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品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2012-01-26 06:21张贻昌王明耿
中成药 2012年8期
关键词:药制剂药材中药

张贻昌, 王明耿

(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山东菏泽274000)

针对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功效的特点,在保持中药特色的前提下发展中药,首先要创建保证中药安全性和疗效的质量控制模式。而中药安全性和疗效,实际上涉及到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科研及中药流通使用各个环节,只有从中药资源,加工贮藏,新药研发,生产工艺(工艺路线和工艺参数)及临床药学等方面不断完善,日趋规范,才能充分保证药品疗效和安全。而事关中药自身品质的环节,更应以“步步稳定可控”[1]的方式控制药品质量,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

1 保护中药资源,建设GAP基地,发展中药农业是保障中药产品质量的前提

随着中药材野生资源的短缺,同时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一种新的产业“中药农业”诞生,借此来平衡中药资源,维护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药材生产作为中药生产的第一车间,必须规范种植技术,保证药材质量,防止各类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于2002年4月17日颁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试行)[2],于2002年6月1日起试行。自2003年我国开始GAP认证工作以来,截至2009年底,经过现场检查和认证,已公布8批共60家中药材GAP企业,49个药材品种[3]。国际上 (日本和欧盟)对中药材GAP推行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末[4],其内涵与我国GAP相近,但相比之下我国中药材历史更为悠久,有许多道地药材,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5]。GAP基地一般应选在道地药材产区,就是这个道理。从生物学上说,道地药材的形成应是基因型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优良品种遗传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因素,而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是构成道地药材最重要的外在因素[6]。决定药材疗效的物质基础是有效成分,有些有效成分只有当受到外界刺激才会产生,往往这种对生物残酷的生境是处于这一生物的分布区的边缘。这就是环境因素对道地药材形成所产生的“边缘效应”[6]和“逆境效应”[7]。道地药材是疗效好的保证,在道地药材产区建立GAP基地,不仅可保护药材资源,而且可生产出绿色无公害 (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高质量、高疗效药材。目前,我国有发展潜力的中药龙头产业,大都积极应对中药资源的不足,维护和提高中药产品质量,纷纷建立药材GAP基地,开展中药研究,把GAP基地当作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风向标。实施GAP是规范中药材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及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8]。GAP基地不仅是提高中药质量的需要,还有望为—有效组 (成)分配伍[9]、中药国际化等方面做出贡献,并通过高产优质药材的定向培育和品种选育,推动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 规范药材采收加工、贮藏技术是提高中药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中药采收加工和贮藏对保证中药质量极为重要,《神农本草经》中指出:“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并各有法”。历代本草均重视药材采收加工技术,目前,我国由于中药产业链中存在产业环节发展失衡,采收加工环节技术创新不足,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落后[10],很少有规模化的中药材加工企业,部分加工者目光短浅,漠视行业利益,缺乏质量意识,药材采收加工过程不规范,存在水分超标,硫磺熏蒸等现象,对整个中药产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而药材贮藏除了在产地一定时间外,大宗药材一般由药材经营企业长期贮存。中药养护技术,仓贮条件,经营者对药材养护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药材在贮存阶段是否能得到合理养护,保证药材品质。目前,经加工处理、干燥后的药材,若要长期贮存,需要做好中药养护技术,通常采用气调贮存法[11],低温贮存法、气幕防潮养护法、对抗贮存法等,通过控制氧气浓度、环境温度、湿度及经验方法来保证药材质量稳定,防止生虫、发霉、变色、走油等变质现象发生。

3 合理设计中药生产工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可控性、稳定性、均一性

正确设计工艺路线,重视新药工艺研究,实现产品质量关口前移,树立以创新设计为主的质量控制新理念。中药生产工艺是保证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均一性及稳定性的前提。中药工艺一般包括前处理、提取、纯化及成型等工艺步骤。工艺路线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行性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在新药研究与开发阶段,必须对生产工艺做好相关研究、筛选、对比分析。例如,为了确定制剂的稳定性,必需做好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12],根据稳定性考察结果,确定工艺路线,制定具体工艺步骤,而不是随意增减生产环节,尽管工艺设计需考虑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但要充分考虑保证产品质量,综合评价,优化工艺。产品初始设计,关系到产品最终上市后的顺利生产与市场扩展,只有充分做好前期工作,将质量关口前移[13],才能从源头上保障药品质量和疗效。

4 提高中药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意识,做好生产过程质量监测,提高产品质量

从传统中医方剂到现代中成药,要经过药材炮制、粉碎、提取、纯化、浓缩、干燥、制粒等以物理过程为主、化学过程为辅的机械化处理,为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质量和疗效,只有尽可能多地保留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才能使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疗效在制备过程中得以等效传递。这正是中药制药与化学制药的本质区别。发展现代中药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逐步提高中药生产技术,与国际制药领域cGMP中PAT(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等关键核心技术相接轨[1]。在中药制药过程中引入过程控制,提高中药有效成分含有量,去除无效成分,提升中药生产的质量过程控制能力。

4.1 中药炮制的过程质量控制 中药炮制方法分为炒法(清炒、加辅料炒)、蒸法、煮法、煅法 (明煅和淬煅)、燀法、复制法等。作为炮制关键共性技术的“火力火候”,《中国药典》2010年版及历版药典都是经验性描述,目前主要依靠操作人的经验来掌握。吴纯洁[14]提出引入非接触在线式红外测温、色彩色差计、电子鼻、电子舌等信息采集仪器设备,并联用计算机分析来研究“火力火候”的思路。由此来看,要提高炮制技术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和疗效,必须逐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定性定量的过程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对传统经验的依赖性。例如,对某一药材规定“炒黄”,通过对炒制过程中利用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在线监控锅温和药材温度,结合炮制品外观(无焦糊等)和定量指标,经过一定量批次的数据积累,不难优化出该药材炮制时需要控制的温度范围,加热时间,从而制定出该药材炮制的详细工艺参数,为药材炮制规范化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中药炮制品质量。

4.2 中药提取、纯化、精制工艺的过程质量控制 中药提取纯化是根据临床用药和制剂要求,用适宜溶剂和方法从净药材中富集有效物质、除去杂质的过程。中药提取应尽可能多地提取出有效成分 (某一或某类成分)。

4.2.1 中药提取工艺的过程质量控制 中药提取,实际上就是固-液萃取,是使固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转移到溶媒中的过程。目前工业化提取常用煎煮法和回流法。煎煮法以水为溶媒,回流法一般以不同质量分数的乙醇为溶媒,利用蒸汽加热,使药材和溶媒在微沸状态下保持一定时间,使药材 (植物)组织细胞内外成分浓度达到平衡,以充分浸出药材有效成分。这种加热提取方法,对某些成分尤其是热敏性成分破坏较大。近几十年来利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提取新工艺:半仿生提取法 (SBE)、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微波提取 (MAE)、连续逆流提取 (CCE)、超声提取 (UAE)、酶法提取 (ETE)、液泛提取 (FE)、压榨提取 (PE)、组织破碎提取 (STE)、免加热提取 (HFE)、空气爆破提取 (AEE)、常温超高压提取等[15]。这些提取方法针对不同药材,各具优势,但由于有些方法本身影响因素较多,且因药材理化性质差别较大,缺乏提取效果评价指标,难以进行质量过程控制,不利于工业化放大生产。防止有效成分破坏,减少杂质,提高中药疗效和安全性,充分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16]。

中药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是有效成分群,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对人体进行综合调节而达到治疗作用的[17-18]。保证中药产品质量,就应保证中药有效成分群在总量、配比、理化特性、可被人体吸收性等方面,在生产过程中能够等量传递,最大限度地保持化学等效性和生物等效性[19],这也是中药产品质量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建立中药提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中药提取过程的程序化,提高质量可控性。

药材的有效成分多为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酚类、黄酮、蒽醌、木质素、香豆素、萜类、甾类、皂苷、多炔类、有机酸等[17],而初生代谢产物多为对人体有营养作用的大分子聚合物,如多糖、脂肪、蛋白和核酸等[20]。提取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是提高有效成 (组)分的提取率,并应避免过多地提取出无效成分,评价提取效果的质量指标应以有效成分或目标成分的提取率为主,以总浸出物(或含总固体量)为辅,并结合制剂疗效综合评价。例如,酶法提取是通过纤维素酶等来破坏植物组织细胞的细胞壁,使有效成分便于溶出,其方法在于寻求最适宜的酶作用条件,以发挥酶的最大催化效果,使细胞壁降解形成更疏散的结构,同时还要保证有效成分的稳定,达到最高的提取收率[21]。超声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热效应和机械作用,以及湍动效应、微扰动效应、界面效应和聚能效应等附加效应,促进有效成分扩散、乳化、溶解,从而增加提出率;从理论上讲,超声波频率越低,空化作用越强,成分提取率越高,但对于某些中药材,超声频率越高,提取率反而越高。这是因为超声波频率对超声提取率的影响,与药材组织结构,成分有关。文献显示,目前超声波提取多用来提取单一药材或简单方剂,因为超声频率、功率、料液比 (即溶媒量)、溶媒种类、超声时间、溶液温度、超声次数、药材粉碎度等,均能影响超声效果,致使有效成分提出率较难控制,需要针对具体药材摸索超声提取工艺参数,以提高有效成分提出率。

4.2.2 中药提取液纯化、精制工艺的过程质量控制 工业上对提取液纯化精制,常用过滤法、水提醇沉或醇提水沉法、澄清剂法 (101果汁澄清剂和甲壳素类絮凝澄清剂)。随着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逐渐发展了一些纯化精制新技术,如膜分离技术 (超滤、纳滤、反渗透)、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工业色谱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22]。这些纯化精制新技术若能充分做好过程控制,在提高产品疗效,开发新剂型,富集有效成分,减少杂质,提高制剂稳定性等方面,一定会有广范应用。

水提醇沉法是中药制剂常用的提取与精制方法。该法的原理是利用中药中的大多数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盐、苷类、有机酸盐、氨基酸、多糖等易溶于水和醇的特性,将水提取液适当浓缩,加入适量的乙醇经一次或多次沉降处理,析出不溶物 (杂质),以制得澄清液体的一种方法。由于醇沉工艺对沉降成分的选择性不强,且不同中药品种的醇沉过程中的沉降颗粒在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球形、絮状、成团或结块等)[23],醇沉颗粒的粒度分布为20~100 μm,个别粒径仅为1 μm左右,平均粒径一般在80 μm左右[24],大小差别较大。不同粒径、不同形状的颗粒、进行沉降,易产生成分包裹现象,尤其是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沉降颗粒之间互相作用 (分子吸附、电荷吸附等)、相互交联,造成液相溶液包裹其中,使有效成分 (部位)的损失严重[23]。文献[24-26]对醇沉工艺的工艺参数研究较详备,鉴于醇沉过程比较复杂,文献对醇沉工艺微观方面研究较少,且缺少对醇沉过程的有效监测手段,使得醇沉工艺在较大程度上依赖操作者经验,易造成工艺参数的波动,对保证中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不利。针对醇沉工艺应开展工业过程参数测控技术,实现工艺参数(包括流量、液位、温度、搅拌速度、pH值、浊度等)的实时监控和调节,以及利用显微图像处理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解析醇沉颗粒的形态、生成、聚集及运动的相关信息,用于监测和优化醇沉工艺,保证产品质量。另外,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指标成分和转移率的方法[27],开展醇沉过程质量控制和在线监测,量化地控制产品质量。

4.3 中药成型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 中药成型工艺是中药制剂的共性技术问题,是发展现代中药的难点之一。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和疗效,需从改革剂型入手[28],发展新型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以及粉针、滴丸等现代剂型,通过合理设计成型工艺,优选辅料,引进国外先进制药设备,如软胶囊生产线、滴丸生产线等新型制药设备,全面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基础研究,加快其产业化步伐。

4.3.1 浸膏干燥方式的合理选择,是保证中药制剂内在质量和稳定性的前提 喷雾干燥是浸膏干燥的常用方法之一,适用于热敏性和非热敏性物料的干燥[29],适用于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的中药浸膏的干燥,但少数经醇提或水提醇沉法制备的浸膏,由于含有大量低分子量多糖,容易产生黏壁、结块、吸潮、软化现象,难于喷雾干燥,需添加一定比例的难溶性辅料,如淀粉、微晶纤维素、微分硅胶、倍他环糊精等,才能克服上述黏壁等现象[30]。微波真空干燥具有快速、高效、低温的特点,微波干燥效率与物料的介电常数成正比,水的介电常数特别大为78.54,所以含水量越高,微波所能发挥的效能越好[30],但在干燥后期,由于物质内水分达到平衡,主要为结合水分,若继续微波加热,易造成局部过热,使产品焦化,在严重时甚至能着火,因此在产品将要烘干时,应降低输入的微波功率。微波对不同物质的穿透力不同,直接影响微波干燥效果,这是微波干燥工业化推广应用受限制的主要原因。热风循环烘箱适用于干燥含有较多辅料或药材粉的半固体或固体状物料,是传统干燥方式,但干燥时间长,易使热敏性成分破坏,随着新型干燥设备的推广,目前一般不再用于中药浸膏的干燥[31]。

4.3.2 中药超微粉碎 (细胞破壁粉碎)及纳米粉碎技术,提升了中药制剂品质 中药超微粉碎是指以生物细胞破壁为目的的粉碎作业[32]。通过超微粉碎,能将原生材料粉碎成300目以上的细粉,对于一般药材,在该细度条件下的细胞破壁率可大于95%。这种以提高细胞破壁率为核心的中药微粉,称为细胞级中药微粉。细胞级中药微粉有利于提高中药生物利用度,改善中药制剂的溶解性、口感、外观,提高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率、保留率、利用率,便于制剂等优点。纳米粉碎技术是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核心技术,而“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径粒小于100 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料药、复方制剂,是中药通过纳米化后的一种定义[33],它是以中药细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超微粉碎技术之一。另外,单纯从中药粒径而言,其粒径应在1~75 μm范围内的中药制剂,亦称微米中药制剂。随着细胞破壁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推广,二者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会更加广泛,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品质,推动中药制剂向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但超微粉碎及纳米粉碎技术用于中药产品生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质量检测手段,能否利用电镜扫描技术来观测微粉,作为中药微粉质量检测的手段,使该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中药制剂生产。

4.3.3 中药制剂成型工艺的过程质量控制 中药制剂成型是中药生产的关键步骤。中药工程学属于过程工程学范畴[34]。中药制剂按剂型形态分类,应包括气体剂型、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和其他剂型。选择中药剂型和摸索成型工艺,是保证中药制剂质量和疗效的前提条件之一。对于中药液体制剂,成型工艺是解决中药溶液、混悬液、乳浊液、胶体溶液的理化稳定性、澄明度、pH值、微生物限度、热原等直接影响产品疗效和安全性的技术问题。中药液体制剂还要根据剂型、给药途径的不同,在保证制剂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当选择助溶剂、增溶剂、抗氧剂、抑菌剂等附加剂[35],以提高液体制剂的稳定性。对于中药固体制剂,成型工艺就是将中药提取物和生药粉,加工成丸、散、膏、丹等不同剂型的过程。制颗粒是固体制剂成型工艺的基本操作,是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的共性技术之一。制颗粒目的是提高物料流动性、可压性、防潮性、均一性,通过改变物料形态,使中药有效成分群在制药过程中保持等量传递和等效传递。不同制粒方式所制颗粒的粉体学特征与颗粒的引湿性关系的研究[36]显示:颗粒流动性降低顺序为离心造粒>摇摆式制粒机二次制粒>混合制粒>摇摆式制粒机制粒>干法制粒>原粉;颗粒吸湿性降低顺序为干式制粒>摇摆式制粒机两次制粒>混合制粒>离心造粒>摇摆式制粒机一次制粒>原粉。只有合理选择制粒方法,才能保证中药固体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作为现代中药新剂型—有效组 (成)分中药[37],由于含“杂质”量少,含有效组 (成)分量高,虽然其提取纯化工艺相对较复杂,但制剂成型工艺一般较传统中药制剂简单,易于控制质量和稳定性,且有外观优势,适于开拓国际主流医药市场,有望为中药产品国际化开辟一条绿色通道,是应当得到充分发展的中药新剂型。而传统中药制剂由于更能体现中药特色,在中药制剂技术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普通中药制剂 (非中药注射液)质量控制的难点之一是制剂成型工艺,即液体制剂难点在于控制澄清度或澄明度[38]以及成分稳定性[39]、外观性状,控制手段是要选择适当的灭菌方式、灭菌温度、滤过方式与滤材,选择好增 (助)溶剂、抗氧剂的种类、用量;固体制剂难点在于控制水分、吸潮性及长期稳定性、外观性状,控制手段是制粒、制丸等制剂过程的优化,干燥方式和干燥温度的选定,因为软化、结棒、裂片、花斑、重量差异和崩解时限等多与水分有关。这些既是制剂过程,又是保证产品内在质量的过程质量控制点。

5 结语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促进中药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的明确,客观上推动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同时,在中药制药技术领域,应积极引入PAT(过程分析技术)[40]和 SPC(统计过程控制)[41]等过程控制手段,以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保护中药有效成分[42],减少杂质,在制药工艺上注重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43],提高中药产品品质,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

[1]王智民,钱忠直,王永炎.中药产品质量过程控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6):656.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S].2002-04-17.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 GAP检查公告[S].2009-2-28.

[4]蔺海明.中药材GAP实施的国内外比较与相关基地建设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2,4(6):62-65.

[5]袁 媛,黄璐琦,陈 畅.转化医学与中药资源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159-161.

[6]黄璐琦,彭华胜,肖培根.中药资源发展的趋势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1,33(1):1-3.

[7]黄璐琦,郭兰萍.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对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4):277.

[8]顾国强,蒋传中,王西芳.对我国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展望[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877-878.

[9]王 阶,王永炎,杨 戈.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方法和模式[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6-8.

[10]李 祺,刘 盈.我国中药产业链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6):2214-2216.

[11]叶艳芬.现代技术—气调养护中药材[J].海峡药学,2007(9):130-131.

[1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2006]678号[S].2006-12-30.

[13]张 清,吴 浩,孙轶康,等.药品注册现场核查模式探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5):388-393

[14]吴纯洁.中药炮制共性技术之一—“火力火候”的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1926-1928.

[15]刘明言,王帮臣.用于中药提取的新技术进展[J].中草药,2010,41(2):169-174.

[16]李 真,贾 亮,贾绍义.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及其应用[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5,22(6):450-455.

[17]张 方,黄泰康.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J].中草药,2005,36(6):951-954.

[18]苏式兵,严广乐.关于中医复杂系统研究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1):13-16.

[19]肖小河,金 城,赵中振,等.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1377-1381.

[20]黄璐琦,戴住波,吕冬梅,等.探讨道地药材研究的模式生物及模型[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9):1063-1066.

[21]刘丽敏,年四辉,吴海振.纤维素酶法提取断血流皂苷的工艺研究[J].中成药,2011,33(1):165-167.

[22]曹光明.中药制药工程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13-214.

[23]陈 勇,李页瑞,金胤池,等.中药醇沉工艺及装备研究进展与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5):16-19.

[24]高福君,仇法新.浅谈影响中药醇沉的几个因素[J].山东中医杂志,1999,18(5)∶226-227.

[25]张 赟,柳翠清.初膏浓度对醇沉效果的影响[J].基层中医药杂志,1994,8(2):13-15.

[26]肖 琼,沈平孃.中药醇沉工艺的关键影响因素[J].中成药,2005,27(2):143-144.

[27]孙 笛,袁 佳,胡晓雁,等.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华蟾素醇沉过程指标成分及其转移率快速测定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8):2479-2482.

[28]姜静娴.中药方剂剂型改革的进展及意义[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2):82-85.

[29]蔡业彬,曾亚森,胡智华,等.喷雾干燥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J].化工装备技术,2006,27(2):5-9.

[30]杜 松,刘美凤.中药提取物吸湿、结块和发黏现象的机制分析[J].中草药,2008,39(6):932-934.

[31]黄焕祥,沈善明.中药浸膏干燥工艺及设备急待改进[J].医药工程设计,2001,30(1):31-36.

[32]祝圣远,王国恒.微波干燥原理及其应用[J].工业炉,2003,25(8):42-45.

[33]刘大伟,武文斌.浅谈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医药,2010,23(5):763-765.

[34]刘明言,张慧慧.中药生产工艺、单元操作、传递及过程工程学[J].中草药,2011,42(4):625-630.

[35]侯世祥.中药液体制剂研究中的药用辅料及其应用技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2):40-44.

[36]孙淑萍,狄留庆.不同制粒方式所制颗粒的粉体学特征与颗粒的引湿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3):279-281.

[37]王 阶,郭丽丽,王永炎.中药方剂有效成(组)分配伍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5-9.

[38]廖志涌.影响中药液体制剂澄明度的因素及处理原则[J].基层中药杂志,1996,10(4):25-27.

[39]高 敏,石森林.改善中药液体制剂稳定性的研究综述[J].中国药师,2009,12(5):660-662.

[40]董 芹,臧恒昌,刘爱华,等.过程分析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及我国制药行业的启示[J].中国药学杂志,2010,(12):881-883.

[41]张贻昌,赵建东,曹正国.统计过程控制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药业,2010,19(8):5.

[42]肖 蕾,胡松青,李 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2,25(11):826-828.

[43]谭 欣.专家提出五年中医药学科发展目标[N].中国医药报,2011-12-15.

猜你喜欢
药制剂药材中药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常用妇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中药零食”怎么吃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