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修
(湖北省枝江市动物疾控中心,枝江 443200)
犬细小病毒病的药液灌肠辅助疗法
李冬修
(湖北省枝江市动物疾控中心,枝江 443200)
犬细小病毒病又称犬传染性肠炎、犬病毒性肠炎,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里豢养宠物越来越多。犬细小病毒病常发、多发、病死率高。常使犬主蒙受时间、金钱和情感的多重损失。在多年的宠物疾病临床诊断中,采用药液灌肠的辅助疗法,将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治愈率提高到95%以上。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季节差别不明显,患病犬和康复后排毒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犬的粪、尿、呕吐物、口鼻分泌物污染环境,加上犬有嗅闻和舔食异物的习惯,易感犬只的感染率可达100%。本病可自然地在犬类动物中传播流行。
各品种、性别及年龄的犬都易感,尤以幼犬易感性最强,发病率和死亡率亦高,成犬发病较轻。断乳前后的仔犬感染后,同窝暴发,病死率达100%。犬龄3月龄左右时,母源抗体消失,幼犬最易感。
28~42日龄幼犬多呈急性心肌炎症状,病犬脉搏快速、细弱,呼吸困难,轻度活动均可使症状加剧,甚至出现抽搐,个别病例偶有呕吐,精神沉郁,可视黏膜苍白。病犬常因急性心衰而突然死亡。
42~56日龄小犬患此病常呈肠炎型,潜伏期10 d左右,一般先呕吐,呕吐物呈黄色、腥味、泡沫状的胃液和胆汁,后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内含大量粘液和假膜,2~3 d后粪便变为混有大量血液的水样,俗称蕃茄浆便。由于高度腐败,腥臭难闻。此时,病犬精神沉郁,废食,喝水,但少量饮水也引起呕吐,体温升至40℃~41℃,虚弱无力,行动失衡,呼吸困难,可视粘膜苍白,眼球下陷,皮肤弹力下降,被毛粗乱,腹部蜷缩。后期体温低于常温,最后因心衰、酸中毒等休克死亡,病程短者4~5 d,长者7 d以上。愈后良好者1周左右粪便变干呈酱油色。
肠炎型肠道显示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小肠浆膜下因充血、出血而变为暗红色,肠内容物充盈,呈紫红色粥样,或混有紫黑色血凝块;肠黏膜(特别是空肠和回肠)坏死、脱落,黏膜下呈充血及严重出血,有时肠黏膜增厚成皱褶,或有蚕豆大溃疡;胆囊极度扩张,充满黄绿色胆汁;肝肿大,表面有散在灰黄色斑块;脾肿大,表面有粟粒至黄豆粒大紫色斑点或灰白色小点;肾表面也有散在粟粒大灰白斑;膀胱颈黏膜出血。
心肌炎型病例心肌或内心膜有非化脓性坏死灶,心肌纤维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肺脏严重水肿或实变,肺浆膜有时可见出血点。
心肌炎型病犬无治疗价值,肠炎型若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愈后良好。
一般采用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为防止病犬脱水失盐过多导致休克,每天大量补液,日补液量按50 ml/kg·bw计算;为遏制病毒复制,加入大量病毒唑;为防止继发感染,在输液的同时加入庆大霉素、氧氟沙星、头孢菌素等抗生素;为防止肠道出血,加入维生素K、止血敏等;为支持营养,同时输入维生素、辅酶、葡萄糖等。为增强被动免疫,肌内注射抗细小病毒高免血清1~2次。
临床实践表明,常规疗法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病毒侵害了重要的功能组织肠道,导致肠道大面积急性出血、功能毁损,大量体液外渗,肠腔充盈,菌群失调,有害菌大量繁殖,迅速腐败,产生的有毒物质又加重了肠道的侵害。采用肌内注射、静注方法药物不易到达肠腔,或浓度不够,肠道病变和感染不易控制,加上被动免疫效果并不明显,治疗周期长,治愈率不高治,只有50%强。
鉴于细小病毒主要侵害的是肠道,在保持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药液灌肠的辅助疗法,能起到药物直达病变部位、对症治疗的良好效果。
4.2.1 器械药液准备 器械:医用导尿管1支(或用输液管剪成40 cm左右),并用肥皂或食用油擦拭润滑;20 ml或50 ml金属注射器1个;100~250 ml盛液瓶(皿)1个。药液:病毒唑2~5支、庆大霉素16~40万U(2~5支),或氧氟沙星10~20 ml;注射用生理盐水100~250 ml;止血敏1~3支;将生理盐水升温至35℃左右,将以上抗菌药物注入生理盐水,吸入注射器中待用。
4.2.2 药液灌肠方法 术者穿手术服、戴医用手套和口罩,患病犬只前高后低站立,助手协助保定,术者一手抓住犬尾,另一手将导尿管的一端缓缓插入患犬的肛门,待插入30 cm左右,将注射器套入导尿管的游离端,捏住接口处将药液注入肠道内,然后拔下注射器,放低导尿管,让肠内液体流出,重复1~2次,可见肠道内大量腐败物流出,并夹有脱落的肠道黏膜。最后将止血敏一并注入肠腔,折叠导尿管堵塞拔出,最后一管药剂则留置肠腔内。重复药液灌肠1~2 d。
临床显示,采用药液灌肠辅助疗法治疗犬细小病毒性肠炎,及时清理了肠腔,排出了肠内大量病毒、有害菌群和腐败有毒物质,维护了肠道的正常渗透压,提高了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病犬肠道新生较快,虚脱好转,迅速转归,一般7~9 d基本治愈出院,治愈率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