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湘
(云南省昭通市种猪场,昭通 657000)
农户养猪存在问题及对策
刘 湘
(云南省昭通市种猪场,昭通 657000)
随着国家对养猪业扶持政策的实施,生猪养殖正在逐步地走上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近年来,昭通市的生猪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逐步由农村副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何提高农户养猪的数量与质量,实现资源整合重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目前,昭通市生猪市场疲软,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农户养猪大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况,养猪业步入了低谷,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笔者对当前农户养猪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农村养猪户的经济效益。
养猪业是现代养殖生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供大量的畜产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肥料。目前,大多数农户养猪多为散养户,饲养规模多以5~20头基础母猪,或年出栏1 400~1 800头育肥猪的中小型场多见。因饲养规模小、技术含量较低,对市场风险的抵御力差,极易受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从而对农户养猪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良好品种是取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之一。养猪要想数量多,品质优,必须采用优良种猪,同时,还要注意配种方式选择。目前,农户养猪缺乏科学指导,配种方式比较混乱,原有品种的优势没有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养猪户为了减少经济投入,直接从杂交仔群中选留种猪,由于杂交仔猪的遗传性能不稳定,后代易出现性状分离,从而造成经济效益下降和残次品增加,继而影响了优良品种的推广及应用,导致养猪户经济收入的降低。
目前,农村养猪场的常见的猪舍建筑形式有三种:开放式、封闭式、大棚式。开放式:形式简单,通风好,造价便宜,但舍内温度不宜控制。适用于北方的成年畜舍。封闭式:采光好、防潮、有利于保温,适用于寒冷地区的育肥舍。大棚式:通风好、空气新鲜,不宜控温,适用于炎热地区。在昭通地区大多数养猪户采用的是开放式舍,这种猪舍适用于种猪的饲养管理,不利于育肥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其最大缺点是环境、温度不易控制,不利于不同阶段猪的生长和管理,使其生产性能得不到充分表现,而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
饲养规模扩大、饲养方式的改变及频繁的畜禽运输等原因,使得大范围的流行性群发性疫病的发生、流行的机率明显加大,畜禽的死亡率也随之上升。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另外,由于部分养猪户或饲料厂为增强畜禽的抵抗力在饲料中大量滥用抗菌素、激素等物质,使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畜产品的药物残留超标。降低了畜产品质量,造成了出口受阻,经济效益降低,甚至出现由于销售不畅,使部分养猪户破产,沉重地打击了养猪户的生产积极性。
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为当地的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因猪场粪污排放的无序化和缺乏相关监管,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粪便的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不仅对养殖场的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群众和养猪户之间不和谐因素制约当地养猪业发展。
推进标准化生产,既可利用饲养户集中、技术集中的优势,加大抗市场风险性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养猪小区集中,在技术上互惠互利、互相帮助,提高对疫病的防控能力。也便于对环境的控制,减少污染,有利于生猪生产高效、持续、稳定的发展。在整个发展转变中要坚持因地制宜、政策扶持、科学引导、重点发展。防止因盲目扩群而导致风险性增大,经济损失过大而挫伤养猪户的积极性。
在养猪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品种类型、不同发育阶段,采用不同结构猪舍。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如对种猪和分娩猪采用半开放舍,外加一个运动场,有利于种猪的运动,提高产仔数和仔猪个体重;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多采用封闭舍,有利于对环境的控制和提高育肥速度。达到减少投入、提高效益的目的。
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加大防控力度,尤其是基层防疫员、兽医的培训工作。通过增加培训资金,加大有关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相关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通过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如人工授精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良种猪覆盖率。采用举办培训班、现场会、观摩会、电视讲座等方式大力推广新技术,提高养猪户素质和应用技术能力。
加强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力度,避免因伪劣兽药产品和违规化学药品(如瘦肉精等) 的超量、违规使用给人类带来伤害。加强检验检疫工作,杜绝私自宰杀、出售、转运、食用死因不明的畜产品的现象。防止因药物残留超标而影响畜产品质量。
全面推广畜牧业合作社,正确把握形势与时机,科学安排生产,各个养殖户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使整个区域内的养猪技术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增强养猪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收入。
广大养猪户充分利用科技下乡等各种科技活动,主动学习并掌握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降低养殖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第1,合理规划,适度发展规模,注重生态效益。既要着眼于近期效益,又要考虑长远环境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生产要充分考虑污染物处理和利用的关系。第2,改水冲(式为干集清粪工艺,以减少排污总量。第3,发展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养猪,以充分利用粪便,减少环境污染。第4,采用发酵床饲养技术等新生产技术,以减少舍内的有害气体产生,实现生态绿色养猪。第5,采用沼气发酵技术,减少畜禽舍内NH3、CO、C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改善舍内环境小气候。
[1] 刘红亚,王辉.浅谈农村生猪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新农村,2010(5):120,124.
[2] 吕志强.养猪手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 宣长和.猪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