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阳 武建楠 王桂敏
(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河北 滦平 068250)
创伤后骨髓炎多发生于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急性期的感染以髓腔内感染最为严重,可有高热、寒战等毒血症症状。滦平县中医院院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此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4月至2010年7月在滦平县中医院住院的急性创伤后骨髓炎病例16例,西医诊断依据参考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外科学》[1]。全部病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总数均升高,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6~35岁,平均9.6岁;发病1~3 d;因开放式骨折术后感染者12例,因骨折切开复位术后感染者4例;股骨6例,胫骨10例。按CirnyMader[2]根据骨髓炎涉及的范围及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分类,其中骨髓性骨髓炎4例,感染主要限于内骨膜;浅表性骨髓炎12例感染局限于骨表面,没有需要处理的死腔,无局灶性骨髓炎及伴有骨周围的广泛软组织感染的病例。骨折均稳定。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进行分级。患者机体的代谢状态和免疫状态正常,损伤部位血运良好,无其他合并症。
1.2 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彻底清创,可采用清除创口内异物,坏死组织及游离的骨碎片。敞开创口引流,以免脓液流入骨髓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选用头孢唑林1.0~2.0 g加入0.9%氯化钠100 mL中每日3次静脉点滴。每7 d为1个疗程,如1个疗程后效果不理想,则改用其他抗生素或加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合用。抗生素应连续应用4~6周。(2)中药内服:初期多属于热毒内蕴,采用中药汤剂以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10 g,黄芩10 g,白花蛇舌草 15 g,赤芍 9 g,蒲公英 30 g,紫花地丁 30 g,延胡索10 g,大黄6 g,甘草6 g。寒战高热者加柴胡10 g;口渴者加生石膏30 g(打碎)。每日1剂,水煎日服3次。外用以中药小蓟30 g,马齿苋 30 g,黄芩 20 g,野菊花 20 g,三七叶 20 g。夏秋季以鲜品捣烂外敷患处,冬春季以上述药物研末以香油调敷患处。成脓期多为热腐成脓,以仙方活命饮加减应用:天花粉20 g,皂角刺 20 g,金银花 15 g,赤芍 10 g,薏苡仁 10 g,冬瓜仁 10 g,丝瓜络 10 g,黄柏 10 g,乳香 3 g,没药 3 g,生甘草 3 g。 每日 1 剂,水煎日服3次。病重者剂量加倍,可增加至每日4次。上述治疗方法每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
1.3 观察方法 观察患者体温、脉搏等基础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创口引流物,创口周围皮肤变化,实验室检查及CT复查。
1.4 疗效标准 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X线片未见死骨,骨髓腔通畅。好转:全身及局部症状体征好转、X线片显示病变未继续发展。未愈:全身及局部症状体征未改善、X线片显示病变继续扩散。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例患者经6个疗程治疗后,治愈12例(75%),好转4例(25%),无效 0例。
急性创伤后骨髓炎是指骨髓、皮质骨和骨膜因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常见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其多见于12岁以下小儿,常有感染病灶或外伤史。发病部位以胫骨为最多,其次是股骨、肱骨、桡骨等长骨。其起病急,临床症状常见高热和全身感染,局部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压痛和活动受限。X线片可以看出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宽或者变窄,骨骼的破坏,骨膜反应。由于骨小梁闭塞造成的骨质疏松,死骨形成。骨骼的破坏通常在感染出现10~21 d后才在X线片上变得更为明显[3]。西医治疗采用全身支持疗法及抗病原治疗。在中医学中本病属于“附骨疽”的范畴,其内因多责之于肾精亏虚,气血不足,忧思郁怒;外因则归之于外感六淫,余毒流注及外来伤害。若经久不愈,久耗气血,则见气血两虚之象。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为原则[4]。《外科正宗》中提出“早期宜消散,已成宜温通经络,脓成宜泻,溃后宜补,关节不利者当滋补气血”的观点。本院近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注重于早期的清创、固定及全程、足量抗生素的应用。而中医可分期治疗:初期患者多表现为寒战、高热,患肢剧痛,肿胀、功能受限,重则神昏谵语;治宜清热解毒、化瘀除湿,选黄连解毒汤加减。成脓期患处局部红肿灼痛,压痛明显,有波动感;治宜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以仙方活命饮加减。笔者应用这种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69.
[2]May JW,Jupiter JB,Weiland AJ,et al.Current concepts review: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post traumatic tibial osteomyelitis[J].J Bone Joint Surg(Am),1989,71:1422-1428.
[3]Bernard L,Hoffmeyer P,Assal M,et al.Trends in the treatment of orthopaedic prosthetic infections[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4,53:127-129.
[4]谭新华,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