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会芳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044000)
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31例
闫会芳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044000)
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于昏迷苏醒神志恢复正常后,经历2~60天(一般为14天左右)的假愈期,又突然出现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这种现象又称为一氧化碳中毒后神经精神后发症。临床主要表现有:痴呆、表情异常、头痛、语言不清、肢体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我科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两年间应用温胆汤加味治疗该病31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31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例,病因均为生煤灶、通风不良而中毒。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参照文献[1,2]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急性期均有意识障碍,最短12h,最长5天,迟发性脑病出现于病后7~28天;中毒前有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2例。临床表现主要有昏迷、头痛、头昏、智力下降、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31例中头颅CT或MRI半数以上出现双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低密度改变,其中5例出现脑室扩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25~65岁。对照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8~66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对照组予高压氧、营养神经及扩血管药治疗,有脑水肿者加甘露醇快速静滴,并给对症营养支持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中药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甘草5g,枳壳10g,竹茹15g,石菖蒲15g,郁金15g,胆南星15g,栀子10g,竹叶10g,当归20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
疗效标准:按《实用神经病学》[3]相关标准拟订。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改善2/3以上。有效:症状、体征改善2/3~1/2。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或恶化。按长谷川智能积分测评表评定痴呆改善情况。
治疗组16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15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是我国北方取暖季节发病率较高的病种之一。它可以造成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为主的多脏器病变,其中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是最常见且严重的神经精神后发症。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由于一氧化碳中毒后全身缺氧,因此脑损伤最严重。同时,广泛性髓鞘脱失及脑内乳酸、自由基大量生成而进一步加重脑损害,引起迟发性脑病。由此可见,一氧化碳中毒后改善脑组织缺氧、维持神经细胞存活和促进神经生长是本病治疗的关键。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常常有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如记忆力丧失、语言障碍、表情古怪,常有不自主动作,睡眠失常,四肢强直,行走不利,大小便失禁等。相当于中医学“痴呆”、“中风”、“癫痫”等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此乃患者体质素虚,一氧化碳中毒后气血逆乱、风痰瘀夹杂致病。风痰蒙窍,痰瘀阻络而变生诸症。辨证多属气虚血瘀痰凝,痰瘀闭阻清窍。治疗上中毒昏迷后应尽早行高压氧治疗,患者苏醒后则应尽早给予中医药辨证治疗,中药以醒脑开窍、祛瘀化痰为主,可配合针灸治疗。中医药治疗越早越好,在3个月以内治愈的希望较大,如拖延至半年以上则治愈的可能性很小,易留下后遗症而致残。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后被《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引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4]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其药物组成较《备急千金药方》增茯苓、大枣,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虚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或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5]。温胆汤组方精炼,疗效确切,应用范围广泛,乃中医之名方。方中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佐以枳壳、陈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祛湿,湿祛则痰不生;配以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临证时加用石菖蒲、郁金醒脑开窍;胆南星涤痰除烦;栀子、竹叶清热除烦;当归活血化瘀。
本研究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胆汤加味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玉欣,郭振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脑磁图特征及临床观察.河北医药,2006,28:505-506.
[2]赵金锋.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89-91.
[3]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61-963.
[4]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3.
[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61,194.
2012-03-08)
单方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