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

2012-01-24 17:55
浙江畜牧兽医 2012年1期
关键词:头份母源种猪

(1.湖州市和孚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湖州 313009;2.湖州市南浔区畜牧兽医局)

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注射疫苗来防控该病。1956年我国研制成功的C系猪瘟兔化弱毒苗有着高度安全性和良好的免疫源性,为控制猪瘟流行做出了巨大贡献。

湖州市南浔区是浙江省的生猪调出大县,2011年上半年生猪饲养量达40.29万头。近年来,猪瘟在该区乃至全国又呈上升趋势,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损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免疫剂量、免疫方法及机体自身状况等因素,使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出现了新的特点,给猪瘟诊断和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就猪瘟发生及流行情况、免疫失败及防控措施作简要分析,供参考。

1 规模猪场猪瘟发生和流行特点

1.1流行呈散发性 由于多年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猪瘟防控策略,一般规模猪场没有大规模暴发猪瘟,其流行形式转变为地区性散发流行,疫点显著减少,流行规模小,强度轻,发病情况主要取决于猪的免疫状态与饲养管理水平。

1.2发病年龄趋小 大部分猪场的发病猪在90日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较为多见,死亡率较高。育肥猪和种猪则很少发病,病理变化多不典型。

1.3发病表现温和 病程由急性转变为慢性过程,临床症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不高,疫势较缓和,死亡率降低。

1.4持续性感染 猪瘟病毒可在猪体内存活数月甚至终生,但多不表现临床症状,很少有发病死亡,这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感染的一种主要方式。由于病原毒力降低,感染母猪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通常不表现明显发病症状,但却不断向外排毒。

1.5仔猪先天性感染 感染猪瘟的母猪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这些先天感染胎儿出生后可死于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或仔猪出生后表现吃奶无力或不吃奶,腹泻,衰弱,陆续死亡,有时在10日龄左右或断奶前后发生严重死亡;或因先天感染产生了免疫耐受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对日后的疫苗注射却不产生免疫应答,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如母源抗体水平降低、饲养管理不善、长途运输等),则可发生典型猪瘟。

1.6免疫力低下 即所谓的“免疫失败”现象。由于免疫剂量不足,产生了低水平抗体,或因仔猪先天感染,导致对疫苗注射的免疫反应低下。虽用合格的疫苗及正规的操作进行免疫,但猪瘟抗体仍在保护线以下,并时有猪瘟发生。此种情况日龄愈低愈严重,不仅是哺乳期仔猪,在育成期甚至肥育期猪,虽经2~3次大剂量猪瘟疫苗免疫,免疫抗体水平仍然低下,说明免疫注射并没有产生有效的抗病保护。

1.7带毒母猪综合征 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能发生持续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或弱仔及产仔少、不发情或屡配不孕等。如产下仔猪仍然成活,则将成为外表健康的先天感染仔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对疫苗注射不产生免疫应答。

1.8混合感染和并发病 由于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仔猪先天免疫耐受,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低下,造成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断奶后仔猪衰弱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弓形体病等混合感染,以及猪瘟并发猪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病例增多,导致病情复杂,症状严重,诊断困难,防治效果不佳,病死率升高。

2 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2.1免疫程序不当

2.1.1种猪免疫程序。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公母种猪每年2次统一免疫,每头每次接种猪瘟细胞苗6-8头份。由于全部猪群一起免疫,造成母猪分娩时的抗体水平不一,部分母猪母源抗体较低,有发生猪瘟的可能。

2.1.2断奶后仔猪免疫程序。通常猪场都在仔猪25-30日龄时接种4头份,50-60日龄再加强免疫一次,每头接种4头份。由于母猪的抗体水平不一,有些母猪在产仔21 d后仍然有很高的抗体水平。目前猪场多采取早期断奶,仔猪18-21日龄就断奶,这时仔猪的母源抗体应该还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此时开展仔猪免疫可能会受母源抗体干扰,而引起免疫失败。

2.1.3超前免疫。在发病过的猪场为了预防仔猪发生早期感染,在仔猪哺初乳前进行免疫,每头仔猪注射猪瘟细胞苗2头份,注射2 h后再哺初乳。35-40日龄进行二免,每头接种4头份。超前免疫花费大量人力,很容易因为工作人员疏忽造成对已哺过初乳的仔猪进行免疫从而发生过敏反应。

2.2母源抗体干扰 当母源抗体滴度较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因此,在实施免疫接种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具体做法是免疫接种前检测母源抗体滴度,调整母源抗体的整齐度,保证空怀母猪猪瘟抗体水平不低于1∶64,分娩母猪抗体水平不低于1∶32。对反复接种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彻底淘汰。

2.3疫苗效价影响 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由于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均会降低疫苗效价,影响免疫效果。此外,有些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或未经严格检验就出厂,这样的疫苗就达不到规定效价。

2.4带毒猪散毒 母猪在妊娠期间接种疫苗有可能引起胎盘感染,因胎盘感染未死的仔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可能长期带毒、排毒。这些猪常具有免疫耐性,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易发生温和型猪瘟。母猪带毒则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差,并能垂直传播给下一代,从而引起温和型猪瘟。

2.5饲养管理不当 部分养殖户采用霉变饲料喂猪,霉变饲料中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

2.6免疫抑制疾病影响 蓝耳病、伪狂犬病及圆环病毒等传染病是引起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有些传染病可使猪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力反应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毒可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诱导某些细胞因子释放,激活抑制性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2.7药物影响 一般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段时间,不应使用抗菌类药物。研究证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因此,对免疫失败有一定的影响。

3 防控措施

3.1科学免疫

3.1.1对无猪瘟发生猪场,仔猪可在60日龄免疫接种猪瘟疫苗1头份,维持至出栏。种猪每年定期免疫2次,剂量为4头份。

3.1.2对散发性猪瘟发生猪场,由于母源抗体存在,仔猪出生后20日龄接种猪瘟疫苗4头份,60日龄再补注疫苗4头份。公猪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母猪于仔猪断奶后配种前进行免疫注射,剂量均为4头份。

3.1.3对曾经严重发生猪瘟猪场,可采用超前免疫方法,即在仔猪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猪瘟疫苗2头份,间隔2 h后再让仔猪哺乳,60日龄时再免疫一次,剂量为4头份。

3.1.4使用国家定点生产、质量可靠的疫苗,做好疫苗运输、贮存和保管工作;严禁使用过期、失效、无标签、稀释后不溶解或时间过长的疫苗;坚持防疫消毒,确保注射有效;使用与猪体大小适宜的针头,注射深度要适中,以确保疫苗能进入体液循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禁止打“飞针”“白针”,确保每头猪均能获得足够有效的疫苗,以使其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3.1.5为保证猪瘟的免疫效果,建议使用单苗而不要使用二联苗或三联苗免疫。

3.2加强监测

3.2.1建立免疫监测制度,即对现用猪瘟免疫程序进行抗体监测,根据免疫抗体监测结果,选择符合本场生产实际的最佳免疫时间,免疫次数和免疫剂量,以减少免疫接种的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2对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保护水平的仔猪应及时补种,如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的仔猪可疑似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现象,杜绝可能的传染源。

3.2.3对猪场现有的猪瘟免疫程序进行定时免疫监测,应用猪瘟抗体免疫监测结果,指导预防接种工作;扑杀因猪瘟而引起繁殖障碍的母猪,应用猪瘟荧光抗体(HCFA)技术及时快速准确地确诊可疑病猪和带毒猪。

3.2.4种猪按免疫程序接种,后备种猪用猪瘟疫苗加强免疫后,经测定猪瘟抗体合格者才允许配种繁殖。

3.2.5公母猪每年监测抗体2次,注苗后20-30 d为抽血检查抗体时间,要求抗体合格率达97%以上,否则应重注疫苗和再次测定抗体,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3.2.6哺乳期仔猪怀疑发生猪瘟时,可解剖可疑猪采集扁桃体和肾脏作HCFA检查,阳性者可确诊为猪瘟,可认定其母猪有传播猪瘟病毒的带毒者,应及时淘汰处理。

3.3淘汰带毒猪 猪瘟免疫监测除了抗体水平监测外,还要对亚临床感染进行监测。妊娠母猪可自然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后引起潜伏性感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垂直传播,带毒公猪也可通过精液传染母猪。先天感染猪瘟的仔猪经反复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成为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如果作后备种猪培养就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因此,监测带毒者并及时淘汰,可使猪群的猪瘟疫病得到控制与净化。

3.4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近年来,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喘气病等都能破坏免疫器官,可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预防和控制。

3.5生物安全

3.5.1引种应从非疫区购买种猪,不要购买怀孕母猪。要确信提供种猪的猪场处于可靠的生物安全状态。

3.5.2设置良好的隔离措施。隔离区必须独立于主猪场之外,隔离猪场内必须实施可靠的生物安全措施并尽可能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时必须换鞋、换衣并洗手和接受足浴消毒。

3.5.3严禁外来猪肉和猪肉制品带入猪场。

3.5.4猪场周围应设置缓冲带,以防猪只误食外来食物。

3.5.6猪场必须实施严格的外部生物安全措施:一是猪场周围应设立围栏,以防人员和动物闯入。猪场应实行全封闭管理。二是工作人员和来访者入场前48 h内不得接触猪,并应严格控制入场人员。入场时最好先经淋浴,至少要换衣换鞋,并在每栋猪舍的入口处和出口处设置足浴消毒池。三是外来车辆进场前应严格清洗和消毒;到场时要对车辆进行喷雾消毒或驶过消毒池。交货应在生物安全缓冲区内。四是运猪场应建立装卸台。五是猪场设备不要和其它猪场共用。如果不得不共用,则必须在使用过后进行严格清洗和消毒。六是严格灭鼠,要严防飞鸟进入猪舍和饲料仓库。

3.6综合防控

3.6.1自繁自养。切断猪瘟传播机会,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全进全出,最低限度应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猪舍空出后先清理污物,然后彻底冲洗,待干燥后用较强的消毒剂,如烧碱、过氧乙酸、甲醛等进行2~3次的严格消毒,再空栏7 d以上才可进猪。日常可用刺激性较弱的消毒剂定期进行带猪消毒。

3.6.2病死猪及产出的死胎、胎衣等,应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粪尿等要及时清除并经发酵处理,杀灭蚊蝇,尽最大努力减少猪瘟从疫源地散播。

3.6.3非典型温和性猪瘟的发病与环境条件、饲料营养、管理、应激等密切相关,必须努力加以改善和优化,保证饲喂饲粮的数量和质量,注意适宜的饲养密度和温度、湿度、光照及空气质量,为猪只创造良好环境,以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

3.6.4某些药物如氟苯尼考、卡那霉素、磺胺类等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为确保免疫效果,猪场应于免疫前后10 d内,不要使用抗菌药物及含该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以免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3.6.5霉菌毒素会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因此,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各种原料的质量。

3.6.6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感染、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等都能破坏免疫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导致猪瘟免疫失败。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预防和控制。

猜你喜欢
头份母源种猪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sncRNAs调控植入前胚胎母源因子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鸡新城疫攻毒保护及不同母源抗体起点鸡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广西柳州市部分山羊规模养殖场小反刍兽疫母源抗体田间检测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