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芳,徐玉梅,宋茂银
(潍坊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当前医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应按照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基本内容,即人文素质培育与科学素质培育相统一、医德教育与医术教育相统一、教学生做人与教学生做事相统一,[1]来科学确定一个具体、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医德素质评价体系,采取多维度、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对医学生的医德素质进行评价,避免以往那种“重知识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等过于单一的评价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检验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效果,实事求是地反映他们的医德认知与医德实践的结合状况。医学生的医德素质评价应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医德知识评价与医德实践评价相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哲学原理的具体体现,是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素质评价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理论指导实践,医学生要形成高尚的医德观就必须要掌握医德的基本理论。如医德的基本原则、医德范畴、医德规范、医德关系以及与医德相关的学科知识,[2]只有系统地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够对现实的医德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从而避免言行不一,避免医德实践的盲目性。医学生医德素质的知识评价主要是通过医学生对医德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价其医德素质。现在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主要是通过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其他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对医学生传授医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论文等形式来考核、衡量学生对医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医德知识评价方式。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医学生高尚医德素质的形成是医德教育最终的价值目标追求。医德实践评价主要是通过医学生自觉参加一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见习和实习等各个阶段的医德实践来衡量医德素质的高低。[3]对医学生医德素质进行考察时,可以通过其参加专业基础课、临床课、见习、实习的表现和参加一些社会医德实践活动次数的多少来给出评价。
对医学生医德素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做到医德知识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医德是知、信、行三者的统一,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有更深刻的医德认识、更坚定的医德信念,才能更好地践行医德规范。如果只看重医德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具体的医德实践,可能会导致医学生在面对现实的利益冲突时不能坚持正确的医德观。如果只重视医学实践评价而忽视医学知识的评价,就会使医学生在认识一些具体案例时找不到有力的理论支撑,缺乏说服力。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医学生的医德素质评价同样如此,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医学生医德素质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社会团体评价等形式,根据医学生平时的表现、现实的医德状况等,直接对其医德行为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对某些不易定量的问题,应采用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有很多方法,如开展问卷调查、开通医德医风举报电话、设立医德医风意见箱、召开各种座谈会等。[4]其中,问卷调查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主要从医学生学医的目的、医德的认识及目前的医患关系等层面来全面地了解医学生的医德认知现状。[5]
以往人们往往忽视或难以对医德的善恶作出量的分析,对医德的善恶判断停留在单一的定性分析上。医学生医德素质定量评价是将医德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加以量化,然后经过系统分析而得出比较客观的评价结论。[6]对易定量的问题可采用传统的定量方法,如百分制评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法。
百分制评分法,即使用一种百分制评价的考核方法来对医学生的医德素质进行评价。依据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的内容,设置一些普遍性问题,如医学生的敬业精神、医学人文素养、医学职业人格、从业责任使命感、医患沟通能力、人道主义精神等。[1]将这些内容进行问题设置,并给出一定的分数标准。
综合评价法,是依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的特征确定评价指标,将各个指标从系统中抽象出来,对每个指标进行模糊评价,然后将每个指标按照对总体作用的大小划分等级,给等级赋分值,通过计算模式综合计分进行评价,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结论。[6]如划分出医学生的敬业精神、从业责任使命感、医患沟通能力、人道主义精神、廉洁行医等几个大类,再将每一大类划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未表态等情况,给定相应分值,从而作出综合性的定量评价。
综合指数法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定量分析法。通过线性组合把反映评价对象的各项指标的数值差异来构造综合指标从而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综合多个指标的信息,通过计算形式,定量地反映几个指标的综合平均变动程度。如根据医学生医德素质体系的构成内容和评价目的、需要,确定评价指标,然后计算各指标的综合平均变动程度,最后根据综合指数进行等级评价。[7]
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它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对医学生的医德素质进行终结性评价,主要是看医学生是否达到医德素质培育的最终目标。如《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考试,教师通过考试的分数来大致评判医学生的医德素质是否达到了医德的教育要求。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做出的全面发展性评价。对医学生医德素质进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看医学生在医德素质形成过程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反映的医德信念、医德行为等。如通过医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时的到课率、课堂纪律、上课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准确率等方面而对其医德素质做出评价。这种评价注重医德素质的形成过程,而不再单纯注重结果。我校的《医学伦理学》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坚持课堂平日成绩与最终的卷面成绩相结合,改革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对医学生医德素质进行评价应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统一。如果只重视终结性评价,就会忽略医德素质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忽视医学生对良好医德素质的认同;如果只重视形成性评价,往往使评价目标模糊,不利于医德素质培育目标的实现。
自我评价,是高校医学生对自我医德素质进行的价值评判。慎独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衡量医学生医德素质的高低,首先应该考察每个医学生对医德素质的自我价值评价。通过定期的自我总结,从医学生医德素质体现的几个方面进行参照、对比,对自己的医德认识和行为进行评测。自我评价能够较好地反映医学生对医德知识和医德实践的认同程度。
外部评价是指社会或他人通过各种形式对医学生医德素质进行的价值评判。外部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同学评价、社会团体评价等。只有将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医学生的医德素质有一个全面的评价。
4.2.1 教师评价。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是对医学生实施医德教育的主体,能够对医学生医德素质作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医学伦理学教师通过课堂授课、学生对医德案例的分析与总结,全面把握医学生对医德知识的认知和接受度;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可以运用具体的医疗案例分析来考察其医德素质的高低;带教老师在医学生见习、实习阶段,通过医学生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参与的具体医疗实例进行最为直观的医德素质评价;辅导员直接参与医学生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道德认识比较了解,能对医学生的医德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4.2.2 同学评价。
同学之间相互比较了解,可通过恰当的形式进行医德素质的互评。要注意防止掺入某些个人成见和感情因素等。[8]
4.2.3 患者评价。
患者评价主要是针对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而言的,是以患者及其家属的亲身感受来反映实习医学生的医德表现。这是医学生医德素质最直观的体现,从这种评价中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医学生对病人是否关心,是否能够全心全意地服务于病人。当然,这种评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个人主观因素比较多,所以要尽可能地广泛听取多位患者的意见。
4.2.4 社会团体评价。
社会团体评价,主要是指某些社会团体根据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加了哪些、参加了多少次健康咨询、义诊活动或其他公益活动而对其医德素质进行的评价。
显性评价是在医学生医德素质形成过程中,依据医学生的外显行为而做出的定量的、终结性的认识和评价。显性评价主要是体现在外在行为具体的量化指标上,如医学生的到课率、医德基本理论知识的考试成绩、个人撰写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参加的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社会公益活动的次数等。显性评价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可比性,能使医学生明显地发现自己在医德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显性评价也存在不少缺陷,它过于注重指标而忽略指标背后的一些问题。如医学生对某些医德知识并没有很好的认同,但是为了实现医德素质的某个明确指标,可能做出不符合真实想法的选择。
隐性评价是为实现一定的评价目标,对医学生在医德知识、医德信念、医德行为上采取“隐藏的、不暴露”的方式,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9]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素质培育体系具有“全方位”的特点,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种场合,所以要采用隐性评价。在学习医德知识时,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内化、医德信念的培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要定期或根据现实当中发生的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了解医学生的真实态度和想法。隐性评价克服了显性评价的缺陷。当然,隐性评价也有一些不足,它往往缺少统一的硬性指标,容易掺杂个人因素等。因此,需要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短期评价是指在相对短的时期对医学生的医德素质进行的价值评价。主要表现在某一节课、某一个知识模块、某一个学期对其医德素质的阶段性评价。短期评价能够对医学生医德素质缺失的现象给予及时发现、纠正,它相对容易操作。但是,短期评价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反映的只是医学生医德素质在一定阶段的、一个侧面的评价,缺乏全面性。
长期评价是指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对医学生的医德素质进行的评价,贯穿于医德素质形成、实践的过程。医德素质培育具有系统性强、周期性长、连续性高的特点,因此,对医学生的医德素质评价也要进行长期评价。长期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阶段,而是针对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表现,甚至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评价。如建立毕业生医德追踪调查制度,学校在一定时间内对已在医疗单位工作的毕业生进行医德抽样调查;定期向毕业生本人了解他们的医德心路历程,良好医德对工作的意义;向用人单位了解社会对毕业生医疗技术水平、医德品质的评价。[8]
当然,如果只是单独地使用长期评价的方法,就会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不能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调整,不能给予医学生一个准确、全面的评价。因此,应将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 徐玉梅,刘宪亮.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182.
[2] 徐玉梅,秦玉明.论新型医德观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35.
[3] 程乐森,姜维茂,徐玉梅.应注重对医学生医德信念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2):51.
[4] 王明旭.医德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1):19.
[5] 周伟,罗智伟,杨成林.当代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调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4):81.
[6] 孙瑞华,齐松仁.我国医学管理研究中应用的量化评价方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8,(2):179 -181.
[7] 高驮,田民.医学教育管理中的课程对目标的加权贡献指数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7,(5):225.
[8] 王晓玲,曾芳莲,邓小英,等.和谐医患关系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的构建[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5):670.
[9] 赵连顺.隐性评价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评价[J].教学与管理,20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