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宏
(江苏省泗洪县陈圩畜牧兽医站,泗洪 223933)
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措施
陈友宏
(江苏省泗洪县陈圩畜牧兽医站,泗洪 223933)
近年来,受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利好影响,养殖户积极性增加,扩大养殖规模。不断有新人加入养殖业,从事畜牧养殖,畜牧业迅猛发展。为了改善产业结构,农业部发布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指导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但是,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养殖者不具备专业知识,或养殖场没有专职技术员,在疫情风险控制上存在重大隐患。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全面做好规模化养殖场的动物防疫管理工作,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高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简要介绍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1)要确定引种地是否是疫区,必须在非疫区引进种畜禽。(2)到种畜禽场实地考察,了解其疫病发生情况、免疫接种情况、监测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委托具备一定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确保无疫病感染。(3)按照相关程序办理各项手续、证件引进种畜禽,引进后必须对其隔离、观察、消毒。在隔离期内畜群健康,未出现不良反应,方可混群饲养。
重点动物疫病必须强制免疫,其他疫病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情况免疫。养殖场对重点动物疫病应有计划的实施净化。遵照农业部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方案,结合生产情况,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方案。严格落实免疫工作,尤其是重点动物疫病,要做好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根据免疫抗体跟踪检测结果,制定自己的免疫程序并操作。实施动态免疫,做到应免尽免,不漏一畜一禽,常年免疫密度达100%。疫苗的保存运输条件,接种剂量和方法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操作,确保免疫确实,保证免疫质量。
当前,养殖场环境卫生条件十分复杂,异常气候、极端天气频发,给病原体的存活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时刻会给养殖场带来疫病风险,因此,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开展监测工作,监测可以防止疾病大规模发生。监测方法主要有:
每天进行临床巡查,有临床表象的动物应立即隔离,全面检查,及时治疗。要做到诊断准确、治疗及时。检查时要区别群发性或零星发病,疾病群发,且有共同临床,要考虑传染病或中毒性疾病;零星发病可能是普通病。
养殖场对免疫后的畜禽,主动开展免疫抗体检测,以检促防。在实际生产中,疫苗免疫后不一定100%产生合格的免疫抗体,由于品种、年龄不同,个体差异,部分畜禽产生免疫抗体水平低,免疫不合格比例较高时,疫病的抵抗力就会减弱,加大了疫病的发生几率,这就有必要进行加强免疫,确保免疫质量。另外,在发现某些疑似疫病时,要科学、及时、准确采样送检,进行病原学确诊,不可盲目治疗。否则,延误治疗,造成大范围发病,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养殖场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时,不论其危害程度大小,必须向有关单位上报发病情况,及时诊断。当确诊为常见常发疫病时,要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开展紧急免疫接种、消毒、隔离、治疗,及时淘汰处理患病动物,净化养殖场环境。在诊断为一类疫病时,积极配合落实有关单位的处置措施。扑杀养殖场内所有易感动物,对养殖场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
饲养管理和营养方面的优化可降低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使动物生长处于最佳状态,发挥其最佳的生产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动物抵抗力。加强饲养就要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全价营养饲料。即:圈舍要保暖、通风、湿度适宜、干净卫生、饲料营养成分要蛋白质水平要适宜、氨基酸均衡、无变质发霉,饮水干净,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满足生理需要。
应激因素:外人进入时的惊吓、噪音、强光、动物保定、注射药物或疫苗、断尾、去势、佩戴耳标、过于拥挤、突然更换饲料等。生产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外界应激因素的干扰,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动物的生理需要,定饲养密度和圈舍空间。
加强生物安全,可以减少疫病侵入和防止疫病传播,降低经济损失。
兽医、饲养人员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传播。生产区严禁外来人员进入,不同功能圈舍要有专人负责,进场要严格消毒、更衣、换鞋,销售人员和车辆不得进入。
养殖场要自繁自养,不同功能圈舍全进全出,比如由保育猪舍转入育成猪舍,由育成猪舍转入育肥猪舍,不可因圈舍空置而从外引进,否则极易引进疾病。
消毒的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养殖场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消毒制度,定期对圈舍、圈舍外环境、生产用具进行消毒。
蝇、虻、蚊、蜱等节肢动物和鼠都是家畜疫病传播的重要传染媒介,杀灭和防止它们,在疫病防控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粪尿污水中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如不经处理,任意排放,容易污染水源,甚至造成疫病传播,危害人畜健康。
[1] 刘向鹏,王忠山,陈文武.规模化养殖场如何规避疫情风险.中国牧业通讯,2011,(3):10
[2] 孟晓斌.养殖场疫病防控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兽医导刊,2011,(10):15
[3] 江淑玲,马世红,蔺光辉,等.陕北南部次生林区羊病防治管理.畜牧兽医杂志,200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