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和广西秋冬季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2-01-27 06:06:59张真和肖日新赵建阳肖长惜
中国蔬菜 2012年3期
关键词:瓜菜海南广西

张真和 肖日新 赵建阳 肖长惜

(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

海南、广西充分利用天然温室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冬季喜温蔬菜产业,目前在均衡我国冬春淡季蔬菜市场供应方面显示了突出的战略地位。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南方调研指导组根据调研情况,概述了两地秋冬季蔬菜生产情况,介绍了两地发展秋冬季蔬菜产业的主要经验,评估了两地发展秋冬季蔬菜产业的优势、潜力,并指出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应对建议。

按照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组织专家开展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的函》的要求,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南方调研指导组,于2011年12月13~19日赴广西、海南两省区对秋冬种蔬菜生产技术进行调研指导。专家组先后到广西田阳、北流和海南海口、琼海、陵水、三亚等市县,通过实地考察南菜北运基地、产地批发市场、示范园区和生产企业,与省市县各级生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技术干部座谈交流,在田间地头与菜农、乡镇村组干部以及贸工农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咨询交流,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两省区秋冬种蔬菜生产情况、技术水平、蔬菜作物田间长势,为当地更好地发展蔬菜产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和技术措施。

1 秋冬季蔬菜生产情况

2010~2011年度,海南秋冬季瓜菜面积17.6万hm2(264.0万亩),产量 408.0万 t,其中289.8 万 t销往岛外,产值134.6亿元。2011~2012年度,全省计划秋冬种瓜菜面积20.0万hm2(300.0万亩),产量450.0万t,其中335.0万t销往岛外。截至2011年12月5日,海南省秋冬季瓜菜面积10.1万hm2(152.0万亩),同比增加3 400.0 hm2(5.1万亩),完成计划种植面积的50.7%,其中利用水稻田种植瓜菜面积6.0万hm2(90.5万亩),完成计划种植面积的41.3%,利用旱坡地种植4.1万hm2(61.5万亩),完成计划种植面积的40.5%。

2010~2011年度,广西秋冬季(当地称秋冬种,下同)蔬菜面积100.7万hm2(1 511.0万亩),其中利用水稻田种植面积约为58.0万hm2(870.0万亩),占总面积的57.6%,产量2 129.0万t,其中销往自治区以外950.0万t,产值160.0亿元。马铃薯秋冬季面积6.8万 hm2(102.0万亩),产量 153.0万 t,其中销往自治区以外128.0万t,产值15.8亿元。食用菌产量82.2万t,其中销往自治区以外63.5万t,产值51.5亿元。2011~2012年度,全区计划秋冬季蔬菜面积110.7万 hm2(1 660.0万亩),产量 2 230万 t,种植马铃薯面积10.3万hm2(155.0万亩)。截至2011年12月上旬,已完成秋冬季蔬菜面积76.3万hm2(1 144.0万亩)、马铃薯面积8.0万hm2(120.0万亩)。

海南省2011年10月的强降雨对秋种瓜菜影响很大,但各级农业部门按照省政府灾后恢复生产的工作部署,经过全力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抢排积水、抢备种肥、抢育菜苗,加强灾后自救技术服务,灾害损失减小到了最低限度。目前灾后抢播、抢育苗移栽的瓜菜虽然生育期有所推迟,但生长状况良好,若不出现严重气象灾害,冬季瓜菜产量和销往岛外的商品量仍将比上年度增加10.0%以上。

2011年入秋以来,气候条件总体利于广西蔬菜生产,秋冬季蔬菜计划面积比上年扩大9.9%,若不出现严重气象灾害,预计产量和销往自治区以外的商品量也将比上年增加10.0%以上。

2 发展冬季蔬菜产业的主要经验

2.1 高度重视,科学规划

多年来,海南省一直把冬季瓜菜生产作为优势、高效、精品农业来抓,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业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财政厅、发改委加大扶持投入力度。近年来,为提高抗灾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省政府引导性投资鼓励,全省已创建冬季瓜菜标准化示范基地42个,发展温室、大棚等保护栽培设施近1.3万hm2(20.0万亩)。省农业厅每年在组织农业部门深入各地开展产销衔接调研的基础上,下发秋冬种蔬菜产销工作指导意见,帮助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菜农分析产销形势,把握市场需求,明确产销目标,调整种植结构,强化保障措施,确保科学发展。编制完成《海南省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纲要(2010-2015)》(送审稿),规划期内将建设20.0万hm2(300.0万亩)高标准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年产量达到500.0万t(其中85.0%销往岛外)。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也把秋冬种蔬菜作为农业秋冬季开发的重中之重,2010年9月召开全区千万亩秋冬种暨秋冬蔬菜生产现场会,2011年10月召开全区千万亩秋冬种暨秋冬蔬菜生产推进大会,自治区政府与各市县政府签订责任状。农业厅下发了“关于推进2011年全区秋冬季农业开发的意见”,完成《广西蔬菜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0-2015)》,提出打造500亿元蔬菜产业的发展目标。

2.2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经过多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海南、广西的秋冬种蔬菜生产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海南省已经形成以文昌、琼海为主的东部辣椒产业带,以三亚、乐东、陵水为主的南部豇豆、甜瓜产业带,以儋州、临高为主的西部南瓜产业带,以屯昌为主的中部苦瓜产业带,以海口、定安为主的北部常年瓜菜产业带等。广西基本形成了秋冬菜、夏秋反季节菜、中心城市城郊蔬菜、丘陵山区和高山特色无公害蔬菜、创汇蔬菜、食用菌等六大商品菜生产优势区。并涌现出一批名优蔬菜生产基地县,如田阳县,秋冬种蔬菜面积2.4万hm2(36.0万亩),其中番茄种植面积占70.0%以上,而樱桃番茄种植面积又占番茄种植面积的70.0%以上,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特点非常突出。

2.3 强化责任,落实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海南和广西政府部门十分重视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蔬菜质量安全。省区政府与市县政府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状,并通过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会议,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成立检查检测站,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到产前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禁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强化对农民的职业道德和安全用药技能培训;产中推广应用无公害生产规程和绿色防控技术;产后强化瓜菜产品质量检测,积极推行产地准出制度。海南省政府先后出台《瓜菜质量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若干意见》等文件,省农业厅每年下发针对性强的冬季瓜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指导意见。广西建立区、市、县、乡四级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并在全区建立了728个流动检测站,常年开展流动快速检测服务。此外,海南、广西的秋冬种蔬菜大都实行“稻—稻—菜”或“稻—菜—菜”水旱轮作制,能有效切断蔬菜病虫害的传播途径,有利于减轻蔬菜病虫害、减少用药、节约生产成本和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2.4 加大促销力度,降低流通成本

为了促进冬季产销衔接、运销顺畅,海南、广西政府部门不断出台各项措施加大促销力度,努力降低流通成本,确保蔬菜产业健康发展。1988年以来,海南省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会议规格不断提升,规模逐年扩大,交易量逐年攀升,已成为国内知名的会展品牌。2011年“冬交会”签订瓜果菜订单574.3万t,金额254.4亿元,其中合同订单432.0万t,金额194.4亿元。为加强产销信息服务,已经扩大和完善了13个国内销地市场农产品流通办事处,建立产地农产品可视信息系统宣传冬季瓜菜,使海南冬季瓜菜的知名度得到显著提升。此外,还组织省内龙头企业到全国重点城市举办或参加大型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仅2009年举办系列促销活动31次,其中国内大型促销活动13次。广西同样注重完善流通促销政策,加强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壮大流通队伍,探索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发展网上销售、契约销售和订单农业。南宁市政府决定将收费公路、渡口、桥梁、隧道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范围,对合法装运和超载超限5%以内的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通行费;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集市贸易设施租赁费及超市进场费;在全市124个农贸市场设立农产品自产自销区,并给予摊租、市场保洁费优惠;制定了《南宁市蔬菜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蔬菜应急采购运转专项资金300万元。

2.5 狠抓优质高产技术推广,提高瓜菜种植水平

“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着力展示示范地膜覆盖、节水灌溉、集约化育苗、嫁接换根、太阳能杀虫灯、粘虫色板、防虫网、遮阳网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瓜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12.0万hm2(180.0万亩);积极创新发展南亚热带、热带设施园艺,2010年底全省大中小棚瓜菜栽培面积达1.2万hm2(18.0万亩),2011年预计超过1.3万hm2(20.0万亩),提高了瓜菜种植水平和抗灾能力,拓宽了瓜菜产业发展空间。特别是开发了以覆膜下滴灌为核心的自然砂培技术模式,为利用沙砾类型的非耕地发展瓜菜生产提供了成功经验。广西也积极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杀虫灯、“三诱”、“三避”等优质高产技术。

3 发展冬季蔬菜产业的优势、潜力和战略地位

3.1 气候条件优越,发展冬季蔬菜优势突出

海南省属于南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26℃,年平均降雨量约1 700 mm,冬春气候温暖,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达18℃。广西属于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区年均气温17~23℃,无霜期达248天以上,桂南及沿海诸市,左江、右江河谷等地有35个市、县无霜期长达360天以上,基本无冬季。

海南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冬季光、热优势十分明显,且无台风、暴雨、低温等灾害性天气袭扰,具备茄果类、豆类和瓜类等喜温蔬菜冬春露地生产的优越条件,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冬春果菜生产优势区域。

3.2 耕作制度科学,粮菜协调发展潜力大

海南、广西的秋冬种蔬菜生产一般实行大规模“稻—稻—菜”或“稻—菜—菜”的水旱轮作耕作制度,这种耕作制度的好处有三,一是利于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在多雨和台风多发季节发展水稻生产,既能与水稻生产对光热水条件要求高的特点相适应,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台风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二是利于实现粮菜协调发展,粮食和蔬菜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用农产品,需求量大,日日餐餐少不了,都必须基本立足保障国内供给,但种菜的比较效益高,实行稻菜轮作,农民愿意且有能力加大投入,培肥地力,从而提高粮食单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菜协调发展。三是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水旱轮作”切断了病虫害传播链,对病虫害具有显著的生态防控作用,能有效减轻病虫害,显著减少用药,从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是极具推广价值的南方水稻产区粮菜协调发展耕作制度。

海南适宜发展水旱轮作的秋冬种瓜菜面积为14.67万hm2(220.0万亩),目前已开发约14.60万hm2(219.0万亩),虽然面积的开发潜力不大,但是尚有20.0%~60.0%水旱轮作耕地的单产提升潜力有待挖掘。此外,还有可供开发的旱坡地72.0万hm2(1 080.0万亩),其中有水源保障的旱坡地33.3万~40.0万hm2(500.0万~600.0万亩)。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推广,为旱坡地瓜菜生产提供了较大的开发前景。广西最适宜发展水旱轮作的秋冬种蔬菜面积为46.7万hm2(700.0万亩),目前实际开发26.7万 hm2(400.0万亩),尚有 20.0万 hm2(300.0万亩)待开发,并有50.0%~80.0%水旱轮作耕地的单产提升潜力有待挖掘。同样有大量的旱坡地可用于发展冬季蔬菜生产。

3.3 均衡全国冬春市场供应的战略地位突出

多年来海南、广西充分利用天然温室气候资源,发挥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冬季喜温蔬菜产业,并与长江流域冬春喜冷凉蔬菜优势区形成产品互补优势。在全国交通运输状况日益改善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落实到位的大背景下,海南、广西冬季蔬菜在均衡我国冬春淡季蔬菜市场,特别是保证“两节”、“两会”蔬菜供应方面的战略地位突出,国家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两省区发展冬季蔬菜产业。

4 冬季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4.1 抗旱排涝能力有待加强

本次调研反映出两地冬季蔬菜生产缺水和排水不良并存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两地冬季蔬菜生产稳定发展的瓶颈。冬季是海南、广西一年中降水的低谷期,月均降雨量不足30.0 mm,不能满足蔬菜生产需水,供水不足对蔬菜生产影响较大。同时,近年来气候异常,晚秋仍有热带风暴侵袭,由于排水不良,低洼易涝区域的冬季蔬菜不得不推迟播种,而一些地势低洼的水稻田常年积水排不出,冬季无法开发利用。笔者认为,年降水量高达1 700~1 900 mm的海南和广西地区,出现冬季蔬菜生产缺水和排水不良并存的情况,反映出两地冬季蔬菜生产存在较为突出的工程性缺水和内涝问题。

4.2 土壤退化残膜污染亟待解决

两地蔬菜基地的土壤退化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相当一部分土壤已降至1.0%以下;土壤pH值降低,相当一部分土壤已降至4.0~5.0,土质沙化严重;另外,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低,残膜污染严重。由于土壤退化、残膜污染,导致土地产出率下降。

4.3 蔬菜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

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蔬菜和瓜类平均每667 m2产量为2.3 t。而同年海南瓜菜平均每667 m2产量为1.55 t、广西为1.41 t,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8.9%和63.2%。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从省区农业厅到蔬菜重点县,专业技术力量都很薄弱,无论是蔬菜产业的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公共技术服务人员都严重不足;二是生产者素质普遍较低,接受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的能力低,技术到位率不高,导致生产技术水平差异大、产量悬殊,产量高的每667 m2产量可达5 000 kg,产量低的只有500 kg;三是面积和产量统计失真,特别是一些地方的秋冬种蔬菜面积水分可能较大。

4.4 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广西和海南十分重视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过硬的强制措施,形成了质量安全监管高压态势,也收到可喜的成效。但由于村干部和广大菜农对质量安全风险和危害认识不足,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价格高且药效较慢,高毒高残留农药流通隐蔽性大,质量全程追溯制度不健全,质量安全属地化监管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尤其是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生产过程监管和基于快速检测的产地准出监管机制运行经费没落实,导致关键监管环节缺失,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5 发展海南和广西秋冬季蔬菜生产的建议

5.1 尽快发布实施“十二五”蔬菜产业规划

《海南省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纲要(2010-2015)》、《广西蔬菜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0-2015)》的编制业已完成,对“十二五”期间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建设内容、保障措施都作了科学规划,建议尽早发布实施。

5.2 进一步强化监管,防范质量安全风险

蔬菜质量监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议海南、广西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风险意识,因地制宜深入研究并查找质量安全监管漏洞和关键点,多策并举,常抓不懈,着力加大投入,把属地化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分解落实到人到事,把无公害蔬菜生产规范和田间档案细化到具体作物产品、落实到农户地块生产者,切实强化生产过程监控,严格落实产地准出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5.3 综合修复治理退化土壤及残膜污染

综合修复治理退化土壤及残膜污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建议海南、广西有计划地分步实施。退化土壤的修复应以农业措施为主,结合生态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使土壤肥力逐步恢复提高,从而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并坚持人工清除废旧地膜,这是目前解决残膜污染最现实有效的措施。同时,要积极探索采用可降解地膜和机械化清除回收废旧地膜等措施,以遏制残膜污染。

5.4 加大菜田排灌水利设施建设投入

水利工程是农业的命脉,更是蔬菜的命脉。建议中央会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海南、广西秋冬种蔬菜主产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引导性投入力度,重点扶持渠道防渗、微型集雨窖、微灌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低洼易涝田进行深沟、围堰、强排改造,大幅度提高秋冬种蔬菜抗灾保收能力。

5.5 强化秋冬季蔬菜生产管理与公共技术服务

秋冬种蔬菜生产已成为海南、广西种植业的三大支柱(海南、广西以水稻、糖料、蔬菜生产为支柱产业)之一和务农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建议两省区全方位强化秋冬种蔬菜生产管理与公共技术服务。一是增设省级和重点县农业部门的蔬菜行政管理和公共技术服务岗位并配备蔬菜专业人员;二是增加蔬菜公共技术服务专项经费预算;三是大力推广普及节本增效、优质高产等技术,尤其要通过出台财政补贴政策、设立重大技术开发推广项目等措施,着力推广农机农艺融合、优良品种、设施园艺、集约化育苗、土壤有机质提升、水肥一体化、同步营养肥、农药减量增效、优质高产高效模式、标准化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

猜你喜欢
瓜菜海南广西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南方周末(2018-05-03)2018-05-03 17:02:13
为海南停留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
海南冬季瓜菜开始批量上市
海南瓜菜出岛质量检测站启动
中国果菜(2011年1期)2011-02-10 19: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