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锋 钱志锋 张 夏
(1.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农业综合技术学校,南通 226363;2.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畜牧兽医站,南通 226300)
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简称蓝耳病)是危害养猪业的2大疫病,其传染性很强,死亡率极高。2病混合感染,其危害性更大。
病例1:南通市通州区三余镇养猪户王某,2011年6月份从邻县购进断奶仔猪8窝,共89头,体重在15 kg左右,只有一窝有防疫标识。购回当天,有1窝仔猪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粪便干结。当时以为是环境改变、运输应激所致。次日又有2窝猪发病,表现皮肤发红、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食等症状。在使用抗生素和退热药后,猪群精神食欲有好转。但药效一过,病情反复。如此1周,病情扩散,并死亡猪7头。当即请村兽医出诊,该兽医对猪群检查后认为可能是发生猪瘟。立即对24头病猪进行猪瘟脾淋苗紧急接种,每头注苗2头份。但是病情没有得到控制,1周内又陆续死亡19头,而且其余猪相继发病。邀笔者前去诊疗。
病例2: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徐某,饲养猪49头,其中育肥猪34头,仔猪15头。今年10月的某日发病。表现皮肤发红或发紫,体温升高,粒子粪等。用了多种抗菌素无效,育肥猪死亡4头,仔猪死亡8 头。邀笔者去诊治。
患病猪被毛粗乱、精神沉郁、寒颤、后肢无力,食欲极差甚至于完全废绝,眼结膜潮红,眼分泌物增多,部分猪死前震颤,共济失调。触摸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小便黄色。皮肤先红后紫,随着病程发展,耳根部、眼圈,臀、尾、肛门及尾根部、腹部、四肢皮肤呈现蓝紫色。体温40℃~41.5℃。大便干结,有的颜色较深,带有黏液;有的先便秘后腹泻,呈黄或灰绿色。有的猪排黄色黏稠的油状稀粪,部分猪咳嗽、喘气、呼吸困难。
皮肤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肺充血、出血,肺小叶间质明显增宽,切面有泡沫样液体;心内外膜、心肌严重出血;脾脏黑紫色,边缘有梗死灶,质地变脆;肝瘀血,胆囊充盈。胆囊黏膜有出血点;胃黏膜有出血、坏死、脱落;回盲口附近粘膜坏死,有纽扣状溃疡;膀胱积尿,黏膜有出血点;死猪的颌下、肺门、肠系膜、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明显水肿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肾脏质脆、表面散布针尖样出血点,切面出血;个别猪只喉头、会厌软骨、气管环有少量出血点。
细菌分离培养阴性。猪瘟病毒检测阳性(荧光抗体检查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检测阳性(EL ESA 法)。综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猪猪瘟和蓝耳病混合感染。
(1)对病猪紧急免疫。猪瘟疫苗5~10头份/只,同时,免疫蓝耳病疫苗(蓝克清)1头份/只。
(2)肌内注射猪白细胞干扰素、黄芪多糖、抗病毒等药物。
(3)注射氟苯尼考防治继发感染。
(4)对症疗法。如使用止咳平喘药物和退烧药物等。
(5)全场彻底消毒,病死猪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采取措施后,2个发病猪场的病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病例1治疗期间死亡5头,1周后疫情平息。病例2治疗期间未发生死亡,5 d后病猪恢复正常。
6.1.1 免疫不确实
病例1购进的苗猪无免疫标记,应该是未免疫过猪瘟和猪蓝耳病疫苗;又经过转群和长途运输应激造成2病暴发。
病例2问询后知道,猪瘟苗免疫是与去势同时进行的,以后未加强免疫。因此效果不确实是无疑的。蓝耳病正待免疫,却发病了。
6.1.2 没有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2户都停留在传统的饲养模式上,没有任何生物安全措施。发病后又不知道隔离和消毒,致使疫病扩散蔓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6.2.1 紧急免疫的作用
单纯用猪瘟苗较大剂量注射,同时配以解热镇痛以及抗菌消炎药,对病情控制有一定作用;但有蓝耳病并发时,病情控制会变得困难且病程较长,造成的损失较大。因此同时用蓝克清免疫效果更好。
6.2.2 抗病毒的重要性
目前的抗病毒药对2病的作用不大,只有调动机体的防御功能才能收到积极的作用,注射干扰素诱导剂正是此目的。猪瘟疫苗既能作为紧急免疫之用,又是良好的干扰素诱导剂,发病时大剂量注射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6.2.3 对症及防止并发感染的意义
2病例发生后,机体的抗病力下降,使用抗菌素控制继发感染势在必行。
6.2.4 对症治疗措施的必要性
必要的对症治疗是扶正的需要,是提高抗病能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