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辉 郭进里
(云南省陆良县畜禽改良站,陆良 655600)
陆良县是云南省饲养奶山羊的主产区之一,数量位居全省第2。奶山羊生产是县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一大主要来源。随着奶山羊产业发展列入《全国奶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近几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拉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以及高床养羊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奶山羊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群体规模不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陆良县位于云南东部,曲靖南部,素有“滇东明珠”之称,居南盘江上游。辖8镇2乡140个行政村,总人口66.45万,全县国土面积2 018.8 km2。其中,坝区772 km2,山区和半山区1 246.8 km2。全县总耕地面积59 720 hm2,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马铃薯、蚕豆、小麦为主,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0.3万t,可提供农作物秸秆43.2万t,发展养羊业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且饲养奶山羊的主要生产区在平坝区边缘地带和西南部半山区,这一地区土地面积较大,人均粮食生产量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5.7%,粮食饲料充裕,农作物秸秆丰富,饲料来源广泛。年种植苕子4 120 hm2,白萝卜3 375 hm2,林间落木丛草场14 360 hm2,可解决发展奶山羊所需的饲料。
陆良县发展奶山羊历史悠久,大莫古一带上百年来就有饲养山羊挤奶加工乳饼的历史,当时主要是将羊赶到个旧、蒙自、开远工矿企业较多的地方野外游牧,就地挤奶加工乳饼出售。20世纪80年代初从陕西、四川等地引进莎能种公羊进行杂交改良,提高奶产量。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乳饼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养殖效益比较好,饲养奶羊的农户不断增多,奶山羊发展较快。
2010年,全县共有奶山羊饲养户2 186户,奶山羊存栏87 273只,全年乳饼生产9 400 t。建设高床养羊示范点15个,高床养羊户1 598户,建设高床面积38 592 m2。特别是随着乳饼市场价格的上扬,养羊实际收入的持续增长,广大养羊户存栏不断扩大,投资养羊的规模大户、个体经营者也不断增加,有力推动了奶山羊生产的发展。
陆良县奶山羊养殖基地呈扇形分布,主要在南部3个镇:大莫古镇养羊户1 540户,奶山羊存栏62 409只,占奶山羊总存栏的71.51%;召夸镇养羊户371户,奶山羊存栏14 580只,占奶山羊总存栏的16.71%;小百户镇养羊户155户,奶山羊存栏6 196只,占奶山羊总存栏的7.10%。
陆良县地处亚热带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适宜羊只的生长发育,其性成熟较早。初情期4~6月龄,初配月龄一般6~10月龄开始;妊娠期为145~155 d,一般1年1胎,以双羔居多,产羔率160%~220%。泌乳期一般为8~10个月,第3胎产乳量较高,第4胎后逐渐下降。经在召夸、大莫古、小百户3个乡镇分别各选1个点,随意选择90只羊作为产奶量实测观测记录显示,1个泌乳期产奶量均在400~550 kg,最高达800 kg,最低为350 kg。
近几年来,国家对草食畜发展予以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云南省农业产业化技术开发,奶源基地建设、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奶山羊良种繁育及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养羊小区建设,2011年陆良县纳入羊良种补贴政策范围,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养羊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依托项目建设,畜牧科技人员下村入户,加大对养羊户的技术指导,广泛开展技术培训,2010~2011年,在全县共举办科学养羊技术培训50期,受训人数达2 370多人次,从整体上提高了农村的养羊技术水平。
奶山羊可将饲料能量的20%和蛋白质的20%~30%转化为羊奶。用1 kg料喂奶山羊比喂猪所能获得的动物蛋白质至少高2倍,而且粗饲料所占比重到60%以上。
奶山羊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耐粗饲,容易形成规模,产业规模效益大。奶山羊羔250%,每只母羊年综合经济效益在1 000~1 500元。羊奶的投入产出比是羊肉的2倍、猪肉的3倍。
陆良县海拔1 840 m,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型冬干夏湿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为900~1 000 mm,无霜期249 d,年日照时2 442.5 h,土壤多为红壤、黄壤、棕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资源充沛。秸秆青贮、高床养羊技术广泛应用,农田种草面积逐年扩大。以自然生态饲料饲养奶山羊符合环保型畜牧产业发展。
羊奶干物质比牛奶高1%,脂肪颗粒小,乳脂高,易消化的白蛋白高,难消化的酪蛋白低,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酸度低,具有抗变态反应特点,羊奶含上皮细胞生长因子与人奶相同,更容易被人体吸收,适合不同的消费群体。有暖胃、保肝、健肾、护脾等功效,是绿色保健营养佳品,在国际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可开发成不同功能的产品。
陆良县奶山羊产业发展的地点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地点又在山区半山区,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条件特别是农民自身资金积累能力的限制,生产能力难以提高。养羊户的饲养规模较小,一般每户饲养奶山羊数量在15~40只,且生产水平低,产奶约为1.5 kg/d·只。停留在传统的副业性家庭饲养方式上,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制约了先进的饲养方式和社会化服务的实施,影响了经济效益。
奶山羊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缺乏有效对接,表现为家庭式、传统式的初级加工方式,层次低,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差,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做大做强市场的能力,不适应于奶山羊产业发展的要求。
陆良没有专门的种羊场,奶山羊品种质量参差不齐,优良品种推广面小,品种良种化水平不高。据2006年奶山羊普查,全县乳用羊存栏72 836只,占羊存栏数的50.2%。其中,改良程度较高的31 489只,占乳用羊的43.2%;杂交一代奶山羊38 867只,占53.4%;圭山羊2 480只,占3.4%。近些年来外引乳用种羊2 322只,占3.2%。其中,萨能种羊及杂交羊2 304只、努比羊18只。奶农自行选留配种,随意性大,导致奶山羊血缘混杂,近亲繁殖,生产性能低下。
奶山羊的饲养以放牧为主,占总存栏数71.6%;舍饲和半舍饲比重低,占总存栏数15.3%了;县外游牧的羊只占总存栏数的13.1%。相当一部分养羊户生产条件简陋,羊舍设计布局不科学,空间小、饲养密度高,补饲槽长度不够,羊舍、挤奶间通风不良。此外,养羊小区建设正在兴起,但尚处在起步阶段,还不够规范。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不配套,管理不到位。
以市场为导向,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把奶山羊质量做优、效益做高、产业做强;把奶山羊及产品开发做成绿色特色产品,走出陆良,闯入市场。通过5年的努力,把陆良建成云南特色优质奶产品基地,全县奶山羊规模达到10万只以上,年收入达到1亿以上,达到“一个开创”“四个提高”,即开创云南省级绿色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科技含量,产业化水平和农民收入。
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强牧惠农政策,特别是发展养羊的政策,拟定加快促进奶山羊产业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民营企业和国内名牌企业投资兴办奶山羊基地,并在项目立项建设上给予优惠。把建设特色优质奶山羊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建地方特色农产品来抓。认真协调解决产业建设,项目立项,科技推广,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做到“五抓”,即抓培育龙头企业,抓基地项目,抓品牌创立,抓示范样板,抓工作落实。
良种推广和品种改良是优化奶山羊群体的关键措施。陆良奶山羊生产水平不高关键是品种不良,优良品种不多造成的。为尽快提高奶山羊品质和良种化程度,(1)要成批量引进国内外优质的奶山羊品种进行杂交改良,逐年培植优秀的基础群;(2)实施生物技术创新,采用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等新技术来提高选育和扩繁水平;(3)对现有羊群进行整群鉴定,在品种内选优提纯,对本地优良的品种个体扩大杂交利用。
高水平的奶业生产必须有高质量的饲料供给,大力实施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做到粮、经、饲并举,种养业并重,种地和养地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光热水资源利用率、农作物秸秆利用率。(1)在奶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推广良田好地种植优质饲料牧草;(2)大力推广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饲用(专用)玉米等作物的种植;(3)大力推广饲料青贮,提高秸秆利用率。
“三推”:(1)推广高床养羊,实行建高床与新建羊舍配套,建高床与改造老羊舍配套,建高床与饲养规模配套;(2)推广良种,着重推广萨能杂交组合;(3)推广三元结构种植模式,根据奶山羊的特点,搭配好饲料种植,尤其是多汁饲料。“五有”:本着科学、适用、经济的原则,建设具有通风、透光、保温、卫生的羊舍,做到“五有”,即有运动场、饮水器、补饲槽、挤奶台、网板,同时抓好奶山羊科技示范点建设,通过典型带动,示范推广,推动养羊业的持续发展。多层次多梯队举办养羊技术培训,提高奶农对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实现奶山羊生产的科学、标准、规范,促进养殖水平的全面提升。
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在奶山羊集中产区,建设养殖小区,发展奶山羊专业合作社,实行“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饲料供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挤奶销售,分开经济结算的管理模式;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家庭副业向主导产业转变,庭院模式向小区转变,小规模散养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传统饲养方式向标准化饲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