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诚,崔立莹,孙 哲
黑龙江大庆油田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多发性皮肤病之一,通常是指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民间俗称“蛇丹”、“蜘蛛疮”。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常伴有明显神经痛。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24例,治疗效果明显,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全部患者为我院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带状疱疹病49例,随机两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77岁,平均年龄为 (58.9±3.4)岁;最短病程为1d,最长病程为7d,平均病程为(4.1±1.2)d;受累神经:三叉神经2例,颈神经4例,腰骶神经8例,肋间神经10例。对照组全部患者为25例,其中男性为11例,女性为14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59.4±3.6岁;最短病程为1d,最长病程为8d,平均病程为 (3.9±1.5)d。受累神经:三叉神经3例,颈神经4例,腰骶神经9例,肋间神经9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全部患者采用口服阿昔洛韦0.2 g,每天5次;甲氰咪胍0.2 g,每天三次;疼痛甚者加用布洛芬缓释胶囊0.3 g,每天两次;局部喷昔洛韦乳霜。
1.2.2 治疗组:本组全部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龙胆泻肝汤方剂:龙胆草6 g,黄芪30 g,黄连9 g,黄芩9 g,生地黄9 g,泽泻12g,栀子9 g,木通6 g、酒当归6 g、柴胡6 g、甘草6 g。另外,热偏盛的患者加外板蓝根、大青叶、紫草;体质虚弱的患者外加党参、太子参、白术;瘙痒的患者外加地肤子、乌梢蛇、白鲜皮;脾胃湿热的患者外加茯苓、白术、薏苡仁;气滞血瘀疼痛的患者外加红花、没药、乳香、延胡索;血疱的患者外加侧柏叶、小蓟;脉濡数、苔白腻者的患者外加茯苓、苍术、厚朴;夜寐不安的患者外加龙骨、牡蛎。采用水煎服,每天一剂,一天两次。5天作为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疼痛症状消失,皮疹全部或者是基本上都已经消退,但可遗留色素沉着或干燥痂皮;显效:疼痛症状基本上消失,皮疹70%以上消退;有效:疼痛有所减轻,皮疹30%以上消退;无效:疼痛没有减轻,皮疹消退小于3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治疗组24例中,痊愈15例 (62.25%),显效6例(25%),有效2例 (8.33%),无效1例 (4.17%),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25例中,痊愈9例 (36%),显效6例 (24%),有效4例 (16%),无效6例 (24%),总有效率76%。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常用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神经营养剂、糖皮质激素和镇静止痛药等。阿昔洛韦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它通过抑制病毒DNA的合成而显示抗病毒效力,对带状疱疹疗效肯定。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内服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总有效率达95.83%,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76%)。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清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芪补中益气并托毒升肌,具有抑制病毒增殖和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黄连、黄芩、栀子清热燥湿,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为臣药;当归、生地黄滋阴凉血,养血柔肝,改善、提高免疫功能;木通、车前子利湿通利水道;柴胡调畅气机,引诸药归肝胆之经;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凉血散结、消肿止痛之效。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可明显缩短病程与止痛时间,提高治愈率,降低后遗神经痛。
[1]张勇,刘爱英,张玲玲.198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06,3(23):74.
[2]冯和平,常建民.带状疱疹309例临床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