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模式研究*

2012-01-26 17:14高晓妹黄朝晖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医学生伦理医师

高晓妹,黄朝晖,路 洋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gaoxiaomei1979@yahoo.com)

1 医师职业精神的历史沿革和内涵

2002年由美国内科基金会、ACP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的《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中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及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对患者保密、提高医疗质量等职业责任构成了现代医师职业精神的主要内容。[1]我国于2005年开始《医师宣言》的推广工作,并于2011年完成了本土化的历程,推出了具有“大医精诚”精神的《中国医师宣言》,进一步诠释了我国的医师职业精神。

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师医学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其中科学精神是基础,医务人员从业必须具备医学科学意识、思维和方法,人文精神则是主导,包含伦理精神、法律精神等。[2]医师职业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性质共同决定的,[3]因而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培育,将有助于医师职业精神的建构。目前,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已经作为医学人文素质和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运用于医学在校教育、医生培养和医疗工作管理。[4]

2 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卫生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旨在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深化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和评价考核方法,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疾病认识的提高,对医疗的需要也从以治疗疾病为主转向以疾病的预防及保健为主的更为广泛、更为社会性的医疗服务,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致使医师职业精神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严重失衡,因而卓越医生的培养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各医学院校应按照卓越医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基础,以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实践素质培养为目的,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将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卓越医师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3 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3.1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忽视影响了教育效果

由于深受“技术至上”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一直以提升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为目标,人文精神培养多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来实现,但学时少、课程间彼此割裂、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难以保证,致使医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伦理思想缺位、医学目的异化、医患关系物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6]

3.2 对医师职业精神伦理本质的忽视影响了教育效果

医师职业精神萌发于医学的“人学”本质,体现了医务人员的职业追求、职业素质、职业风尚和职业准则,而“向善”的伦理追求正是医师职业追求的核心,思想道德素质即伦理素质构成了医师职业素质的灵魂,伦理生态是医师职业风尚的主流,伦理准则决定了医师职业准则体系的取向。因此,无论是个体的、内在的伦理追求、伦理素质,还是群体的、外显的伦理生态、伦理准则,所承载和体现的伦理精神都构成了医师职业精神的核心。[2]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个核心,既没有将其纳入伦理学的教学体系,也忽略了伦理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影响了教育效果。

4 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模式的设计

4.1 主要构想及理论基础

医师职业精神的伦理和人文精神本质,决定了其应当借鉴人文素质教育和伦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纳入《医学伦理学》教学范畴的同时,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突出实践特色,创新教育手段与方法,以小组讨论、故事分享、情景剧扮演等形式,以课余时间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发挥网络文化、医学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提升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的同时,将职业素质、人文关怀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常态化和生活化的职业精神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的卓越医学人才。

4.2 主要内容及实施路径

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实践教育模式是以医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为主阵地,以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以考核测评为保障,贯穿于医学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离校,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全过程,[7]构建纵向过程、横向延展、网络虚拟模块相结合的立体化医师职业精神培养模式。[8]

4.2.1 纵向过程模块。

①入学适应阶段。此时,医学生往往对医生这个职业抱有理想化的热情,但对职业现状的认知模糊或存在很大的误区,通过实践教育让医学生初步认识医师职业精神,为医学生今后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奠定基础。可以通过医学场馆的参观、医学生誓言宣誓等医学仪式的参与、宿舍与校园医学人文环境的营造、导医和导诊等医学活动的参加、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榜样示范,使医学生在这些“隐蔽课程”中从感性和经验的层面来体验从事医学卫生事业的目的、价值和意义,[9]帮助医学生逐渐形成对医生职业的正确认知,初步了解医生职业精神。

②理论学习阶段。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医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日渐清晰,但繁重的学业以及间接了解到的医生职业的压力,使部分医学生出现专业疲倦,甚至出现认知冲突,从而既有按照职业的要求提升自身素质的渴望,又会因矛盾心态而无法自拔。在这个阶段进行三类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医学生有效调整认知冲突,从而以积极、健康、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回归对医生职业的正确认知。一是,参加学校的各类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文明礼仪、生活卫生习惯,规范自身言行,建立自我诚信档案,通过各种实践来树立诚信、感恩和责任意识;二是,医学生根据相关主题,自主设计、完成的实践活动,以辩论、演讲、情景剧表演、制作经典医疗案例DV等形式,辨析医师职业精神,明确职业责任;以基层、社区、农村科普宣传、健康知识宣讲、医疗卫生国情调研等形式,引导医学生了解医生职业,提升职业素质;通过义务献血、慰问走访、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协助体检等志愿服务,提高医学生对社会和未来职业的认知,培育医学生“关怀、尊重、理解、责任、博爱、奉献”的优秀品质;三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初步参与医疗实践,开展医疗见习、导医导诊、看护病人、临终关怀等社会实践,参观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了解遗体捐献者的生平事迹和感人遗嘱,进行“无语体师”的启用、祭奠和告别仪式,挖掘各门专业课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优秀医务工作者典型事例等进行交流讨论,以他们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激励学生把内在的成才需求和实现社会价值的要求相结合,把个体的道德体验内化为自觉追求,把外化的道德行为变为职业道德自觉,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用职业荣誉感激励医学生自觉追求卓越,完成对医师职业认知的冲突与调适,塑造正确的职业精神。[10]

③临床实践阶段。进入临床实习,医学生开始将前期初步形成的职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和检验,同时,这种职业精神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调整和升华,形成循环互动。实习前的医师执业规范、医德医风、医患沟通、医疗基本操作的专题讲座,医学生誓词再宣誓、白大褂授予等医学仪式,优秀的反映医师职业精神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的赏析,进一步增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升华职业情感。实习过程中,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接触,医疗服务用语和忌语、医学生仪表、医学生与患者及医务人员的交际礼仪的规范,伦理查房的参与,医患纠纷案例的分析,“医疗礼仪训练及表演比赛”、“医疗病历书写比赛”、“医疗情景剧表演比赛”等竞赛活动以及人文执业医师考试的参加,医德实习档案的建立,优秀实习生的评选和表彰,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等形式,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尊重患者权利、保守患者私密的意识、促使其不断在实践中践行和内化医师职业精神。

④毕业离校阶段。此时,医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职业素质和精神,适应工作需要。毕业生通过学习经验交流、实习经验分享、重温医学生誓词、学习《中国医师宣言》,进一步培养关注、关怀和关爱病人,尊重患者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和健康利益、人格尊严的精神,更好地服务社会。

4.2.2 横向延展模块。

①实践载体建设。通过开设论坛、沙龙,专题讲座报告、征文比赛、论文报告会、辩论、演讲等形式,建立生命意义展室、医史馆、医学名家资料陈列室等医学场馆,在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社区、基层医院、实习学院建立服务基地,让医学生参与编写名医故事会、古今中外名医名言录、优秀影视文学作品赏析手册、实习生医疗工作指南,开展人文执业能力竞赛,为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搭建平台。

②文化环境建设。在医学生学习、生活的公共场所,建立医学名人的雕塑,张贴医德医风、医学大家名言警句,发挥独特的医学人文环境的育人功能。

4.2.3 网络虚拟模块。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开辟网络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平台,以文字、图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医师职业精神、医德医风、医患关系、卫生国情、伦理学补充知识和前沿知识、经典案例等,收录各大医院的知名医生求学和从医的真实故事,以网络版名医故事会的形式,让医学生自主选择观看,开设名医博客,发挥网络在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中的作用。

4.3 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记录手册》,记载医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时间、内容、成效和感受,对各阶段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效果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基本知识考试、同学互评、实习带教老师评价、实践教育过程中具体行为的评价、建立标准化反映职业精神的问卷和测评软件,对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效果进行科学评价。[11]

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模式是在卓越医生培养背景下,针对医学生各阶段学习特点提出的以实践为主的立体化职业精神教育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并不能完全脱离原有的课堂教育渠道,其实施效果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评价,因而必须将其与传统的医师教育模式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1] 万学红,吕小岩,郑尚维.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4):376-378.

[2] 孙福川.伦理精神:医学职业精神解读及其再建设的核心话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3-17.

[3] 马晓丹,刘志飞,闻德亮.影响我国医师职业精神的因素[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193-194.

[4] 刘明捷,张前德.医学人文与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04-307.

[5] 王春光.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2):26 -28.

[6] 鲁琳,樊民胜.中国医师精神的传统文化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195 -196.

[7] 曲波,郭海强,张阳,等.医学专业精神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10,9(5):580-582.

[8] 李一鸣,张玉龙.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论:理念、目标和途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139-141.

[9] 申晓军,毕建威,谢长勇,等.谈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4):384-385.

[10] 崔雅菲,卓冬兰,徐逸萍,等.卓越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270 -271.

[11] 保罗·米勒.医师职业精神的教育与评估——解读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经验[J].朱瑾,译.医院院长论坛,2010,(2):60 -61.

猜你喜欢
医学生伦理医师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