆坤作了《沈光文的抗清简状兼其生地和家世初探》的发言。他认为,沈光文“颠沛流离,不忘祖国,教化台民,不仅自身坚持松柏之操,不愧为民族优秀知识分子,而且弘扬祖国文化,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民族文化上,在政治感情上更加融汇贯通,浑为一体,影响至今,自是千古流芳。”与此同时,鄞县各界在沈氏宗祠隆重纪念沈光文诞辰380周年。祠内耸立沈光文的雕像。《宁波日报》也发表《台湾文化第一人》的小说连载。在这前后先后发表了一批文章。主要有袁元龙《台湾文化初祖沈光文》、《访问台湾文化初祖沈光文故里》、《乡先贤沈公光文考略》;乐承耀《开发台湾名垂青史——纪念沈光文诞辰380周年》;文楚《海峡两岸寻访台湾初祖沈光文纪事》;戴光宗的《台湾文学拓荒者沈光文》,赵子劼《两岸相承脉络之一宗——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研究》。

在新世纪,内地的学者对沈光文继续进行研究。比如,2007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张宁的《沈光文诗作中的遗民心态》,认为“沈光文是台湾第一位诗人,也是第一位遗民诗人”,在他之后,徐孚远、王忠孝、卢若腾等一批明末文人先后渡海至台,“开创了遗民文学和乡愁文学的先河。”这年9月,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刘登翰、庄明宣主编的《台湾文学史》,其中第1编第2章《明郑时期的台湾文学》,第2节为《沈光文诗文创作》,可惜把沈光文的籍贯鄞县作成郢县。2012年,《黑河学刊》第2期发表了厦大台湾研究院刘玉山的《沈光文及中华士族文化在台湾扎根与发展》,认为以沈光文为代表的早期寓居台湾及明郑时期相继来台的避乱晋绅,对中华士族类文化在台湾的扎根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沈光文家乡宁波在这一时期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比如,乐承耀就先后发表过《文献初祖沈光文》(2008年)、《沈光文:台湾传播中华文化先驱者》(2009年),对沈光文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的业绩做了高度评价。戴松岳在《鄞州文史》第13期发表了《南明孤臣海东初祖——开台先师沈光文》。

[注释]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10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10-21 07:56:28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学者四谈
让文物漂洋过海去说话——记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陈建中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1:53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民族迁徙:重构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8
考古学揭示了中华文化多样共生的非凡历程
大众考古(2014年11期)2014-06-21 07: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