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湖南省以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通过制定政策,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生猪人工授精网络体系明显改善,生猪良种化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推进了该省生猪养殖方式的转变。
1.惠农政策有序开展。2011年28个项目县共推广人工授精配准母猪124.96万头,受胎率92.54%,完成良补计划任务的103.3%,项目已补贴母猪养殖户共计377481户。28个项目县共开展猪人工授精技术培训4025人次。
2.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生猪良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项目县种公猪站、生猪人工授精站点的建设,培训了人工授精技术人员,项目区建立了较完整的生猪品种改良网络,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增强了对全省生猪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辐射能力。
3.生猪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该省的生猪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生猪外三元良种率由项目前的46.25%提高到76.26%。
4.农民收入明显增加。项目实施5年来,为项目区农民生猪养殖带来了近40亿元收益。一是增加了产仔数;二是减少了母猪配种费支出;三是减少了饲养种公猪费用;四是生猪养殖水平稳步提高,项目区生猪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明显提升,死亡率明显降低;五是减少疫病传播。
2007年以来,湖南省始终坚持以“一线两点”的工作思路抓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工作,以技术培训为贯穿项目实施全程的主线,重点抓好项目实施台账管理、重点抓好项目种公猪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为了加强项目管理,重点抓了七个方面的管理:
1.规范了项目流程管理。湖南省畜牧水产局连续下发了多个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从补贴范围和数量、补贴对象、标准、品种、程序、供精(种)单位入选条件、招标以及种公猪精液产品质量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2.规范了供精单位准入管理。制定了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供精单位建设技术规范和供精单位建设验收标准考评细则,对供精单位的精液生产、配送和配种工作实行了“八个统一”,即“统一挂牌、统一公示、统一台账、统一收费、统一标签、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报账”。
3.规范了种公猪评定和良补精液质量管理。根据种公猪评定标准,各项目县组织专家对项目用种公猪进行测定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对公猪评级,将公猪进行挂标编号,对外公示信息,确保项目实施公开透明。各项目县在严把供精单位种公猪引种关的同时,加大对种公猪及其精液质量的检测力度,发现不合格公猪,即时淘汰。
4.加强了生猪良补项目制度建设。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该省制定和下发了6项管理制度,印发了10项技术操作规范,做到了规程上墙。统一规定了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精液标识,规定了生猪人工授精台账、公猪采精登记表、公猪档案登记等,并与各供精单位签订了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合同书,明确了供精范围和配种任务。
5.规范了生猪良种补贴标识管理。供精单位在良种猪精液包装上加施全省统一规定的生猪良种补贴标签,生猪良补标签要由供精单位盖章(或签字),并如实注明相关技术指标以及财政补贴金额、人工授精收费内容及标准、服务承诺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6.规范了生猪人工授精员培训和持证上岗管理。共开办了8期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考核,项目县已取得家畜繁殖员证书有808人。各项目县共举办生猪良种补贴项目技术培训班333期,培训人员23687人次,人工授精员持证上岗人数6082人,印发技术资料39.33万份。
7.规范了能繁母猪耳标佩戴及建档管理。会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文件,结合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及能繁母猪保险等工作,项目县基本建立了能繁母猪档案,落实了母猪标识和建档造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