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冬,宋 军,陈可冀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州 35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北京 100700;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中医生新理论浅探*
高 冬1,宋 军2△,陈可冀3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州 35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北京 100700;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生新;生理;活血生新
人在其生命周期中,诸多因素均会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损伤。生新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修复创伤、抵御疾病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的生新功能对于创伤修复以及诸多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复习文献,重温中医关于生新方面的论述,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成果与认识,笔者希望能够运用现代语言解读中医理论,并为今后能在实验及临床过程中找出相关理论的科学依据提供基础,为将该理论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科学证据,推动和促进中医药在防治缺血性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脾胃》)。从其中可以看出,人之发生有赖于先天之精,生命的本原也就是父母的生殖之精。诚如《灵枢·决气》所言:“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还将人体的发生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有关“精”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胚胎干细胞的作用颇为类似。肾主藏精,补肾中药具有填精益髓的作用。胡兵等[1]观察了补肾中药对胚胎干细胞增殖、衰老、凋亡等基本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补肾中药对胚胎干细胞功能关键决定基因在转录、表达及功能方面的调节。发现补肾阴方剂左归丸在体外可以一定程度地抑制干细胞的分化和凋亡,促进干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进程,促进干细胞 Wnt、Oct4等基因的表达,下调 P16INK4a基因的表达;补肾阳方剂右归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2O2诱导干细胞凋亡,促进干细胞Notch基因表达,抑制 P16INK4a基因表达。我们也发现[2],六味地黄丸能够激活造血干细胞,低、中剂量的六味地黄丸能提高老年小鼠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增殖能力以及原始造血干细胞表型CD34的表达,表现出激活衰老造血干细胞的作用。
气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五脏六腑功能的实现,也有赖于后天之本能量的提供。《素问·五脏生成》则言:“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指出了血液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的作用。《灵枢·平人绝谷》还指出:“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脉功能的正常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可窥一斑。
《灵枢·决气》对血的生成做了简要的描述:“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痈疽》进一步说明了血的化生源于“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也是源自水谷精微,经过气的温煦、化生而成。我们(3)还发现,血府逐瘀汤能激活造血干细胞,其中中、低剂量的血府逐瘀汤能显著提高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裂能力,且低剂量的药物还能提高CD34和Sca-1的表达,而中剂量的药物只能明显增加Sca-1的表达,提示血府逐瘀汤通过增加较早期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提高造血能力。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同源,皆源自脾胃生化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而气血的阴阳属性和作用有所差异。气属阳,血属阴,两者互为根本,正如滑寿在《难经本义》中所言:“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唐容川则将气血间的关系概括为:“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血是气的载体,可以载气运行,同时还是气的营养来源,气不可能在没有血的情况下独自存在。血虚可以导致气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从而气随之而脱;而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的生化。无论是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均要依赖气的作用。气旺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正因为气血间这种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血虚之时可以通过益气达到生血、生新的目的。
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的当归补血汤就是该治法下的代表方剂。该方原用于“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血虚发热,证象白虎”。血虚气弱,阴不维阳,阳气浮越,是血虚发热的关键。治宜补气生血,益气生新,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方中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其用量5倍于当归,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收敛浮阳,合方共奏补气生血、益气生新之效。
雷燕等[4]以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为模型,探讨不同比例的黄芪、当归配伍对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芪与当归按5∶1配伍具有较好的促进 CAM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表明当归补血汤原方配比为最佳组合,从实验角度证实了中医自古倡导的方剂配伍原则的科学内涵。
瘀血是疾病产生的病理产物,包括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和溢于脉外的离经之血。瘀血形成以后,就失去了血液正常的濡养作用,进而影响局部或全身的气血运行,使局部组织或全身无法得到气血的正常供养,导致疼痛、出血、局部瘀肿及其他身体不适状况。正如清末名医唐容川在其《血证论》中所说的:“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久则变为骨蒸、干血、痨瘵,不可不急去之也”,明确指出瘀血的致病机制和对人体的危害,祛瘀是治疗之要务。陈修园在其《医学三字经》中也同样指出:“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因此,瘀血在体内的留滞会影响血液的生化,进一步使新血成为瘀血。唐容川在其著作中进一步分析了瘀血在体内停留的危害:“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也”,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则瘀血也无法消除,两者可以互为因果。“(瘀)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血证论》)。并明确指出,祛瘀是治疗血瘀证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大法。
其实,早在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祛瘀生新治疗的记载,用大黄虫丸治疗“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的虚劳干血症。用于治疗产后恶露不下,瘀血腹痛的著名妇科良方生化汤则是该治法下的重要代表方剂。该方重用当归以补血、活血、散寒,川芎为“血中气药”,可以上达巅顶、下入血海,具有活血行气之功效;炮姜温经散寒止痛;桃仁活血祛瘀,三药可助当归温化瘀血,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化源,调和诸药,黄酒温通血脉以助药力。合方具有补血活血、祛瘀生新之功效,且生新不留瘀,祛瘀不伤正。邱幸凡等[5]以大鼠下肢缺血模型为对象,观察生化汤对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发现,生化汤能促进大鼠下肢缺血模型的CD34抗原蛋白的表达,尤其是中剂量和大剂量的生化汤能明显增加缺血区骨骼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同时,生化汤各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均明显增强,其中生化汤中剂量组的血管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增强明显强于其他各组 (P<0.05)。
基于临床经验及前期研究结果,笔者的课题组自2005年开始了活血化瘀中药对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以期为临床运用活血化瘀中药于缺血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发现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等中药及复方均具有较好的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6],且该作用的产生是在正常培养、孵化过程中出现的。由于我们发现活血化瘀经典方剂血府逐瘀汤在上述实验中的作用尤为明显,为揭示活血化瘀中药复方,特别是血府逐瘀汤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机理,找到该类中药的作用规律,之后又进行了一系列针对血府逐瘀汤展开的研究。我们观察到,血府逐瘀汤组能明显增加大鼠内皮祖细胞CD31的表达(P<0.05)[7],说明药物具有动员骨髓内皮祖细胞迁移进而促血管新生的作用。随后的研究[8~11]还发现,血府逐瘀汤可通过影响 VEGF、SDF-1、GM-CSF和NO等的水平动员骨髓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可以诱导内皮祖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加快血管管腔的形成,尤其是毛细血管管腔的形成,相关途径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有趣的是,上述现象均是在正常动物或细胞上观察到的,并涉及不同的动物类型、不同的细胞类型以及中医血、脉的范畴。
正是基于上述的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生新的作用。推测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该方具有行气活血功效、能够扩张微小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生新的微环境有关。具体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后予以揭示。
我们尝试运用现代研究的结果解释中医传统理论,希望能有不同学科、更多的研究人员能够从生物学的基础上,理解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生新理论也绝非几个实验研究的结果就能够将其生物学基础说清楚,它可作为应用现代语言解释中医理论的一种尝试,为将来广泛应用实验研究结果解释中医理论的做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Hu B,An HM,Shen KP.Kidney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tem cell research[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3):598-600.
[2]高 冬,郑良朴,林久茂,等.六味地黄丸对衰老小鼠造血干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药材,2008,31(2):251-254.
[3]高 冬,林久茂,郑良朴,等.血府逐瘀汤影响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6):527-530.
[4]雷 燕,王军辉,陈可冀.黄芪、当归配伍后促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药效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876-878.
[5]邱幸凡,张六通,张均克,等.祛瘀生新法对大鼠治疗性血管新生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2):6-8.
[6]高 冬,宋 军,胡 娟,等.活血化瘀中药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912-915.
[7]高 冬,林 薇,郑良朴,等.血府逐瘀汤动员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9):829-831.
[8]高 冬,吴立娅,焦雨欢,等.血府逐瘀汤动员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医杂志,2010,51(5):457-459.
[9]高 冬,吴立娅,焦雨欢.血府逐瘀汤影响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2):917-919.
[10]高 冬,吴立娅,焦雨欢,等.血府逐瘀汤对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2010,33(7):1129-1132.
[11]Gao D,Wu LY,Jiao YH,et al.The Effect of Xuefu Zhuyu Decoction on in vitro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Tube Formation[J].Chin J Integr Med,2010,16(1):50-53.
R222.15
A
1006-3250(2012)02-0133-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28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72933);福建省重点建设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研究基金项目(ZX05001);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ZZ2006039)
高 冬(1967-),女,教授,医学硕士,从事血管新生研究。
△通讯作者:宋 军(1964-),男,研究员,医学博士,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Tel:010-64014411-3325,E-mail:junsong86@sohu.com。
201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