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单季茭白一年两收生产模式效益好

2012-08-10 02:22胡美华金昌林王来亮叶德坚
中国蔬菜 2012年3期
关键词:单季茭白秧苗

胡美华 金昌林 王来亮 叶德坚

浙江省缙云县前路乡种植茭白已有20多年的历史,是全省小有名气的茭白主产区之一,当地充分利用独特的山地气候、无公害环境和水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山地茭白,目前全乡已发展茭白基地200 hm2,产量达5 000 t,产值突破1 000万元,山地茭白已成为当地三大主导产业之一。2007年以来,在省、市、县各级部门指导下,省农业厅派驻乡科技特派员和乡农业技术推广站一道,针对中低海拔单季茭白在7~8月易受高温的影响,孕茭受阻,质量较差,市场售价不高,产量效益低等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创新栽培模式,推广单季茭白促早栽培一年两收标准化生产技术,通过更换良种,创新采用薹管育苗方法,年年栽插换茬,提高秧苗繁殖系数和一致性,通过年前寄秧定植,平衡施肥,促进孕茭,实现了单季茭白一年两收,且茭白品质好、质量安全性高的目标,主攻蔬菜供应淡季,茭白全年产量和收入倍增,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目前该栽培模式已辐射到缙云县的壶镇等其他乡镇,以及邻近的磐安等其他单季茭白主产区,除海拔800m以上的大洋等乡镇仍采用传统的单季茭白栽培模式外,全县丘陵山区的单季茭白几乎全部采用促早栽培一年两收模式,年推广面积近700 hm2。2011年8月,基地作为浙江省茭白生产现场会与丽水首届茭白节的考察现场,集中展示了病虫害统防统治、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技术、冷库贮藏茭白,以及合作社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先进典型,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也极大提高了茭白基地的知名度。2011年9月,单季茭白一年两收模式的茭白基地再次喜获丰收,采收盛期前路乡茭白销售高峰期每天交易量都逾50 t,秋茭产地每千克收购价近4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据调查,仅一季秋茭平均每667 m2单产即达1 500 kg,收入达 4 000~5 000元,高的超过6 000元,茭农增产增收十分明显。其主要做法和关键技术要点如下。

1 引进筛选推广单季茭白新品种

近3 a(年)来,先后引进推广浙江大学、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培育的浙大茭、金茭1号、丽茭等一批茭白新品种,更新丰富了品种。如金茭1号,较早熟,长势较强,肉质茎表皮光滑、白嫩,品质优,适合在海拔200~400 m茭白种植区采用一年两收栽培模式进行种植,夏茭6月中下旬采收,秋茭9~10月采收。

2 创新栽培模式,推广应用单季茭白一年两收技术

经过反复试验示范,突破了单季茭白一年只能采收一次的常规栽培模式的制约,应用促早栽培一年两收技术获得成功,茭白栽一次,可在夏、秋两季收两批茭白,由于采收期提前,上市期正值茭白及蔬菜供应的空挡期,茭白全年产量和效益倍增。

2.1 薹管寄秧育苗 薹管寄秧育苗是该栽培模式的核心技术,改变了原来茭白秧整株连根种植或分墩的方式,采用上年孕茭率高的茭白薹管扦插育秧,寄秧成活后及时定植。不仅可节省劳力和秧田,而且年年选种,提高了茭白孕茭率和孕茭一致性,减少了雄茭的发生。具体做法:在异地单季茭白生产田块9月底10月初采收结束后,就将茭田生长整齐、成熟一致性好、结茭多、孕菱率高、茭肉嫩白、母株丛中没有灰茭和雄茭的作为种株,将其薹管提前寄放在秧田里,利用薹管上每一个节位都有潜伏芽的特性,和新鲜薹管本身自带的养分,配合补充秧田水分,使一般需待来年萌发的潜伏芽提前萌发成秧苗。

寄秧采用斜插或平栽均可,一般采用平栽方式,将薹管横放陷入秧板田泥面即可(图1),薹管排放间距2~5 cm。保持秧田水位至畦面即可,寄秧后保持畦面无水,水沟有水,如水位过高,薹管受淹腐烂,潜伏芽容易死亡;水位过浅,薹管吸不到水易干枯。如薹管数量充足,可直接竖插或适当斜插,寄秧相对方便,对水位的管理要求不高,但繁殖系数低,有部分潜伏芽不能成苗。一般寄秧7 d(天)左右,薹管每一个节位分蘖芽都会萌发生根,抽出新的茭白苗,待芽抽出泥面后可适当增加灌水量,寄秧半个月后、苗高20 cm时,即可定植大田。一根薹管一般有3~6节,每节一苗,均可成秧(图2),大大提高了繁殖系数,且秧苗的一致性好,有利于秧苗提前定植,提早上市。

图1 薹管横放陷入秧板田泥面

图2 薹管寄秧成苗

2.2 年前栽插,早栽培早管理,提早生育期 薹管寄秧成苗后年前即可栽插(图3),根据各地气候不同,山区茭白秋冬季栽插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1月中旬(即下霜前),否则茭苗易受冻害,影响秧苗成活率。为便于田间管理操作,采用宽窄行栽插方式,宽行距80 cm,窄行距30 cm,株距40 cm,每667 m2栽3 000丛左右为宜。一般栽插3~5 d(天)即可成活,当年秋冬季即有一定的生长量,次年植株萌发早,生长快。茭白生育期与当年3月才定植、采用传统分墩或育苗栽培方式的相比,可提早20 d(天)以上。

图3 单季茭白年前插秧

2.3 一年两收产量高,品质好,上市期处于空挡期,效益高 通过喷施孕茭剂等促早栽培措施,早管理早上市,单季茭白夏茭采收期由原来的7月下旬提前到6月上中旬,此时双季茭夏茭基本落市,常规栽培的单季茭还未上市,正好填补茭白市场空挡。每667 m2夏茭产量一般为2 000~2 500 kg。

夏茭收获后及时割除地上部,一般留10 cm左右的茭白蔸(图4),进行再生茭栽培。夏茭的茭白茎秆及时还田,并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大大降低了病虫基数,因而秋季病虫害的发生相对较轻。同时茭墩萌发再生后秧苗分蘖期正值夏秋高温伏旱期,分蘖生长速度快,除特殊年份孕茭期异常高温容易导致雄茭的发生外,一般无需额外的处理措施,植株即可顺利孕茭收获秋茭,而此时双季茭秋茭还未上市,高山茭白则已基本落市,同样处于茭白供应空挡期,效益较高。一般每667 m2秋茭产量2 000 kg左右。

图4 夏茭采收后及时割除地上部

传统栽培方式下,单季茭白在9月份孕茭时节位一般在20~40 cm,茭白孕茭节位越高,产量越低,品质越差。而采用薹管寄秧、单季茭促早栽培一年两收栽培模式的,再生的秋季茭白孕茭节位低,一般在泥面或仅在泥面上10 cm左右,茭白个大,单支质量150~300 g,且白嫩、品质好。由于茭白生长整齐,孕茭一致性好,一般10~15 d(天)即可全部采收完毕,大大提高了采收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采用一年两收栽培模式,每667 m2夏茭、秋茭全年产量4 000 kg,产值达8 000元,高的超万元。

3 推广“六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

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包装,推广叶面微肥施用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和病虫害管理,所产的茭白肥大、白嫩、味鲜,品质好,商品性大大提高,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推广无害化病虫防治技术

应用病虫害测报灯监测,及时发布病虫预警,大面积进行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节省了用药成本和人工劳力。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还大面积应用杀虫灯、昆虫性诱剂等物理、生物防治手段,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对环境友好。2008年还试验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茭白二化螟性诱剂控制二化螟的为害(图5),操作安全方便,防治效果理想,而且无毒。

图5 茭田应用二化螟性诱剂

5 推广高效种植模式

如茭白与水稻、蔬菜轮作,不但可降低连作障碍,提高产量,还有利于实现稳粮增效的双重效果。茭白田养鸭、养鱼,鸭鱼除草、除害虫,粪便还可肥田,种养结合,循环互补,相得益彰。

6 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

成立缙云县绿隆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产品认证,注册并统一使用“仙都”牌商标,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新建了茭白交易市场和冷库,方便客商和茭农交易,可采用冷库贮藏茭白2个月。在采收上市量大、价格较低时收贮于冷库,实行错时销售,提高产出效益。一般3个阶段可收贮于冷库:6月中旬双季茭末期、单季茭上市初期进库,7月中下旬起陆续出库;9月中下旬进库,价格反弹即陆续出库;10月末11月初进库,可一直供应到春节前后。不仅延长了茭白收割上市后的货架期,而且错开上市,调节稳定了市场价格,实现了浙江省茭白周年供应,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猜你喜欢
单季茭白秧苗
太湖茭白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难以忘怀的江南味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农民
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单季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
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