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兰
(青海省人口计生委科技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0)
言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去与别人交往和自己思考的过程。人们不仅用言语来实现自己的社会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言语的支配。言语可以支配人们的行为,言语的刺激是人在接受他人的某种言语信号时,情绪发生变化,而使自己可能做出某种冲动行为的一种反应形式。不当的言语刺激是青少年心理畸形的重要诱因。[1]心理的畸变是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心理认知发生了扭曲,情绪发生多样化,致使他们在心理甚至生理上受到很大的危害。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因他们的认知图式还没有完全成熟、加之年轻气盛容易激动、分辨能力不强,长期接受一些负面言语的刺激,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程度的伤害。
采用负面的侮辱歧视性语言直接或间接攻击他人,致使对方生气、尴尬、羞辱或沮丧等感受的行为,虽然是一种软暴力,表面看起来似乎比肢体性欺凌显得“文明”,但在某种程度上比肢体冲突带来的伤害更严重,甚至留下永久的心理阴影。[2]
据有关资料显示:青少年学生之间的言语欺凌行为较为普遍,“语言伤害”竟高达 81.45%。[3]一些地区高达 70%的青少年学生普遍受过校园各类欺凌,其中言语欺凌高达50%,且有10%的学生经常遭遇言语欺凌。[4]
有资料表明: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教师对他们进行过言语欺凌。而其中51%的小学生,72%的初中生,39%的高中生表示教师的言语欺凌,对其造成了心理伤害。[5]
遭受家长言语欺凌的青少年也普遍存在。负面言语欺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词性有讽刺、挖苦、恶毒的咒语,威胁、恐吓、说脏话、粗语、戏弄、取笑、取绰号等。[4]严重伤害青少年的心灵。
1.4.1 被欺凌者自我认识的扭曲。
言语欺凌行为将扭曲受欺凌者的自我认识,致使其自卑、怯懦、退缩、孤立、优柔寡断、不自尊自爱,甚至延至成年期产生社会性焦虑等心理障碍,也将可能欺负妻儿等家庭成员,甚至会欺凌下一代。[6]
1.4.2 被欺凌者的反叛与情感麻木。
遭受言语欺凌的青少年往往被同伴贴上了以讥笑或排挤为目的的负面标签,以致出现性格内向、自卑、消沉、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厌学、逃学、悲观厌世、自杀等现象。据调查,42%的青少年在遭受言语欺凌时,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而近30%的学生会想到逃离学校,其中10%的学生会付诸行动,另有超过1/6的学生会采取报复行为。[4]在调查中发现,当被欺凌时近70%的学生会感到生气或难过,但是,如果看到他人被欺凌时,为之感到生气或同情的却不到14%。甚至超过10%的学生表现出“毫无感觉”,而且有10%的学生显出“假装没看到或听不到”的态度;主动提供帮助或对受欺凌者予以安慰的仅为 7% 。[4]
1.4.3 被欺凌者犯罪。
有研究发现,经常对同伴实施欺凌的青少年,长大后违法犯罪行为明显增加,其可能性甚至高出一般人群的5倍。[3]
长期受到负面言语欺凌的青少年,承受着欺凌者的指责、羞辱,在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受伤的情绪表现为:忧伤、焦虑、困惑、恐惧、无望、自卑、愁苦、绝望、冷漠,无安全感、羞耻感、有罪恶感等——由此从受伤的情绪表现发展到情绪的认知;认为自己很笨、开始怨恨、仇恨、不服、骄傲、自仪、讽刺、操控、占有、嫉妒、自怜、怀疑、嘲笑等——又从情绪的认知发展为个性的特征,有的变为完美主义、理性主义、性格内向、偏激、自卑、消沉、苦毒等——又发展为行为奇异、道德滑坡;悲观厌世、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下降,犯罪、吸毒、自杀、斗殴、咒诅等。
道德情绪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一种复合情绪,主要包括厌恶、移情、内疚、羞耻等。道德情绪影响下人类会产生某些典型行为……正性道德情绪是以赞美、责任等为基础,其更有助于鼓励个体自身或他人做好事或做好人(如帮助别人);而负性道德情绪是由个体内心的欲望驱使,它更易导致个体或他人出现一些“做坏事”行为。[7]再者,遭受长期负面言语的孩子比较容易“羞愧”。高夫曼的研究认为:“羞愧”的心态否定完整的人生,是许多心理困扰的根源,诸如忧郁症、孤僻、自我怀疑、偏执,甚至强迫行为、精神分裂、完美主义、自卑、边缘性人格等。其中皆有羞愧的心态作祟,它是灵魂的杀手,基本上,羞愧感是一种完全的自我否定,铸成了我们早期与人相处的原始经验,也影响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8]
情志因素在心理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是负面言语使青少年在思维情绪、认知、性格、品格、行为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扭曲和变化的原因。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喜伤心。[9]指出七情内伤波及五脏,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和,从而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机体内分泌的紊乱、使其体内发产活性氧,致使免疫力下降,躯体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惊恐、忧郁、焦虑、失眠、月经不调、痛经、胃痛、喉痉挛等症状,可能出现心脏、血压、内分泌等方面的疾病,这种五脏失调,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对癌症细胞的识别下降,就会发生癌症。[10]现代研究也表明,不良的情绪会对人体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带来极大的损害。
在人的生命形成阶段,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他人的态度、期望及其情绪。在进入家庭团体阶段,人人需要有爱和归属,接纳与自我接纳,价值感、乐趣等,但是由于原生家庭及父母的缺陷,有的人有强迫性沉溺性、在妄想与否认中羞辱指责、严苛纵容等不健全家庭交流中成长。[6]
语境是主体生存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反映,社会政治和文化现实影响主体的“真实自我”。[1]在社会各种团体、管理体系中,教育的方法、育人目的、人的价值、道德根基、饶恕、接纳、修复人际关系等问题中,由于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带着不同的情绪、个性特征以及成长心智的不成熟等问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接纳、互助、信任、在使用言语时发生很大的失误与扭曲;在管理层面、体系中造成渎职、贪污、混乱等,会对人际关系、人类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造成伤害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父母对生命的信念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用什么方法来养育子女。父母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孩子的自我概念。儿童是每个文化里最重要的自然资产,世界的前途有赖于下一代的自我形象,而孩子对于自我的观点会影响他们在生命中一切的抉择。[8]部分青少年性乱、吸毒、自杀、网瘾、饮食无度等现象都说明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问题。艾瑞克森、柯伯格以及皮亚杰对人类的情绪、道德及智能发展的研究结果显示:身教良好且同时指出孩子不良行为后果的父母,远比惯用处罚、打骂以及给孩子贴上不良标签的父母,更能为孩子提供稳固的道德发展基础。[8]同时道德直觉会受到文化信念因素的影响,不同群体因为所拥有的道德知识有所不同,从而表现的道德判断过程也会有所差异。[7]运用家庭系统的新知识、重新评估我们的家庭规则、做父母之前应作心理健康测验以及学习养育孩子的知识与能力。实施家庭教育需要同时开展预防、心理健康教育,唤起每个人的自尊感、价值感以及与家庭社会和谐相处的责任感,这将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且有助于和谐家庭和社会的建立。
语言是人们彼此沟通、鼓励、帮助的桥梁。每个人的认知过程首先从接受语言开始,语言有管理和统治的功能,有传达、劝导等作用。建立和运用好《爱之语》、《生命中最重要的》、《哈佛家训》、《品格的力量》、《天生棒的小孩》、《家庭会伤人》、《别和情绪过不去》等这些养育孩子品格、道德、价值观等所用的语言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故多方位的提供‘爱’的语言、建立青少年“爱”的信仰,才能培养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善良、信心、温柔节制[9]之品格。有了这些爱品格才会在情感、情绪、信念、认知中产生“爱”言语,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谅解、善待他人的同时也善待自己。与此同时,对青少年的评价不能以学习成绩、相貌、智商论英雄,更不能掺杂家庭背景等因素。只有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负面言语进行干预,从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各学科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才能更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身心疾病。爱的语言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心灵升华的需要,也是平安幸福的祝福,更是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保障。
[1] 康钊.青少年犯罪主体心理畸变的言语刺激诱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3):19-22.
[2] 林瑞青.青少年学生言语欺凌行为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8(3):58 -62.
[3] 李茵.校园“语言能力”的心理透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4):30-38.
[4] 黄梅娇.以符合对话教育精神之生命教育课程,改善学生语言霸凌之行为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学院,2005.
[5]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校园语言暴力[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4):95.
[6] 任俊,高肖肖.道德情绪:道德行为的中介调节[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224 -1299.
[7] 田学红,杨群,张德玄,等.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432.
[8] 约翰·布雷啸.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M].郑玉英,赵家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3-4、165 -166
[9]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24.
[10] 苏凤哲,路洁,路志正.路氏四季养生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