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安 李 杰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山东 平泉 266700
胃瘫又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FDGE),是指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明显迟缓,本病多发生于上腹部手术后,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现回顾分析我科近5年胃部分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21例临床资料,探讨诊治措施。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5例;年龄42~78岁,平均52岁。原发疾病为胃十二指肠溃疡3例,行胃大部切除术;胃癌18例,行胃Ca根治术。胃肠重建方式Billroth I式3例,Billroth II式18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21例均在术后4~8d拔除胃管恢复流质饮食或改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呕吐大量胃内容物伴胆汁,呕吐后腹胀减轻,部分患者有返酸,无明显腹痛。查体发现上腹部饱满,振水音阳性。21例均行胃肠造影 (口服泛影葡胺)提示残胃扩张,胃蠕动减弱或消失,造影剂排空延迟,且有滞留现象,无吻合口狭窄。13例行胃镜检查提示残胃扩张,无收缩及蠕动,黏膜及吻合口水肿,胃镜头可顺利通过吻合口及输出袢肠袢。
1.3 治疗 采取综合治疗方法,①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消除其紧张情绪,并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严格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用3%高渗盐水洗胃可消除残胃及吻合口水肿,有利于胃排空;③加强营养支持,采用TPN或肠内营养EN,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④促胃动力药物的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呱啶苯酰胺衍生物 (莫沙必利、西沙比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及其衍生物能发挥胃动素样作用),促进胃排空,恢复胃动力;⑤采用针灸足三里,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中药灌注;⑥胃镜检查。
21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10~60天恢复胃动力,13例患者行胃镜检查,5例一次胃镜检查后症状消失,3例二次胃镜检查后缓解,4例采取经胃镜放入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所有病例均未再次手术。
胃瘫是指各种腹部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的诊断标准除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外,Natan[1]提出:胃肠减压引流量大于600~800ml/d;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流出道机械性梗阻;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排除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的胃瘫;未应用影响胃肠平滑肌收缩的药物以及无明显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病人常有持续性上腹饱胀、嗳气、反酸及呕吐症状,或于术后数日拔除胃管进食流质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逐渐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随之发生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可伴有顽固性呃逆,胃肠减压抽出大量胃液,体格检查可见病人上腹部胀满、压痛,有胃振动水音,中下腹平软无压痛,无肠鸣亢进及气过水声,均应考虑存在胃瘫可能。首先要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X线检查是一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方法,口服或胃管内注入38%泛影葡胺,X线下动态观察胃蠕动及排空情况。胃瘫病人表现为残胃扩张、胃蠕动减弱或无蠕动,造影剂呈线状或漏斗状通过吻合口,但胃内造影剂残留多,有明显排空减缓征象,动态观察24小时可见远端空肠显影。术后10天以后可行胃镜检查,可见残胃内大量潴留,残胃粘膜及吻合口水肿,残胃蠕动差,但胃镜可顺利通过吻合口进入输出袢,经胃镜检查可排除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对胃术后胃瘫诊断的确立有重要意义;胃镜检查是一种机械刺激,同时可向胃内注入气体,使胃得到适度扩张,刺激胃壁使胃动力恢复,还可以通过胃镜将营养管植入空肠,行肠内营养支持。
胃瘫综合征是胃部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目前胃瘫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故仅仅采用一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必然有限,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1]Bar-Natan M,Larrson GM,Stephens G,et al.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 gastric surgery.Am J Surg,1996,172(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