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腾 聂志玲
(1.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中风的发病虽然有外风与内风之说,但其病理性质乃属于本虚标实证,其中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导致卒中。中风病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
风邪指具有风之轻扬开泻、善行而数变特点的邪气。“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四季皆能伤人,经口鼻或肌表而入。经口鼻而入者,多先侵袭肺系;经肌表而入者,多始于经络,正虚邪盛则内传脏腑。“内风”乃由体内而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心肝脾肾有关,尤其是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血的病证较多,一般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寒、血热、血溢5种。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者当补血养血,实者当凉血、散寒、化瘀。
3.1 由外风所导致的中风患者多有血瘀 中风的发病病机有外风与内风之说,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和唐宋以后。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大多数医家以“内虚邪中”立论。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其他外邪侵袭人体,从而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提到“脉者,人之正气之道路也。杂错乎风邪……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针对此病机,临床需要配伍行血、活血的药物。《丹溪心法·中风》说“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即日久,即当活血”。《医方集解》亦云“气通则血活,血活则风散”。可见,疏散外风时适当配伍活血药物,不仅可以祛瘀,而且还有助于祛除外风。
3.2 由外风所导致的中风患者多有血虚 《读医随笔》曰“风,其性升”,“其用温,其化燥”,“风燥而散”。风邪侵袭人体,易导致津血耗损,血液运行不畅。因此在治疗时应配伍适当养血药物。祛风药性质多辛温香燥,易耗伤人体阴血。正如《医方集解》所云“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必先养血”。因此治疗时应适当配伍养血药物。如传统祛散风邪方剂愈风汤中配以红参、白芍、当归、杜仲、枸杞子、熟地黄等,目的在于补气养血。临床上,外风侵袭所导致的中风患者常常存在血虚。《玉机微义》曰“血注之于脉,充则实,少则涩”。《赤水玄珠》也提到“人身之血……衰耗则顺行不周,渗透不遍,而外邪易侵矣”。因此治疗时常常配伍一定的养血药物,使阴血旺,从而有助于风邪的疏散。总之,治疗由外风所致中风时配伍适当的养血药,一方面可以避免风邪和风药耗伤阴血;另一方面是养血以活血,有利于风邪的疏散。其目的在于鼓舞体内气血运行,进而使“血行风自灭”。
3.3 由内风所导致的中风多有瘀血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多以“内风”立论[1]。内风导致的中风乃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而致。因为此类病证并非感受外风而致,故称之为内风。其中肝阳化风属内风实证;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属内风虚证。而上述虚实之变,皆可导致病理产物瘀血的产生。因此瘀血阻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针对瘀血阻络的病机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提出“血实宜决之”。故治疗常配以活血化瘀药物。《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配伍牛膝;《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应用益母草、川牛膝等目的均为活血化瘀。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瘀证贯穿于中风病的整个病程中[2-3]。因此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活血化瘀已成为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临床上许多以活血化瘀为主要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报道[4-5],均佐证了活血法的必要性。
3.4 由内风所导致的中风患者多有血虚 内风所致的中风主要有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动风等证型。肝阳化风证的根本病机为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而化风。其本质为本虚标实。肝属木,主筋,与风气相通。《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息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类证治裁》亦云“风自火出,火自阴亏,水不涵木,肝风内煽”,“法当滋阴而风火自息”。因此肝阳化风证的治疗中亦常配伍养血药,以养血滋阴,平息肝风。何秀山论羚角钩藤汤云“火旺生风,风助火势,最易劫伤血液,尤必佐以芍、甘、生地酸甘化阴,滋血液以缓肝急”。又如治疗肝阳化风证的镇肝熄风汤中配伍白芍、龟版、玄参、麦冬等目的在于养血滋阴。
阴血亏虚,筋脉失养可导致虚风内动。《赤水玄珠》提到“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此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柔和而不拘急”。《通俗伤寒论》亦云“血虚生风者,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因此治疗重在养血滋阴以息风,如大定风珠、阿胶鸡子黄汤等。正如《景岳全书》所云“本由肝血之虚……故治此者,只当养血以除燥。则真阴复而假风自散矣”。
治疗外风所导致的中风者先治血,一方面可以使机体气血畅达,不易为外风侵袭;另一方面血行畅达,则所感风邪易于疏散,故临床治疗多配伍活血药物。《景岳全书》云“凡人之气血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机体只有血液充盛,才能血行畅达。反之,血虚则血液易于停滞致瘀,易为风邪侵袭。故在治疗中配伍养血补血药。
治疗内风所导致的中风之者之所以要先治血,目的在于调肝息风。肝藏血,性喜条达。肝血充足,则肝体得以濡养,其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笔花医镜》云“肝与胆相附……赖血以养”。《医门八法》亦提到“肝藏血,血足则气静,血亏则气躁,躁则妄动”。故治疗重在养血滋阴以柔肝,调肝以息风。因此在治疗中需配伍适当的养血补血药物,正如《赤水玄珠》云“故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木气自病也”,“治法: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06:320.
[2]梁伟雄,黄培新,刘茂才,等.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2):71-75.
[3]杨利,黄燕,蔡业峰,等.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59-460.
[4]吴建平,李爱琴,郝素琴.脑心通治疗脑梗死131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4):319-320.
[5]王喜芹.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56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