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脉诊作为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其形成无疑具有坚实的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但其形成不同的诊法体系以及在临床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贯穿着模式推理的要素。《素问·三部九候论》可谓脉诊经验与模式推理相结合的典范,故以该篇原文为例,试分析模式推理方法在脉诊体系形成及其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模式推理即是从一个基本模式出发,按照一定的原则,把要研究的对象放在这一模式中进行推理,以认识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所涉及的模式推理方法大致可概括为以下3种。
天、地、人三才模式形成于《周易》,《易传》在对《易经》的解释中,充分展示了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观念。《系辞下》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虽说其本意是从筮法的角度谈卦画的构成问题,但它纳天、地、人于一卦六爻的符号体系内,体现了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观念。
《素问·三部九候论》将《周易》天、地、人三才模式具体化,用以构筑中医脉诊体系,在“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思想的指导下指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即将人体诊脉部位一分为三,进一步按照异级同构的原理,每一部再分天、地、人三部,以诊候不同脏腑部位的病证。诚如张介宾所说:“以天、地、人言上、中、下,谓之三才。以人身而言上、中、下,谓之三部。于三部中而各分其三,谓之三候。三而三之,是谓三部九候。[1]”《难经·十八难》提出寸口诊脉的三部九候方法:“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胸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很明显也是依据天、地、人三才模式构建寸口诊脉体系的。不仅如此,《素问·三部九候论》、《素问·六节脏象论》等还以天、地、人三才模式构建了有别于五脏六腑的九脏体系,所谓“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即以五脏合胃、小肠、大肠、膀胱为九脏(据丹波元简注),以应合于天地之至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三部九候论》对脉诊方法的应用,正是以此思想为指导,并依据阴阳模式推理病情的预后:“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这里首先依据脉象之浮沉、迟数、大小、粗细等区分病证的阴阳属性,然后再根据病证阴阳属性与自然界阴阳同气相助、异气相制的关系,推论疾病的预后。如吴昆注所说:“以阴遇阴,以阳遇阳,各助其邪,故咸死也。[2]”
五行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实践活动,但是五行思想产生之后又脱离了经验,与阴阳一样成为人们解释自然现象、整理经验材料的概念图式。诚如顾颉刚所说:“阴阳五行是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无论在宗教上、政治上、学术上,没有不套用这种格式的。[3]”《素问·天元纪大论》亦明确指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因此,五行模式自然也成为《素问·三部九候论》脉诊临床应用中的推理模式之一。
《素问·三部九候论》即提到“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五行与季节相配,其中一种模式为春配肝、夏配心、脾配四季之末各18d,秋配肺、肾配冬,根据异级同构的原理,也可以将1d划分为5个时间段,分别与五行、五脏相配属,即寅卯配肝,巳午属心,申酉肺旺,亥子属肾,脾配辰、未、戌、丑四时。如此“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论“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即是在上述阴阳模式论脉诊的应用后,又采用五行模式推理以脉诊判断病情预后。对此,高士宗曾有较为合理的解释:“一日之内亦有四时,是故寒热病者,肝血内虚,为寒为热也。平旦乃寅卯之时,肝木主气,肝脏病,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心火燔灼,内外皆热也。日中乃巳午之时,心火主气,心脏病,故以日中死。病风者,秋金肃杀之气,病于肺也。日夕乃申酉之时,肺金主气,肺脏病,故以日夕死。病水者,冬令寒水之气,病于肾也。夜半乃亥子之时,肾水主气,肾脏病,故以夜半死。脾脏属土,土灌四旁,若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乃中土内虚不能四布,故以一日所乘之四季死。辰戌丑未,寄旺于平旦、日中、日夕、夜半也。[4]”这里依据五脏与五时之气相通应的原理解释疾病的预后,很明显不同于《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论之五行模式推理。
模式推理的结论不同于从实际经验归纳上升的理论,前者往往为或然性结论,即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尚须临床实践的检验。正由于此,对《素问·三部九候论》中“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的理解,也有从阴阳模式解释者。如张介宾所言:“以阳助阳,真阴竭也。”而对“病风者,以日夕死”,杨上善、张介宾则以五行相克的原理解释,如杨上善说:“风为肝病,酉为金时,金克于木,故日夕死。[5]”由此可见,模式推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推理方法,其基本模式、推理程序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规范,在实际应用中对其优缺点应有正确的认识。
[1]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9.
[2]吴 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06.
[3]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M].北京:中国东方集团东方出版社,2005:1.
[4]郑家铿.黄帝素问直解校注[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07-108.
[5]李克光,郑孝昌.黄帝内经太素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