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嵘,翟所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北京009;2.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009)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从现场的“记者微博汇报”、“在日网友播报”到国内“微博报平安”、“微博寻人”,微博俨然已经成为了大众关注灾情、传递爱心的舞台。2011年3月16日,由核辐射引起的“抢盐”风波开始在微博上蔓延,有关“盐”的微博以平均每秒几千条的速度在更新。一时间各种谣言扑面而来,让广大微博使用者有些不知所措,幸好此时“微博辟谣”、“制止谣‘盐’”、“谣言粉粹机”等微群,扼止了那些不正当的言论,传播了正确的观念,使90%以上的微博网友对“抢盐”都表现出了冷静与理智[1]。透过核辐射危机,笔者看到了微博这种新兴的互动网络媒体工具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看到了正确的言论在微博上所起的强有力的指导作用。那么微博可否用于医疗卫生服务,如药学服务中呢?可否通过微博来提高公众和患者的健康知识,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开展高效率的个体化治疗呢?笔者通过检索并整理了截至2011年2月国内外大型数据库关于微博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应用的文献,介绍微博应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及评价其优势和不足之处。现报道如下。
笔者对国内外关于微博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应用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检索的数据库包括: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Medline)、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英文主要检索词包括:micro-blogging、twitter;中文主要检索词包括:微博、微型博客;检索时间截至2011年2月。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的简称,是Web2.0时代新兴起的一种SNS(Social network site)形式,是一种集信息传播、获取、分享和互动的新型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即时通讯(如QQ、MSN等)、web等方式发布不超过140个字的博文、图片、视频等,通过“关注”或“粉丝”的形式,组建个人社区,传播或获取外界信息。
国外最早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是美国的Twitter。数据显示[2],截至2010年4月中旬,Twitter全球用户数已达1.05亿,每日的访问量达到30亿(指通过各种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向网站发出的请求),而年增长率达1 500%。2010年底,Twitter全球用户总数接近2亿,造就了社交/微博类网站高速发展的传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微博网站多达四十个,如新浪微博、网易微博、Google Buzz等等。据《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3]显示,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 521.7万人,活跃注册用户数突破6 500万个。
微博主要用于表达个人情感、发布资讯信息、征求反馈意见或寻求帮助等。微博是使普通人成为可以自由发声的“新媒体”。除发布个人信息及新闻消息外,用户还可以运用微博提供的“搜索”功能,关注感兴趣的话题、追踪喜欢的名人、关注企业状态。在Twitter上,企业被注以“promoted tweets”的字眼进行形象推广,开展市场活动,或者与客户沟通。另外,国内外微博也鼓励用户积极开发第三方应用软件,创建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鉴于微博便捷、实时、高效传播、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等特性,其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上,具体包括信息搜集、学术交流、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和患者服务4个方面。笔者通过对文献或信息的查阅,发现国外医疗领域对微博的重视度普遍较高,而国内相对较低,这也可能与国内微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有关。
信息搜集主要是运用特殊的文本处理系统或软件对微博上的发言进行有条件的筛选和统计,统计的结果有的可以起到监测的作用,实时地反映疾病暴发或蔓延的现状;有的可以作为某种药物不合理使用的证据。同时微博作为沟通的工具,可以成为研究人员与信息沟通不方便人群之间的桥梁,从而使医务人员可以得到信息沟通不方便人群的信息。
3.1.1 疾病暴发与监测。Chew等[4]在2009年进行了一项针对猪流感(甲型H1N1流感)暴发期间Twitter上张贴内容(即“tweets”)和信息交换的科学调查。结果显示,流感大流行期间相关的Twitter发言,主要是实时观测的信息、媒体报道以及一些应对疾病的意见和经验等。这些发言可用于实时的内容分析及知识转化研究,使卫生部门及时意识并回应市民提出的实际或情感上关注的内容。这项研究认为利用社会媒体进行公众健康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可行性。
Villagran等[5]根据数据:非洲裔美国人只占美国人口的12%,但却占Twitter用户的25%,指出非洲裔美国人对Twitter的广泛使用,提供了一个获得基于种族差异而出现健康差异的非洲裔美国患者样本的机会。笔者认为Twitter在美国的流行,对于那些需要寻求特定种族和年龄组的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指出社会网络、移动技术、photovoice和微博等具有收集到边缘化群体资料的潜能,但也具有如选择和响应偏差等的局限性。
3.1.2 用药分析。Scanfeld等[6]对Twitter上提及抗菌药物的状态更新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目的是确定这些状态所属的范畴并且探索误解或滥用抗菌药物的证据。对1 000条符合研究要求的tweets进行归类,其中误解或者滥用抗菌药物的有55条,较多的是一些抗菌药物使用的错误建议,如“我好像是咽喉发炎了,有人有多余的抗菌药物可以给我用么?”“我会在需要的时候与人分享我剩下的抗菌药物”等。这项研究证实,微博是一个健康信息和咨询建议的非正式的分享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收集重要的实时健康数据,得到抗菌药物滥用或误解的证据。同时类似于上述提到的错误信息的传播,也显示了此类平台上的信息并非都是正确的和可靠的,所以医护人员有必要对于这样的服务及信息分享的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并积极地参与,运用专业的知识指正错误信息,促进积极的行为改变以及有效的信息传播。
微博作为社交工具,用于学术交流上可以拓宽交流层面,扩大影响,可以广泛地获取意见和建议,发现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
Saunders等[7]利用Friend-Feed(http://friendfeed.com/一种社交聚合网站)上的微博平台来“近实时”(a near real time)地报道2008年分子生物学智能系统国际会议(ISMB)。Neil等10个贡献者,都是科学博客的拥有者,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在ISMB会议上初次认识的。他们发现Friend-Feed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记笔记的工具,通过将笔记以“comment”的形式张贴出来,可以实现实时地网上共享。这些贡献者们创建了一个虚拟的会议空间“ISMB2008”,在此空间中几个人平行地对会议进行记录,这样就比单人笔记的内容更加地全面详细。一些重要的演讲,尤其是主题演讲,被几个人同时报道,即可以形成一篇不同角度的详细概述。在虚拟房间中还有共享的会议材料,有即将进行的会议主题的张贴信息。除了笔记,与会及非与会人员都可以在线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并解答,与答案相关的资源链接也附于其后。这种形式有充分的互动交流空间,也使得会议记录永久保存,解决了非与会人员无法参与的尴尬。“ISMB2008房间”长期有效,通过上网搜索即可以看到经过汇编的会议报告。这种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微博、视频、博客及其他的平台都具有为科学会议提供实时报道的潜能,同时表示了之后的ISMB会议能继续采用这种形式的希望。
小部分科学家们在Twitter上注册账号,获得科学新闻及个人信息[8]。Brent Stockwell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系的1名副教授表示:“当4、5个我关注的人提及一篇我没有看到的文章时,我会去寻找它。自从使用Twitter后,我更加能跟上科学文献更新的脚步”。科学家们也对学术会议的信息应不应该利用Twitter等社交网络工具来公开发布的问题有过争论,一部分人表示支持,表示科学家应该有与非科学领域的人交流的能力,应该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尽可能多的人,另一部分人则认为Twitter的传播速度过快,一些新的研究还不能经得起这样的考验。但大部分科学家已经意识到Twitter有发现及传播信息的强大潜能。
外科医师运用twitter进行实时手术教学[9]。在相对密闭的手术室中,具体操作只能被少数的几个在场医师看到并学习,手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地得到解答。Twitter的使用使手术室内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的形成成为可能。这种及时报道可以成为良好的教学材料,手术时遇到的难题也可以通过与外界医师的交流而及时得到解答。微博增强了医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提高医师手术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急诊医师也利用Twitter来学习技术、分享知识及进行群组教育。Twitter还被考虑用来进行继续护理教育。
国外一些大的制药公司,如阿斯利康、诺华、勃林格殷格翰等均在Twitter上注册有账户,主要发布公司新闻及产品信息。一些大的制药公司已经将Twitter作为与患者及医师沟通的新平台,并利用这个平台来帮助更多的患者得到或者坚持治疗,如阿斯利康曾在Twitter上发布“支持海军航空航天医学院免费心理健康支援组计划”,并提供了详细信息的链接。所以一些人认为,如果微博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潮流,而更多的作为一个发表严肃言论和讨论的平台,那么这项技术将会对患者、医师及其他的健康利益相关人员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产生重大的影响[10]。医疗机构可以在微博上发布医院信息、健康消息,评论及回复一些患者提出的问题。医师、药师将自己的博客链接到微博中,使微博成为获取健康知识的“微窗口”。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媒体,以其“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国外,微博起步较早,由于其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较多医务人员使用。一部分学者认为运用微博、Facebook等社交媒体工具为患者服务方便快捷、无时间地域限制,是未来医药行业服务的趋势[10]。在国内,微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在微博上可以找到一些经过官方认证的医院、制药公司等机构和医师、药师的个人账号,但数量不多,且活跃程度不高,往往得不到多数人的关注。
在将微博作为交流或者为患者服务的工具时,医师或药师可以通过告知患者微博或博客地址的方式来获得关注,也可以通过对某一事件如“核辐射抢盐”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答疑惑来吸引粉丝,使自己成为传播健康知识的新平台。
作为药师,微博可以成为我们提供药学服务的桥梁。例如,药师可以建议患者注册微博账号来获得对于用药时间间隔或剂量的提醒,药师也可以通过此微博随时接受患者的用药咨询。
虽然微博具有便捷、实时、高效传播、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等优势,但用于科学研究方面,目前还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以下3点:(1)目标群体不确定性。微博作为互动媒体的一种,使用人数及年龄范围有限。据统计[11],中国微博用户年龄在18~30岁占微博总用户的67%,学历在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微博总用户的63%。所以如果只用微博收集数据或与患者群沟通,就减少了那些不使用微博的人的调查机会,尤其是在需要特殊人群样本的时候。虚拟世界允许研究人员能够跨越地理和语言界限访问患者,但看不见的虚拟社区性质可能导致对规模和范围的不可靠估计。在微博上用户的活跃程度可能造成选择和回应的偏倚,那些活跃的用户选择和回应的偏倚就较少,而不活跃用户则较大。(2)信息的有效性无法衡量。微博字数有限,描述的内容可能经过了特别编辑及修饰,可能存在夸大的行为,所以其真实性有待考量。微博上的内容也可能随着某一特定事件或者季节变化等发生较大的改变,造成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3)技术不完善。对微博等互动媒体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系统、软件较少。通过文献查找,仅有Infovigil系统[4](第三方软件)目前通过twitter的API来收集微博信息。国内还没有这样的第三方软件。鉴于以上的3点不足,微博目前只能作为科学研究的辅助工具,在使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方案,应用严格的方法学设计,开发有用的系统或软件,避开不利面,发挥优势。
[1]曹增辉.作为一个微薄用户,你去抢盐了吗?[EB/OL].http://vote.t.sina.com.cn/vid=296458.2011-03-17.2011-03-21.
[2]姜 涛.Twitter开发者大会 创始人及CEO详解Twitter[EB/OL].http://www.58188.com/invest/2010/4-15/30085.html.2010-04-15.2011-08-04.
[3]推特中国.发现“公民网络围观年”[EB/OL].http://www.twitter.org.cn/2011/01.2011-01-28.2011-08-04.
[4]Chew C,Eysenbach G.Pandemics in the age of twitter:content analysis of tweets during the 2009 H1N1 outbreak[J].PLoS One,2010,5(11):e14 118.
[5]Villagran M.Methodological diversity to reach patients along the margins,in the shadows,and on the cutting edge[J].Patient Educ Couns,2011,82(3):292.
[6]Scanfeld D,Scanfeld V,Larson EL.Dissemina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through social networks:twitter and antibiotics[J].Am J Infect Control,2010,38(3):182.
[7]Saunders N,Beltrão P,Jensen L,et al.Microblogging the ISMB:a new approach to conference reporting[J].PLoS Comput Biol,2009,5(1):e1 000 263.
[8]Bonetta L.Should you be tweeting?[J].Cell,2009,139(3):452.
[9]Bush H.Time to tweet?[J].Hosp Health Netw,2009,83(6):46.
[10]Reisman M.Will pharma twitter?[J].PT,2009,34(8):421.
[11]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缔云信(万瑞数据).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www.docin.com/p-71516971.html.2010-08.201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