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 关淑芬 于洋 凌岩 李楠 王欣
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4例的临床观察
孙亮 关淑芬 于洋 凌岩 李楠 王欣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羊膜移植;丝裂霉素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指虹膜与小梁出现新生的纤维血管膜,血管膜收缩导致虹膜与小梁和角膜后壁粘连而阻碍房水流出所形成的青光眼,是目前难治性青光眼之一。我们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对44例(44眼)NVG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44眼),男18例(18眼),女26例(26眼),年龄38~70岁,均存在前房角部分或全部粘连,虹膜和房角有新生血管形成。
1.2 手术方法 常规进行眼球周和球后麻醉。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充分暴露出角膜缘处的角膜和巩膜。在结膜瓣下放置丝裂霉素(MMC)棉片,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进行加压冲洗。巩膜表面行烧灼止血并做4mm×5mm的长方形巩膜瓣,剥离至透明角膜缘1.5mm左右,在角膜缘切口处充分电凝后,做放射状小切口,使房水分次少量缓慢溢出,在眼压下降、眼球软化后,行小梁组织切除,然后在充分烧灼后,将切除部位的虹膜根部切除。将已复水的羊膜上皮面朝上平铺于巩膜床上,在角膜缘相邻的羊膜移植片边缘距小梁切口后边缘1~1.5mm的位置,用10-0尼龙线在羊膜四角各缝一针固定,将巩膜瓣复位盖于羊膜之上并用10-0尼龙线缝合两针,应按照巩膜瓣-羊膜-浅层巩膜的缝合顺序,最后用8-0可吸收缝线缝合筋膜及结膜瓣,术毕,术眼涂典必殊眼膏并包扎。
1.3 疗效评定 术后眼压控制在6~21mm Hg,不需用降眼压药者为完全成功;需用降眼压药后控制21mm Hg者为条件成功;失败:眼压 <6mm Hg,或用降眼压药 >21mm Hg[1]。滤过泡按Kronfeld分型标准,I型是微小囊泡型;Ⅱ型是弥散扁平型;Ⅲ型是缺如型;Ⅳ型是包裹型。其中I、Ⅱ型为功能性滤过泡,Ⅲ、Ⅳ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
术后经3~24个月随访,本组手术完全成功25眼,条件成功15眼,失败4眼,总成功率90.9%,形成功能性滤过泡40眼。术后出现浅前房3眼,前房积血5眼,角膜水肿3眼,给予相应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没有发生滤过泡渗漏、脉络膜脱离、排斥反应、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继发性青光眼最严重的类型之一,目前临床强调对该病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即进行视网膜缺血的诊断及新生血管化的诊断。对于有可能引起视网膜缺血损害的血管性病变,应尽早进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由于虹膜广泛新生血管,使房水屏障发生改变,术中及术后又很容易发生前房出血,血凝块中的纤维连接蛋白、血小板凝块能够加剧滤过时的纤维瘢痕化,所以采用常规青光眼滤过术后的并发症多,成功率较低。羊膜移植术是临床眼科新开展的一项技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翼状胬肉、眼化学伤、角膜溃疡等眼表疾病[2]。羊膜具有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促进眼表上皮化生,减少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应用于青光眼手术具有无感染、无排斥反应等特点。羊膜基质能够调节成纤维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水平,通过成纤维细胞移行上或移行进羊膜基质中抑制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起到减轻或消除炎症及瘢痕化的作用。我们对44例(44眼)NVG患者采用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在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了丝裂霉素C(MMC)。MMC是头状链霉菌产生的具有烷化作用的抗生素,能够与DNA分子的双螺旋形成交联,从而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并抑制DNA复制。MMC对增殖各期中的细胞均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同时也可作用于静止期细胞;因而可用来抑制手术区的血管再生。移植在巩膜瓣下的羊膜不仅具有胶原薄垫片的作用,防止浅层巩膜瓣与深层巩膜之间的粘连,还具有抗粘附作用,抑制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使该处的愈着能力因有羊膜的存在而大大减弱,从而有效阻止了巩膜瓣与巩膜床的愈合,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建立,使滤过道长期保持畅通。本组44眼经手术后,完全成功25眼,条件成功15眼,失败4眼,总成功率90.9%,形成功能性滤过泡40眼。术后出现浅前房3眼,前房积血5眼,角膜水肿3眼,给予相应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没有发生滤过泡渗漏、脉络膜脱离、排斥反应、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我们发现术后滤过泡的形态与羊膜植片大小有关,羊膜植片大则滤过泡隆起范围较大,反之滤过泡隆起范围则较小。因此,为了避免术后引流不足或过畅,应根据病情确定合适的羊膜植片尺寸。
综上所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NVG的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1]黄涵.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的应用.中国基层医药,2007,14(5):729-730.
[2]冯小玲,柯喜宣.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0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3):3229-3230.
161041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