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隙陂是我国汉代大型灌溉工程。据《水经注·淮水注》记载,“淮水又东合慎水,水出慎阳县西,而东迳慎阳顾城南……慎水又东流,积为焦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为鸿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结鸿陂……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迳息城北,又东迳南入淮”。这说明鸿隙陂水源来自淮水,位于河南淮河干流以北,汝河以南的正阳县和息县之间,在古慎水(今清河)沿岸,利用地势高下而兴建的灌溉工程,又与其他陂塘相连,形成广阔的陂渠串联的灌溉网。
鸿隙陂的始建年代,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史记·河渠书》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瓠子堵口后兴修水利高潮中,“汝南、九江引淮”发展灌溉,推知位于汝南郡境内的鸿隙陂可能是这时兴建的。到了汉成帝时,函谷关以东河南、山东一带数次发生大水,陂塘漫溢为害。当时的丞相翟方进及御史大夫孔光派人调查关东大水,他们以“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为由,奏请汉安帝刘骜扒掉鸿隙陂,废陂为田。到了王莽篡汉自立政权后,又遇到连续干旱,由于失去了鸿隙陂的灌溉作用,旱灾频繁发生。汝南郡群众编造童谣谴责翟方进,并借助黄鹄鸟的口吻,要求重建鸿隙陂。童谣说“:毁陂谁?翟子威(翟方进字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东汉建武年间,邓晨出任汝南太守,与郡内平舆县水利专家许杨共商鸿隙陂的修复,得到许杨的赞同。后邓晨又委派许杨为都水掾,负责鸿隙陂的修复工程。杨“因高下形势,起塘四百里,数年乃立”,遂使“百姓得其便,累岁大稔”,“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
鸿隙陂自东汉这次修复后,一直到了唐初,成书于贞观、显庆年间的《隋书·地理志》中,仍称“汝阳……有鸿隙陂”。以后可能由于中唐战乱的破坏,到了成书于813年《元和郡县志》中则说鸿隙陂已荒废了。
(摘自《淮河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