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恶性黑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2012-01-25 21:17:23姜兰香庞传超夏建新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130041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5期
关键词:样型色素痣黑素瘤

姜兰香 庞传超 夏建新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

恶性黑素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 ~2%〔1,2〕,占皮肤恶性肿瘤的7% ~20%〔3〕,好发于老年人,绝大部分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眼、外阴、直肠和肛门、生殖道、消化道、鼻窦、喉及软脑膜等处。该病的发病与紫外线、外伤、色素痣及遗传等因素有关〔4~6〕,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淋巴和血液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差。其组织病理及细胞形态多样,易误诊和漏诊,且其发病率与死亡率有增高的趋势。本文将资料完整的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病理报告进行临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31例病人,有皮肤损害,无腋下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46~78〔平均(59.8±13.4)〕岁,发生于下肢 18例(58.06%),上肢9例(29.03%),躯干2例(6.45%),外阴1例(3.22%),面部1例(3.22%);发生于下肢的位于足趾、足底、足跟部,发生于上肢的位于手掌、手指,皮肤损害为棕褐色、黑褐色斑块,部分人有结痂、糜烂、溃疡与渗出。追问病史,11例有外伤史,包括植物和树木扎伤、擦破伤和慢性摩擦刺激,20例无自觉症状,10例时有灼痛和瘙痒。7例有色素痣史,且有搔抓或点痣过程。临床初步诊断为恶性黑素瘤15例;待诊8例;皮肤溃疡4例;色素痣1例;鳞状细胞癌3例。

1.2 组织病理 全部病例切取组织行病理检查,标本以10%的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制片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 结果

2.1 病理标本大体检查 送检标本均为梭形皮损,最大10.1 cm×4.3 cm×3.0 cm,最小0.9 cm ×1.0 cm ×0.7 cm,呈棕褐色、灰黑色、黑绿色,颜色深浅不一,表面粗糙,呈结节状、颗粒状以及片状脱皮或溃疡,病理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质较脆或硬。

2.2 镜检 光镜下,癌细胞大小、形态、分化、排列不一,按癌细胞形态分为几种类型:上皮样细胞型,癌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边界清楚,核为圆形、椭圆形,核仁明显,胞质丰富,瘤细胞排列成巢状、腺泡状或片状结构,该型17例,占54.84%;梭形细胞型,瘤细胞异形明显,呈梭形,核为卵圆形,深染,细胞质淡染,细胞排列呈束状、编织状、漩涡状,共8例,占25.80%;小痣细胞型,瘤细胞类似痣细胞,体积小,胞质少,边界清楚,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深染,核仁不明显,瘤细胞呈弥漫分布或梁状分布排列,共2例,占6.45%;混合细胞型,瘤细胞为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小痣细胞、气球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混合,多核巨细胞核分裂多见,瘤细胞排列呈巢状、束状、编织状,共4例,占12.90%。

3 讨论

恶性黑素瘤临床表现特殊,易被误诊和漏诊为皮肤溃疡、色素痣、鳞癌、基底细胞癌及血管瘤等。本组病例临床资料显示初步诊断为恶性黑素瘤15例,待诊8例,皮肤溃疡4例,色素痣1例,鳞状细胞癌3例。因此,对于久治不愈的溃疡糜烂面,尤其在手足部,应及早切取组织行病理检查,以期早期诊治。本病好发于四肢,本组病例发生于下肢18例,占58.06%,与文献相近〔3〕。易发生于老年人,本组发病平均年龄59.8岁,与发病年龄高峰50~59岁相近〔3〕。恶性黑素瘤病理形态多形性以及多样性,缺乏固定的组织机构及生长方式,组织病理上呈现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等多种细胞形态,大致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小痣样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有人总结恶性黑素瘤具有10种组织结构、14种细胞形态〔7〕,也有人将恶性黑素瘤皮肤组织病理分为14类,即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小痣细胞型,混合细胞型,癌肉瘤样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血管周围样型,假腺样型,浆细胞型,透明细胞型,横纹肌样型,巨细胞型,印戒细胞型,气球样细胞型及炎性MFH样型〔8,9〕,以上恶性黑素瘤细胞形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帮助。借助组织病理辅助恶性黑素瘤早期诊断,以期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

1 谢 明,刘铁牛.肛管直肠恶性黑素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8(2):104.

2 刘 芩,孙建国.鼻腔原发性恶性黑素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7;22(4):378-9.

3 陈忠年,沈铭昌,郭慕依.实用外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49-50.

4 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46-7.

5 Tannous ZS,Mihm MC Jr,Sober AJ,et al.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risk of melanoma,and clinical management〔J〕.J Am Acad Dermatol,2005;52(2):197-203.

6 Cho E,Rosner BA,Colditz GA.Risk factors for melanoma by body site〔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5;14(5):1241-4.

7 纪小龙,缪德标,李维华.无色素性恶性黑素瘤的形态多样性〔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5;2(4):201.

8 叶明福.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态变异与误诊〔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5):302-5.

9 叶明福,张哉根.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变异与鉴别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4;20(5):588.

猜你喜欢
样型色素痣黑素瘤
关注色素痣的变化
儿童黑素瘤诊断进展
MxA在基底样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间质浸润性淋巴细胞的关系*
广东医学(2020年4期)2020-03-18 08:18:30
肿瘤标志物p53、Ki67在不同分型腺性膀胱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分析
黑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淋巴结观察的最终对照研究报告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
三角嵌铺粒子追踪算法的三维化扩展
小肠韧带样型纤维瘤病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分析
色素痣样皮损381例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分析
42例皮肤色素痣样病变临床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