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强
河南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相当于西医的高血压病。
2.1 中医诊断标准
①反复发作的头晕、头胀痛,遇劳累、情绪激动发作。
②常伴有心悸、眼花、失眠、乏力、水肿等症。
③不同时间测量三次血压高压≥140mmHg或 (和)低压≥90mmHg。
④查心电图、眼底、尿蛋白四项、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血尿酸、头颅CT、胸片等有助于诊断。
2.2 西医诊断
在不同时间测量三次血压均高压≥140mmHg和 (或)低压≥90mmHg。对偶测血压超出正常范围者,宜定期重复测量以确诊。临床上最重要的检查步骤是寻找高血压的原因,即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但注意:临床上对高血压病人,除了应详细的寻问病史外,要详细进行中医四诊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进行实验室辅助检查,其目的是为了进行准确的中医辨证分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3.1 风阳上扰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因而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若长期精神紧张,忧思郁怒,皆可使肝气郁结,横逆潜越,肝阳上亢而血压升高。多见于1、2级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为主。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怒加重,肢体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3.2 痰浊上蒙 素为肥胖痰湿之体,或喜食肥甘厚味,多静少动之人,兼之肝气郁滞,阴阳失调,火动风生,肝风挟痰浊上逆阻蒙而发本病。本症多见于肥胖型高血压病患者。表现为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数。
3.3 气血亏虚 久病损伤气血,血虚不能养肝,则肝阳无以制约,阳动化风,虚风内动而发本病。本症多见于2、3级高血压患者。表现为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4 肝肾阴虚 年老体衰,肾阴不足,“乙癸同源”,故肾阴亦亏,厥阳化风,上扰清空而发本病。本症多见于中老年阴虚体瘦患者,以2级高血压为主。表现为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3.5 瘀血阻窍 久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流滞缓,阻塞清窍,清窍失养而发本病。多见于高血压伴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3.6 心肾不交 年老体衰,肾精亏虚,肾阴不能制约心火,心火上炎,水火不济,升降失调,气机紊乱而发本病。本症多见于更年期高血压患者,以血压波动较大为特点。表现为头晕耳鸣,心烦少寐,惊悸多梦,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7 阳虚水停 脾居中焦,职司运化,肾居下焦,蒸化水液。年老肾阳虚衰,或素体阳虚误用吐下损伤阳气,脾阳虚则无以运化水湿,肾阳虚则无以气化水液,以致水湿内停而发本病。本症多见于3级高血压患者或素体阳虚患者,常合并有心肾功能损伤。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怔仲,健忘,腰膝酸软,尿少,双下肢水肿,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4.1 精神饮食调养及禁忌
(1)超重者 (体重指数BMI>25kg/m2)应减轻体重;
(2)限制钠盐:每日氯化钠摄入<6g。患高血压病尤其是合并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则应减量,一般每日3~4g;
(3)适量饮酒:以红酒为佳;
(4)适量运动,如快步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等,每次20~30分钟,每周不少于3次;
(5)戒烟;
(6)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对饮食的基本要求是以清淡素食为主,少食肥甘油腻,饮食合理搭配。此外,还需了解三点:①宜以豆类及谷类为主食,如黄豆、大麦、小米、玉米、小麦、高梁等,以白莱、芹菜、西红柿、豆芽、菠菜、萝卜、海带等为主要蔬菜;多食新鲜水果如柑橘、山楂、苹果等。②少食或不食动物脂肪,而以植物油如豆油、棉油、糠油等为主;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螃蟹、带鱼、鱼子等。③少食发物如雄鸡、猪头肉、狗肉、鹿茸等,因这一类发物均易耗损肝阴,使肝阳易亢,病情复发或加重。
(7)舒畅情志,避免情绪强烈变化。
4.2 辨证治疗方案
(1)风阳上扰:治以平肝潜阳,方选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若阴虚较甚,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加生地、麦冬;若肝火亢盛,舌红苔黄燥,脉弦数者加菊花、夏枯草、丹皮;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阳动化风者加珍珠母、生龙牡、羚羊角。
(2)痰浊上蒙:治以燥湿去痰,健脾和胃,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生姜、大枣。若呕吐频繁者加用代赭石、竹茹;纳呆、腹胀者加砂仁;耳鸣、重听者加石菖蒲、葱白。
(3)气血亏虚:治以养血熄风,方选归脾汤加减。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龙眼肉、木香、当归、远志、生姜、大枣。气虚自汗者加防风、浮小麦;泄泻便溏者加薏苡仁、炒扁豆;心悸怔仲者加柏子仁。
(4)肝肾阴虚:治以滋养肝肾、养阴添精,方选左归丸。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牛膝、龟板。阴虚内热者加知母、黄柏、丹皮;心肾不交者加阿胶、酸枣仁。
(5)瘀血阻窍:治以去瘀生新,通窍活络,方选通窍活血汤。麝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生姜。气虚自汗者加黄芪;畏寒肢冷者加桂枝。
(6)心肾不交:治以调变阴阳,方选二仙汤加味。仙茅、仙灵脾、知母、黄柏、当归。心悸怔仲者加柏子仁;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
(7)阳虚水停:治以温阳利水,方选真武汤加减。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气虚自汗者加黄芪;畏寒肢冷者加桂枝;心悸怔仲者加柏子仁。
4.3 口服中成药辨证应用
(1)肝阳上亢型:选用牛黄降压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全天麻胶囊每次6g,每日2次,口服。脑立清每次10~15粒,每日2~3次,口服。
(2)阴阳两虚型:选用金匮肾气丸每次8丸,每日3次,口服。
(3)肝肾阴虚型:选用杞菊地黄丸每次8丸,每日3次,口服。
(4)肝火上炎型:龙胆泻肝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当归龙荟丸每次6g,日服2~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5)肝风上扰型:选用天麻定眩片每次6片,每日3次。天麻钩藤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
(6)痰浊上扰型:选用全天麻胶囊每次6g,每日2次,口服。
(7)气血亏虚型:选用十全大补丸每次1丸,每日3次,。补中益气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
(8)心脾两虚证:选用归脾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
4.4 注射剂中成药辨证应用
(1)肝肾不足型: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刺五加注射液0.3~0.5g静点。
(2)瘀血阻滞证: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血塞通注射液0.2~0.4g静点;或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川芎嗪注射液40~80mg静点;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葛根素注射液0.2~0.4g静点;或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杏雪注射液10~25ml静点。或生理盐水250ml~500ml+蕲蛇酶注射液0.75u静点 (皮试)。
(3)气阴两虚证: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参麦注射液10~60ml静点,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生脉注射液20~60ml静点。
(4)气虚证: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20ml静点。
(5)阳气虚脱证: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参附注射液20~40ml静点。
(6)阴虚内热,瘀血阻滞证:生理盐水100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脉络宁注射液20ml静点。
(7)痰热内闭证:生理盐水100或5%葡萄糖注射液200ml+清开灵注射液20~40ml静点,或生理盐水100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醒脑静注射液10~20ml静点。
4.5 其他疗法
4.5.1 针灸治疗
选穴:百会、曲池、太冲、太溪、内关、三阴交。
随证配穴:头晕甚者配风池,耳鸣配翳风,心悸失眠配神门,肝肾阴虚配太溪。
操作:毫针刺,百会、曲池、太冲用泻法,太溪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4.5.2 耳针法
选穴:主穴:交感、神门、肝、脾、胃、皮质下、中小动脉毛细血管。
配穴:耳背沟下、耳尖、前列腺交替使用。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在选好的穴位上,常规消毒后贴牢固,按压3~5分钟。每3天更换一次粘贴物,每天上午6~11时,患者自行分3次按加压在耳穴上的粘贴物,可获得较好的降压效果。经过4~5次的粘贴按压后能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收到显著疗效。
4.5.3 浴足法
足部为三阴经之起点,又是三阳经的终点,经络穴位起着沟通表里内外,调节十二经气血阴阳的作用,药物能通过经络与穴位途径,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浸洗皮肤的药液中的某些成分可经皮肤、汗腺、毛囊、吸收,渗透进入体内,而产生药效。其过程有二:①药物经皮肤表面结构角质层和表面进入组织外间质。②药物分子透过皮肤微循环从细胞外液迅速弥散进入血液循环。此外,某些中药也具有一定的透皮吸收作用。例如,日本对一些中药的浴液进行了研究表明,川芎醚提取物中均能促进安息酸的透皮作用,具有明显促进透皮吸收。总之,中药浴足法治疗高血压,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开辟了治疗高血压病的新途径。
①肝肾阴虚型:由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怀牛膝各30g组成,上方加水2000m1煎煮,水沸后10min,取汁趁温热浴足30min,上、下午各1次。2~3周为1疗程。伴阴虚风动加天麻10g、钩藤20 g;伴肝火上炎者加吴茱萸、夏枯草各10 g;伴瘀血阻滞者加川芎、白芍各15g;伴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20 g。
②痰湿上扰型:陈皮、半夏、茺蔚子、桑树枝、桑树叶、生姜皮各15g,煎汤约1 500m1,俟稍凉即倒入盆内,泡脚30min,洗后上床休息,10d为一个疗程。伴阳虚水停者加吴茱萸、肉桂各10g;伴瘀血阻滞者加益母草、牛膝各30 g;伴阴虚风动加天麻10 g、钩藤20 g;伴肝火上炎者加吴茱萸、夏枯草各10 g;伴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山药各20g。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焦树德.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4]金世元.中成药合理使用[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尚炽昌.疑难病证明验方辑要[M].华龄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