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丹
(辽宁省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3)
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之为脑卒中后抑郁(PSD)。脑卒中后抑郁不仅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妨碍神经功能的恢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1]。有文献报道,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发生率可高达40%[2]。为了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加快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回顾性分析了35例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病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本组病例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7岁;患者均神志清楚,住院时间在7~30d;35例中缺血性脑卒中33例,出血性脑卒中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根据临床肌力分级,肌力为0~Ⅱ级者5例,Ⅲ级者19例,Ⅳ级者11例;首发病例27例,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者18例;经济负担重者7人,一般者6人,无负担者22人;35例病例中轻度抑郁者22例,中度抑郁者11例,重度抑郁者2例。
脑卒中后患者大多会出现失语、眩晕、偏身感觉障碍或局限性癫痫、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低落情绪往往使患者消极地对待功能康复训练,而神经功能恢复较慢又进一步影响着患者的抑郁情绪,两者之间密切相关。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容易发生抑郁。
脑卒中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完全性脑卒中常于6h达到高峰;进展性脑卒中在48h内逐渐呈阶梯性加重;可逆性功能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h,3周内可恢复。由于自理能力的下降,生活起居均需要别人照顾,患者多会出现强烈的无助感,产生焦虑、恐惧等精神变化。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而出现抑郁。
经济条件较差和无医疗保障的人群,虽然大部分医药费支付形式为医疗保险,但因覆盖面有限,经济来源少,经济负担重,患者常会出现悲观、厌世的心理,加重产生抑郁情绪。
社会支持来源于多方面,其中配偶支持被认为是社会支持的源泉[3]。患者在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时,情感极其脆弱,同时对家人更加依赖。家庭关系紧张、子女对患者的关心体贴不够,患者常会有失望、孤独的情绪,从而出现抑郁。
保持病房清洁,安静,通风室温18~22℃,湿度50%~60%。必要时增加床挡,保护患者安全;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粗纤维的清淡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卧床患者应使用气垫床,每2h翻身1次,按摩骨隆突处及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发生;教会患者有效咳痰方法,遵医嘱使用化痰药物;做好口腔护理、导尿护理等,以防止护理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合理、有效的基础护理,使患者感到舒适,得到满足,改善不良情绪,配合治疗,重建生活信心。
脑卒中的急性期给予最有效的治疗是康复的开始。护理常规对脑血管病患者功能锻炼一般要求在住院3~4周以后,但通过临床事件,在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48h后既开展良姿位摆放、被动关节运动、直角托角夹等体位护理,刺激运动神经功能重建,同时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呼吸、消化、免疫功能和心理活动都产生有益影响,康复的临床效果是肯定的。早期康复疗效优于延时康复[4]。运动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躯体功能的恢复,还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程度,促进神经再生和非损伤区的功能代偿,降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5]。
3.3.1 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首要任务就是处理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对待患者应态度和蔼可亲,耐心对患者进行宣教。在与患者交谈沟通中,要给患者倾诉的机会,以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逐步引导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帮助分析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指导采用情绪发泄、行为矫正等方法,纠正心理障碍,提高自信心。邀请患者参与康复计划的制定、实施,对于做出的努力给予肯定的评价。以增加患者的尊重感、满足感、成就感。
3.3.2 家属的心理疏导
患者能否坚持治疗,除个人的信念、意志外,还与家人、朋友等的支持和帮助密不可分。因此,护理人员应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家庭及社会方面的信息,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量,多和患者的家人、亲友沟通,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取得信任。指导家属保持乐观的心态,使患者充分感受到亲情及家庭的温暖。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原因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经济负担及社会支持有关。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对相关原因进行护理干预。通过有效、合理的基础护理,早期运动康复护理及心理护理,增强康复信心,从而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赵俊宏.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的初步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1):49-50.
[2]高政,刘启贵,姜潮.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 (13):1891-1892.
[3]姜小鹰,张旋.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08.
[4]黄风形.脑卒中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国康复杂志,2001,16(3):187.
[5]宋保红,薛旭歌,赵静.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7,10(3):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