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艳会 通讯作者:窦志强
(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743000)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痛风76例,报道如下。
76例均为我院2009年5月4日~2011年11月16日期间的门诊患者,其中男72例,女4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7岁,平均43.5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5个月,平均4.1年。
临床情况:本组病例均无明显症状。经检查血尿酸均明显升高(最高为738μmo1/L,最低437μmo1/L,平均475μmo1/L),尿液中盐性结晶(⧺)~()。76例血清尿酸的饱和浓度均超过正常标准上限420μmo1/L(7mg/dl)[1]。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继发性痛风。
诊断标准:采用197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提出的痛风诊断标准,具备A、B、C三条中的一条即可确诊。A.关节液内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B.用化学方法或偏光显微镜证实有含有尿酸盐结晶的痛风结节。C.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表现等12条中的6条者:①1次以上急性关节炎发作;②炎症表现在1天内达到高峰;③单关节炎发作;④观察到的关节发红;⑤第一指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⑥单侧的跗关节受累;⑦单侧的跖趾关节受累;⑧可疑的痛风结节;⑨高尿酸血症;⑩关节非对称性肿大;⑪骨皮质下囊肿不伴有骨糜烂(X线检查);⑫关节炎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予别嘌呤醇0.2g,口服每日3次;碳酸氢钠1.0g,每日3次。嘱多饮水,保持尿液2000ml/d以上。中药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除痹之法。自拟降尿酸汤:土茯苓30g,萆薢30g,瞿麦15g,猪苓20g,泽兰30g,益母草15g,白芥子15g,王不留行15g,延胡索12g,萹蓄10g,乳香10g,没药10g,丹参15g,当归15g,威灵仙15g,青风藤15g。每日1剂,水煎服。连用1周为1个疗程。并嘱饮食以清淡为主,配以适量鱼类、蛋类或家禽类食物,不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等。每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尿酸,视情况逐渐减少别嘌呤的剂量,服药最长为2个月,最短28天。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血尿酸恢复正常,尿无结晶盐或仅有(±),有皮下结节者结节消失,有尿结石者结石排出,停药1年以上无复发。好转: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血尿酸基本正常或明显下降,尿中结晶减少或基本消失,有皮下结节者结节基本消失,有结石者结石排出或下移,停药半年无复发。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血中尿酸无下降或反而升高,皮下结节未改变,尿中结晶不减少,有结石者结石未移动。
结果:痊愈44例,好转2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6.84%。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原因一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二是尿酸排泄减少。高尿酸血症又分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临床症状时称之为痛风,其中只有10%的高尿酸血症发展为临床痛风患者。导致痛风发生的原因是尿酸钠在超饱和状态下以结晶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肾等组织器官中,由此引起组织器官的慢性炎症,最后导致组织破坏、脏器功能衰竭[2]。
痛风中医属于“历节”、“痹证”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又云:“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痛风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衰弱,或饮食不节,沉溺醇酒,恣啖膏粱厚味等因素有关。长此以往则脏腑功能失调。如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分清降浊失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浊毒随之而生,入于血中,滞于经脉,久则瘀结为患。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痛,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适逢外邪相合,发为痛风;或痹阻经络突发骨节疼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结节,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而致僵肿畸形。浊毒久稽,损伤脾肾,寒热错杂,壅塞三焦而有关格之证。纵观痛风,名为风而实非风,症似风本非风,而以浊毒瘀血为重。长期服用别嘌呤醇等抗痛风药后部分患者出现皮疹、腹泻腹痛、低热、暂时性转氨酶升高或粒细胞减少、过敏性肝坏死、肝肉芽肿形成伴胆囊炎、胆管周围炎、剥脱性皮炎等[3]。降尿酸汤以泄脏腑之浊毒,化经脉之瘀滞,不但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又可解除骨节肿痛,配以食疗、多饮水等综合治疗痛风,疗效显著。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62.
[2]王兆铭.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66-167.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