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善霞
(山东省沂水县沙沟中心卫生院,276414)
1.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6月~2010年8月期间我科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28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男122例,女106例;平均年龄62岁。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12例,男60例,女52例;年龄61±8.9岁;其中一级高血压19例,二级高血压56例,三级高血压37例。B组116例,男62例,女54例;年龄62±9.5岁;其中一级高血压20例,二级高血压58例,三级高血压38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对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执行医生医嘱,发放口服药、监测血压、常规入院宣教等)。对B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出院后每1~2月随访一次,进行血压监测、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并详细指导用药及饮食、锻炼等。12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并将血压监测、并发症情况及服药规律性、依从性等进行统计及对比。
1.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高血压病人常有情绪不稳定、烦躁、情感脆弱的性格特点。发病后容易紧张、焦虑,当症状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尤其是治疗不当或治疗效果不佳时,易出现烦躁、抑郁、失眠等。有心、脑、肾后期并发症者会郁郁寡欢、丧失信心,甚至出现恐惧心理[1]。
心理护理:正确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心理护理措施:对待病人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了解病人的思想、生活及工作情况,进行卫生宣教,解除其对本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遇事应冷静,不要激动,保持良好心态、克服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尤其是对老年人更需要耐心、细心、不厌其烦,保护病人的自尊心,使病人感到被重视、有独立人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病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以及信任感。根据病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避免使其受到强烈刺激,与病人多交谈,多沟通,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理问题,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健康指导。注意饮食调节:原则上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饮食为宜。适当限制胆固醇,少吃或避免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脂肪,宜多食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牛奶等。建议食用植物油,尽量避免食用动物油。研究表明,限盐(4~6g/日)、补钾(3000~4000mg/日)、补钙(1280mg/日)均能使血压有所下降[2]。
戒烟和控制饮酒:吸烟不仅可导致血压升高,并且可增加心脑血管病等并发症的发病率。饮酒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类固醇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血压增高。吸烟的消耗量与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高血压病患者应戒烟和限酒。
控制体重: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超重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独立的危险因素。干预试验结果显示减轻体重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中效果最明显的方法之一。因此,所有超过理想体重的高血压病人均应纳入个体化、被检测、被指导的减重计划中。
坚持锻炼: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应开展适合自身的活动项目,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适当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便秘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预防便秘除日常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外,还应适量饮水。上厕所应注意大便不宜过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压升高,病情加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
按时服药:嘱病人定期测量血压,对血压显著增高多年的患者,不宜使其下降过快,因为病人往往不能适应,并可导致心、脑、肾血液的供应不足而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如使用可引起明显直立性低血压药物时应向病人说明从平卧起立或坐位起立时,动作要缓慢,以免血压突然下降,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
3.降压药物合理给药的护理。正常人血压24h呈动态变化,部分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呈非杓形改变,因此降压药的选用应以长效、能24h稳定降压为宜,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短效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降压幅度变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应尽量避免。护理上根据血压变化特点及药物降压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说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时定量长期服药,更须遵从医嘱,定期检查并调整药物的剂量。家庭电子血压计的广泛应用对于指导服药及给药时间十分重要,应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方法,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及调整药物的剂量。一般以清晨给药为宜,若清晨血压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则提倡晚上服长效药或者在原服长效制剂的基础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剂。大部分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益于二、三级心脑血管病的预防[3]。
疗效判定标准[4,5]:显效: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和肾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老年人血压150/90mmHg以下。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0mmHg,但已达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A、B两组一年后疗效观察及对比:A组显效63例,有效24例,无效25例,出现心脑肾并发症8例,服药规律者78例,总有效率77.67%;B组显效89例,有效18例,无效9例,出现心脑肾并发症5例,服药规律102例,总有效率92.24%。两组比较,B组疗效明显高于A组,两者差异明显(P<0.01),并且B组服药的规律性、依从性明显好于A组,B组出现心脑肾并发症者明显少于A组。
高血压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同时又是一种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积极防治高血压是所有心脑血管疾病中成本最低、获益最大、效果最好的方法。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和服药的依存性差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对高血压及早发现和治疗,护理上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护能力,对良好控制血压,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有积极的作用。
[1]夏泉源.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9.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6-258.
[3]刘彦,周郁秋.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现状及展望.护理学杂志,2007,22(3):76-79.
[4]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31-1539.
[5]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