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部分人群对防治糖尿病存在的偏见

2012-01-26 11:38魏昌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24期
关键词:降糖药糖化胰岛素

魏昌军

吉林省汪清县大兴沟林业局职工医院检验科,吉林 汪清 133202

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三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对健康、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高达9.7%,以9240万的患病人数居全球之首。更令人忧心的是发病人数不仅仅因为人口老龄化加剧而增长,“儿童糖尿病”的上升趋势也很明显,因而糖尿病的预防刻不容缓。为之笔者将在建立社区个人健康档案过程中,经过几年的追踪实验调查发现的问题——社区部分人群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存在的偏见分析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在追踪实验中,我们所用试剂均为中生北控生产的试剂盒,每次测得的变异系数均在质控物测定的范围之内。诊断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的症状,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200mg/dl);②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126mg/dl);③糖耐量试验 (OGTT)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以上3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再选择上述3项中的任一项重复检查也符合标准者,即确诊为糖尿病)。

1 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不能得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彭永德教授说:“遗传基因研究显示,我国是糖尿病中度易感人群,这决定了我们更不耐受肥胖,一旦吃得过多、营养过剩,就容易诱发糖尿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已经向着高脂肪、高蛋白的方向发展。饮食结构高热卡、体力活动减少、压力过大等糖尿病危险因素渐成人们生活的常态,为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流行已铺好温床,所以防治任务不能轻视。

2 无任何症状,不需治疗

有部分患者在经过二次确诊后,我们告知他们已患上糖尿病,并叮嘱他们找医生开药治疗,他们却说:“我啥感觉也没有,没事吃啥药呢?不用治!”。还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总是跟着感觉走,只要没有明显不适,就认为病情得到控制,不去看医生,更不检查血糖,这是很危险的。大家知道目前糖尿病诊断以及对病情的判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症状仅作参考,众多研究已经证明糖尿病所有并发症发生、发展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这些患者不明白,糖尿病初期症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得到的,往往等有明显症状时身体已经受到比较大的损害,早发现早治疗才会将疾病损害控制在最低范围。

3 只检查血糖,忽视其它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认为只要监测好血糖的高低即可,没必要再检测其它的必要,从而忽视了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糖的监测。其实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反映的仅仅是抽血瞬间的血糖浓度,而糖化血红蛋白所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血糖水平。社区有位67岁女性患者,偶然发现自己尿糖显示阳性后,血糖 (餐前、餐后)断断续续查了7次结果5次正常,2次不正常 (高出正常值一点点,达不到糖尿病诊断值),尿糖阳性时有时无,最后经过糖耐量试验检查才得以确诊。所以说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糖的监测不能被忽略。有条件的糖化蛋白最好每三个月或半年检查一次。理想的控制标准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4.4~10.0mmol/;糖化血红蛋白<7.0%,它与抽血时间、是否空腹以及是否用胰岛素皆无关,是国际公认的监测糖尿病的“金标准”。其正常值为4%~6%。小于6%:控制偏低,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6%~7%:控制理想;7% ~8%:可以接受;8% ~9%:控制不好;大于9%:控制很差,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疾病极易发生,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大于10%:严重病损,预后差。

4 担忧药物的不良反应,拒绝服药

有的患者当拿到药品说明书后会仔细阅读一遍,一旦看见列举的不良反应种种就放弃用药、拒绝用药,认为副作用那么多还不如不吃。其实任何药物都有它的不良反应,但是有些不良反应是相对罕见的,不要望药生畏,要权衡利弊。谨慎用药值得提倡,这种药物不适合还可找医生帮助选择其它适合自己的药物,要懂得药物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不良反应带来的弊端,一般来说,治疗剂量的口服降糖药副作用轻微,临床上是安全的。如果您的血糖未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住,“高血糖毒性”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是远远超过降糖药带来的副作用的,与其这样那就得不偿失了。只有及时合理的用药才能不延误糖尿病的治疗。

5 药物频繁更换,随意联合用药

部分患者认为降糖药就应该立竿见影,若服用一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好,可再加用一种,两种若仍不能达标,可以三种甚至四种联合用,这样口服降糖药才可以达到一个“累加效应”。这种想法过于片面,患者只知道盲目地增加口服药,而不去弄清楚药物具体的种类及相互作用,往往非但达不到增加药效的作用,反而使药物的“副作用”得到累加。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是:同一类药的不同药物之间避免同时应用;不同类型的药物可以两种或三种联用;胰岛素可与任何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同用。否则会造成血糖波动,甚至可能加速口服降糖药的失效。所以用药不能单凭降糖的速度,而要考虑远期的疗效。

6 胰岛素有依赖性,不能用

有位新发现的一型糖尿病儿童 (男性.9岁)和已经患病多年的血糖难以控制的二型糖尿病老人 (女性.65岁)来医院就诊,在医生要求他们进行胰岛素治疗时竟错误地认为胰岛素越打越上瘾,一旦打上就离不开了,所以拒绝打针坚持吃药。其实这两位患者根本就不了解胰岛素,对胰岛素存在着偏见,误认为胰岛素注射后会像毒品一样成瘾,从而拒绝胰岛素。面对患者有如此的想法后,我们医生对他们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释与指导,告诫他们一旦失去治疗机会,将后患无穷。医生及时的教育和引导改变了患者来院时的偏见,最终决定听从医生的劝阻用胰岛素治疗。现在他们已经坚持用胰岛素近四个月,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肝肾功能皆正常,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6.9%和7.5%避免了的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治疗目的。由于一型糖尿病的特征是病人胰岛β细胞受损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代谢紊乱明显,有酮症酸中毒倾向,发病急,所以最适合胰岛素治疗;二型糖尿病中后期血糖控制难度大的也需要胰岛素的治疗 (二型糖尿病在下列情况需要应用胰岛素:①经足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未满意控制者;②合并急性并发症;③严重的慢性并发症;④合并有严重的疾病;⑤感染;⑥手术和应激;⑦妊娠等)。

7 胰岛素副作用最小,应该坚持用

众所周知胰岛素是降血糖最好的武器,然而使用时应该因人而异决不能滥用。胰岛素虽然能相对减轻肝、肾的损伤但是对部分患者并不适用,特别是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如果使用不当容易产生低血糖,长期使用还易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一种生理性激素,糖尿病人之所以需要,是因为体内缺乏。只有合理补充胰岛素使血糖获得良好控制,才会让血糖达标而获得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很多益处。比如说,一例62岁的初诊断糖尿病患者,身体健康,喜好甜食。最近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达15mmol/l,而本人并无“三多”等不适,进一步查糖化血红蛋白达9%,肝肾功能均正常。医生建议他先注射1~3月胰岛素。很快,配合饮食控制和适量的运动,血糖降至理想水平,45天后,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药物。之所以为患者注射胰岛素,是为快速、有效地控制血糖,解除高糖毒性,使已受损的胰岛细胞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当血糖控制平稳后,仍可换回口服药治疗。经过系统检查,尚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胰岛功能尚可,还处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这这一病例就足以证明胰岛素是可以停用的,同时也进一步说明,胰岛素是不成瘾的。

8 盲目用药不看疗效,价格越高越好

不少患者的头脑中似乎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价格越贵的药物降糖效果越明显,进口药一定比国产的质量好。一些人以为现在刚得病容易治疗,药先买便宜的,等病越来越重时再用好的贵的,反正不管啥药吃了就管用;另有一些人只看广告不看疗效,认为广告药和进口药才是真正的好药。一旦用上就万事大吉了,用药如同应付差事一样,从来就不关心自己血糖控制情况,等出现明显并发症时才来就医,并同医生讲:“我已经吃药了呀”,“我吃的还是广告药、进口药呢,怎么还会有并发症呢?”等等,其实药物的价格不能作为选择用药的依据,应该根据每位患者自身不同的疾病状态而定。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与身体对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两大环节,而糖尿病患者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类型的病人需采用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因此口服降糖药主要解决的是这两个问题。患者除了需要对药物有一定的了解外,还要结合自身的发病年龄、病程、身高、体重以及其他疾病的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能简单地从价格上来选择。否则不仅血糖控制的不理想,还有可能损害身体的其他器官。所以,患者必须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降糖药物。事实证明无论贵贱只有选择好适合自身疾病的药并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的药才是最好的药。

9 血糖控制正常后,自行停药

有些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认为没啥症状了、血糖也降到正常了,自己的病就完全好了,因而立马放松饮食控制,自行停药。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因为糖尿病是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研制出一种能根治糖尿病的药物、亦无根治的方法。良好的血糖控制和维持,需要长期坚持综合治疗,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控制、恢复血糖正常是医患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此时一般应维持原有的治疗。如果疑有低血糖反应,可考虑适当减少剂量。但对老年患者合并有明显的心、脑、肝、肾的病变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可适当放宽不宜控制太低。降糖治疗不是治本,最终目的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希望每一个患者都能向专科医师咨询,为自身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血糖控制目标。

10 依赖药物治疗,不注重综合调理

有些患者认为得了糖尿病以后只要坚持治疗控制好血糖,其它没啥可在乎的,想吃啥就吃啥,不然死了太亏!所以从不注重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吃大喝,一如既往;还有的得了病以后心理压力太大,凡是含糖的食物尤其是水果一点不吃;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不大吃大喝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吃,病人用餐需要总量控制,种类放开、少食多餐,并以粗粮为主。应该“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正确方案是根据标准体重和劳动强度限定每天的总热量,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多食用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避免含单糖饮料、甜食 。做到饮食、运动和药物的有机统一,它们才是构成糖尿病治疗经典的“三驾马车”。

11 结论

加大力度探索高效的的健康教育模式,消除偏见,使人们“回归健康生活方式”。

在防治糖尿病过程中,首先应该提高医务人员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全科医师以及乡村医生等对糖尿病的防治水平和职业素质,并在接诊过程中耐心细致的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变换方式与患者沟通,随时纠正患者的想法和做法,避免使患者走向误区,产生偏见。医生还应该做到定期、定时随访,对病人负责到底的原则。但仅仅依靠医生来完成这一使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加大社区的宣传力度,在公共场所撒放宣传单,在有线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举办糖尿病知识专家讲座,充分利用社区黑板报、漫画长廊等老百姓喜欢的方式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最后需要提醒广大病友,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而是一类既可预防又可控制的疾病,重要的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贵在持之以恒。请您坚信通过您和医师的共同努力,您一定有能力享受与健康人同样的生活、同样的阳光、同样的寿命。

猜你喜欢
降糖药糖化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学分析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关于口服二甲双胍类降糖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探究
应用安琪酿酒曲糖化工艺的研究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日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