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宋瑜
宁夏中卫市人民医院内科,宁夏 中卫 755000
本研究通过观察血塞通对LEADDP患者的足部病变改善,下肢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多项指标的影响,为旨在LEADDP的防治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1.1 对象 随机选择LEADDP患者共150例,其中男性下肢120例,女性30例,年龄30~76岁,病程10~32年,入选条件:①糖尿病诊断时年龄在30岁以上;②有下肢麻木、疼痛、发凉、间歇性跛行;③糖尿病LEADDP的诊断标准[1]:根据彩色多普勒测量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的管径,频谱宽度,加速度/减速度,断。
1.2 方法 按2:1比例入院后分为治疗组106例和对照组44例,用饮食,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标;治疗组应用血塞通80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2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均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共用二疗程。
1.3 检测方法 前后测定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下肢动脉血液动力学变化.血液动力学检测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股动脉呙、蜾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测量其内径峰值流速,频谱宽度,加速度/减速度,计算血流量 (血流量=峰值流速*血管内径毛平方*3.14/4).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的检测均由技术熟练的医师单独操作,固定患者的检测体位,血管的检测部位和角度,重复性好,并于治疗第1,2,3,4周末观察下肢症状改善情况。
1.4 治疗判定 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明显减轻;无效:改善不明显或无进展。
2.1 总体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2.2 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治疗组82%的患者在第二周末下肢麻木,疼痛,发凉,间歇性跛行症状改善,4周后86.3%的患者有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2.3 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测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动脉,国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内径,血流量,血流峰时速度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关系 (P<0.05,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注射部位出现皮肤发红,1例出现头痛,减慢输液速度后症状消失。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血液粘滞度增加,脂代谢异常使血管壁弹性下降,管腔狭窄造成肢端缺血缺氧所致。血塞通的成份为三七总皂苷,具有扩展微细动脉增加组织血液灌流量,改善微循环,同时降低血液粘度,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闭塞性血管病变。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本组106例LEADDP患者下肢动脉的各段管径明显狭窄,血流量明显下降,经过血塞通治疗后,患者的疼痛,麻木,发冷,间歇性跛行的症状明显改善 (其结果详见表1);另外,经过血塞通治疗后,各检测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的管径增宽,血流峰时速度减慢,血流量增加,与治疗前相比,未发现不良反应,对肝肾功能无损伤,说明该药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LEADDP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