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已有1/4省市的老年人口 (≥60岁)超过总人口的10%,进入老龄化社会[1]。随着老年人机体的衰退,功能的改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逐渐下降,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2]。如何帮助老年患者解决好由于疾病给他们带来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是现代护理学上一项值得探讨的新课题,他们的心理特征具有特殊性,因此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需求,实施有效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不可忽视的主要环节,对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要求护士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而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是非常必要的。现将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总结如下。
1.1 恐惧和焦虑 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住院后在饮食、休息、睡眠等各方面难以适应,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加之身患疾病从而精神上产生恐惧和焦虑,此类病人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痛苦呻吟、睡眠不佳、不思饮食,只关心治愈时间及预后。
1.2 疑老和悲观 老年人的心、脑以及其他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和老而无用,由于疾病长期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与自责。此类病人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1.3 敏感和猜疑 老年病人因听力减退,容易听错和曲解别人的语言;同时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病人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病人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由此出现不思饮食、情绪沮丧,这种病人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1.4 失落和孤独 有些老年病人常因自己资历老、贡献大、经济好,在位时与退休后角色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性格就比较暴躁,顺从性较差,喜欢周围的人能尊重并恭顺他们,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易激怒、好挑剔责备他人。而有的老年病人特别害怕孤独寂寞,在住院期间,由于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病人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心理孤独的老年病人,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
2.1 关心体贴老人
2.1.1 注重入院时的心理护理,由于疾病的痛楚和病房环境陌生,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
帮助整理用物,亲切详细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并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爱好、性格、心理状况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2.1.2 在与老年患者交谈时,声音应稍大且吐词清楚,语速适中,切忌交头接耳,以免患者因听力较差而产生猜疑、推测;当患者病情发作或者加重,表现出恐惧时,护士应多守护在身边,给予准确及时的治疗及护理,细心亲切的解释安慰;切实为患者做好保护措施,如在厕所安装防滑垫、扶手、坐便椅,配备呼叫器、对讲机、轮椅、雨具等,使其产生安全感、信任感。
2.1.3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2.2 满足患者了解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针对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才能取得患者信任,运用所学知识向患者作深入浅出的卫生宣教,增加他们对该病的了解,使之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减轻对治疗及预后的恐惧心理,减轻心理负责,使治疗措施得以顺利进行。
2.3 洞察老年患者心理,加强心理疏导
2.3.1 生活上可多加关心和照顾,让他们感到住院方便。时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饮食及睡眠情况。有些老人不愿意将自己想吃的食物告诉其亲属,怕麻烦他们,以免显得老人事多。这时护士要耐心询问他们的饮食情况,想吃什么,不愿吃什么,在与疾病的治疗不相矛盾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将这些信息委婉地告诉其亲人家属,送一些可口食品,以促进食欲,增强抗病能力。充分为其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尽量减少刺激,在他们睡眠时,除非有特殊情况外,一般不打扰他们,从而保证睡眠,使其精力充沛。
2.3.2 多陪伴老人,多鼓励老人。老年患者住院,容易产生孤独心理,而家属及亲友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是最好的精神支柱,在疾病的转归中占有重要的主导作用,这一点要积极争取家属亲友和单位同事的默契配合,要让亲人时常陪伴其左右。
2.3.3 护理人员也应经常与病人交流,耐心倾听他们诉说疾病的痛苦与烦恼,多安慰、少刺激、多笑脸,满足老年病人的心理需要,鼓励他们从心理上振作起来,忘却烦恼,战胜疾病。保持病房整洁、安静、舒适、适宜的灯光,集中时段进行治疗与护理,选择穿刺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护士为其穿刺与护理等,避免紧张及不良刺激。
2.3.4 在著名心理学家麦斯罗氏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论中,安全的需要是第二基础需要,而独居老年患者年龄大,身体素质差,无亲属照顾,病后缺乏生活依靠,对疾病的康复,以后的生活能力感到恐惧和担忧,所以安全的需要尤为迫切。另外,对独居老人,医务人员应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呼吁身边的人及社会提供帮助,使人人得到关爱。
2.3.5 鼓励患者在许可的范围内参加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及社会活动等,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效消除被遗弃、被冷落的心理。
2.4 尊重老人
首先护士要学会尊敬老人,称呼要恰当,言行要礼貌,举止要文雅。不要叫他们的名字和床号,要称他们“大爷”、“大娘”,年轻护士适其情况又可称其“爷爷或奶奶”。在听老人讲话时,护士要耐心倾听,不可打断病人的谈话,表现出不耐烦情绪;对老人的健忘和唠叨要给予谅解,避免奚落与讥讽,更不能对他们说“你怎么象小孩一样”而损伤其自尊心,如不超出原则,能办到的事要尽量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办。有的为了促进病情的好转,适当满足一下他们的虚荣心也未偿不可。其次在不违背常规及治疗效果的情况下,按老人的习惯适当调整治疗及护理的时间。再则,将职业、社会地位及背景相似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使相互有共同的语言,杜绝老人间相互“攀比”的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研究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3]。老年人由于其生活能力下降,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能力削弱,其心理健康容易受生物、心理、社会等不良因素的侵袭[4],在遇到压力时更多地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3.1 改善护患关系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
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支持在其疾病的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要求医务人员在为作心理疏导前应该耐心仔细地向他们讲解与疾病有关地知识,应用一些治愈的病例开导他们,及时、准确地解释他们地提问,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的信息等,在建立信任关系后,才能有效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获得他们治疗上和心理上的反馈信息。
3.2 注重语言艺术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关键
常言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而老年人对语言的敏感性往往表现得十分强烈,所以在交谈中,要讲究方式、程度、对疾病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递的技巧,遇问三思、仔细斟酌,该解释的一定解释清楚,需要保密的既不能直言相告,又要给予其一个可以接受的答复。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减少猜疑和误会,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3.3 务实是实施心理护理的保障
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仅需要有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还要求医护人员掌握各种操作规程、治疗程序,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提供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措施,切实地减少患者的痛苦,为患者带来方便,使患者得到实惠。否则很难达到心理疏导治疗的“最优化”。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老年性疾病患者的过程中,除了注意疾病本身护理以外,分析和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对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促进疾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1]惠蓉,张华丽,张茹英,等.我国老年人的健康评价[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57
[2]占建华,梁胜林.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3(2):85-87
[3]Ray C Lindop J.The concept of coping[J].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2,1:385-395
[4]张继荣.论老年慢性患者的就诊心理及应对方法[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