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萍 贾红芹 刘少青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康复科,山东滨州 256603
静脉穿刺技术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专业技术,尤其是在静脉输液时最为常用。经探讨观察,笔者选择了大角度静脉穿刺,明显地减轻了穿刺时引起的疼痛。
选择笔者所在科室静脉输液的患者278例,注射部位均选手背静脉,均采用一次性穿刺头皮针。按研究对象的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单号编号的为治疗组,共137例,其中男72例,女65例,平均年龄(51±12)岁,双号编号的为对照组共141例,其中男74例,女67例,平均年龄(49±13)岁。两组在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在两组静脉输液的患者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静脉穿刺角度:即扎止血带于穿刺点6 cm处,嘱患者握拳,护士左手协助绷紧皮肤,针梗与皮肤以15°~30°角,从静脉正上方或侧方穿刺进入血管,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并妥善固定。治疗组采用大角度静脉穿刺:扎止血带后不让患者握拳,指导患者手指自然伸开,护士用左手五指和虎口处绷紧患者皮肤并固定预穿刺血管,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头皮针针柄,其余三指虚握掌心,其中拇指在针柄上,食指在针柄下,针梗与皮肤以60°~80°角,从静脉侧方或正上方,护士用手腕的力量快速将针尖穿刺至皮下或静脉的上壁,同时放小穿刺针角度至与血管方向平行,并将头皮针沿血管方向前行,见回血后再前行约两个针头斜面的长度,妥善固定。
对两种静脉穿刺角度引起疼痛程度的对比观察,采用目前最常用的疼痛强度评估方法——视觉模拟量表(VAS)。即常用的一种改进的VAS尺[1]。 尺的正面有从0~10之间可移动的标尺,背面有从0~10数字的视觉模拟评分尺(0为无疼痛,10为疼痛最强)。两组患者均在静脉输液穿刺完毕后,让患者移动标尺于自己疼痛强度的位置,护士立即能在尺的背面看到VAS的具体数字并做一统计。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两组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年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患者自述标记的疼痛强度评分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疼痛强度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疼痛强度的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性别(男/女) 年龄(岁) 疼痛程度(分)治疗组 137 72/65 51±12 4.1±1.9#对照组 141 74/67 49±13 5.7±2.6
2001年WHO将疼痛列为继T、P、R、BP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缓解患者痛苦是医疗健康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医疗道德和现代医疗保健事业进步的体现。“减轻痛苦”也是护士职责的其中之一。给患者做静脉穿刺时,要时刻重视这一点,树立尽量减轻因静脉穿刺时引起患者疼痛的思想。
皮肤中分布着广泛的痛觉神经末梢。静脉穿刺时,刺激了穿刺部位皮肤的痛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当机体组织遇到刺激性伤害作用时,会释放出5-羟色胺、缓激肽、组织胺等致痛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痛觉传入中枢神经引起疼痛[2]。痛觉主观体验的特点是定位明确,痛觉产生迅速,消失也快,常伴有受刺激的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射。
根据垂直距离最短的原理,静脉穿刺时,针梗与皮肤的角度在0~90°范围内,穿刺角度越大,针头斜面穿越皮肤距离就越短,这样针头切割皮肤痛觉神经末梢的面积和数量就越少,从而产生的疼痛感觉就会越轻,甚至无痛。笔者采用60°~80°角穿刺,既能便于操作、保证穿刺成功率,又能减轻患者因穿刺引起的疼痛。从表1中的临床对比观察也说明了增大穿刺时的角度,患者的疼痛感觉评分减低。
虽然穿刺角度越大疼痛程度越小,但要注意以下问题。使用大角度静脉穿刺时,要注意配合穿刺速度要快,用力适度,以针尖一次穿过皮肤或血管上壁为佳。扎止血带离穿刺点不要超过6厘米,患者的手指要自然伸开放松,护士用四个方向的力量固定穿刺处皮肤和血管:上靠患者肢体自身的力量上拽,左、右和下方由护士左手向三个方向绷紧、固定穿刺处皮肤和血管,此处注意护士左、右手的位置不要妨碍针梗放低至与血管平行的位置。穿刺时,大角度针头快速穿越皮肤及血管上壁、放低针梗与血管方向平行、针头继续前行这三个动作虽有先后,但几乎同时进行,瞬间完成,能有效减轻因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甚至无痛。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掌握了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并通过临床观察对比,证实了提高静脉穿刺角度可明显减轻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程度。
[1]谭冠生.疼痛诊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2] 谢玉凤.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与患者对疼痛感受性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2(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