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2-01-26 04:51:50于金玲刘孝刚
中国兽医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兔群氏杆菌革兰

于金玲,刘孝刚

(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辽宁 锦州121001)

兔巴氏杆菌病是由FO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兔的常见传染病。该病是9周龄至6月龄兔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兔群的危害十分严重。2011年9月,锦州市某个体养兔户的兔群发生以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黏液性鼻涕,腹泻,或未出现任何症状,突然死亡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兔巴氏杆菌病。现将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锦州市个体养兔户李某饲养800只新西兰兔,于2011年9月18日,见3只兔未出现任何症状突然倒地死亡,之后其他兔也开始发病并相继出现死亡,表现为精神委靡,食欲下降或废食,体温升高达41℃以上,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鼻腔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脓性鼻汁,并用前爪抓擦外鼻部,有的出现腹泻,排绿色稀粪,严重病例四肢抽搐,衰竭而死。截止到9月27日,兔群共发病105只,死亡78只,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3.13%和9.75%。

2 病理学检查

对发病死亡的8只兔进行病理学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2.1 剖检变化 剖检8例病死兔,病变基本相似,其主要病理变化有:鼻腔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鼻腔黏膜、喉及气管黏膜充血、出血和水肿,气管内充满多量红色泡沫;肺颜色暗红,表面有大小不等出血斑、间质增宽,呈半透明胶冻样,切面流出淡红色泡沫样液体,严重的表面被覆灰白色膜状物;胸腔内蓄积多量淡黄色混浊液体;心冠脂肪及心内膜和心外膜有针尖大出血点,心包腔积液;肝脏肿大、质地脆弱,颜色暗红及灰黄色或土黄色不等,且表面有许多灰白或黄白色坏死小点;胆囊扩张,胆汁充盈;淋巴结肿大、表面潮红,切面湿润多汁,有条纹状出血;脾肿大、颜色暗红,表面有小出血点;肾脏肿大,颜色变淡,质地脆弱,被摸易剥离,被膜下及皮质部有出血点,皮质增宽,皮质髓质界限清楚;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表面附有浆液性或黏液性渗出物。

2.2 组织学变化 取病死兔的心脏、肝脏、肾脏、脾脏、淋巴结、肺脏、肠等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后镜检,心脏:病变较轻部位的心肌纤维水泡变性和颗粒变性,病变严重部位的心肌纤维呈凝固性坏死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肝脏:肝小叶中央静脉及附近窦状隙扩张充血,周围肝细胞肿大呈现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局部有小灶性坏死区;脾脏:脾小梁及脾小体充血、出血、水肿,大量淋巴细胞变性、坏死;肺脏:呈浆液性、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肾脏:呈现急性肾小球性肾炎变化;淋巴结:充血、出血、水肿,呈浆液性、出血性淋巴结炎变化;肠: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增多,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血管扩张、充血,并有多量红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3 实验室检验

3.1 涂片染色镜检 无菌操作采集病死兔的肝、脾、肺、肾等病料触片,革兰及瑞氏染色镜检,见多个和单个散在排列的革兰阴性、两极着色的短小杆菌。

3.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取肝、脾组织接种到麦康凯和鲜血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后,麦糠凯琼脂培养基上无细菌生长,而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可见中等大小的灰白色、湿润而黏稠的菌落,不溶血。挑取灰白色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阴性两极着色小杆菌。

3.3 生化试验 该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蔗糖和甘露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鼠李糖、棉籽糖。可产生硫化氢,能形成靛基质,M.R.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接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

3.4 动物试验 取病死兔肝组织,用生理盐水制成的1∶10混悬液接种健康家兔2只,每只在颈部皮下注射2mL,另取健康家兔2只,颈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mL,48h后试验兔死亡,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兔健康存活,剖检死亡的试验兔,其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兔相同,取试验兔肝、脾组织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两极浓染的小杆菌。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兔巴氏杆菌病。

5 防治

5.1 对兔舍地面,墙壁,笼具等用10%~20%石灰乳或2%~3%烧碱液进行环境消毒,每天1次,连用7d,隔离病兔,对疑似健康兔,用兔巴氏杆菌病灭活苗或用兔瘟-兔巴氏杆菌二联苗兔疫注射,对病死兔进行深埋无害化处理。

5.2 对病兔进行药物治疗 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0.2~0.4mL/kg体重,1次/d,连用2d;或用氟哌酸肌肉注射,2次/d,0.5~1mL/次,连用5d;也可用每只剂量为5万~10万μg的链霉素和每只剂量为2万~5万IU(μg)的青霉素混合1次性肌肉注射,2次/d,连用3d;急性病例,皮下注射抗出败多价血清,60mL/kg体重,2次/d,连用2d。

通过采取上述治疗措施3d后,兔群病情迅速得到控制,无新的病例和死亡发生。

6 小结与讨论

6.1 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常存在于兔的呼吸道黏膜中,兔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当饲养管理不当、营养缺乏、气候剧变、潮湿、拥挤、长途运输等各种应激反应发生时,造成兔体抵抗力降低,存在于兔鼻、咽喉黏膜等处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乘机侵入兔体,大量繁殖,导致兔发病。本次发生的兔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于进入9月份,气温突然转凉,且昼夜温差较大,饲养管理不善,使兔群的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6.2 对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结合病理学检查及实验室检验等即可确诊,细菌的分离鉴定很易与兔病毒性出血症相区别。

6.3 对本病的治疗,由于目前很少有关于巴氏杆菌耐药性的报道,因此,采用常用的抗菌药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6.4 对本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兔舍环境卫生,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必须做好兔舍的保暖防寒、防雨、防潮工作,减少动物的应激因素,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做好定期检疫及该病的疫苗免疫注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兔群氏杆菌革兰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综合防治兔病的措施分析
麋鹿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兔场常见消毒误区有哪些
兔场常见四消大毒误区
农家之友(2017年11期)2017-03-27 10:15:29
一起突然变更饲料引发的獭兔魏氏梭菌病
兽医导刊(2016年11期)2016-07-14 02:10:32
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制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3
山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4
基层医院ICU与非ICU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与耐药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