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通过采取加大宣传培训、规范监督管理等措施,使中央奶牛良种补贴惠农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奶牛良种普及率和奶牛养殖效益显著提高,推动了全省奶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辽宁省实现了输配20.8万头母牛的任务。通过连续6年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速了该省奶牛良种繁育进程,奶牛良种普及率显著提高,奶牛个体生产水平得到了提升,增加了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将实施良种补贴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2010年,该省将奶牛、肉牛良种补贴工作列入畜牧业推进计划目标责任制考核,使良补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该省继续将补贴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并针对上一年工作的不足进行了完善和细化,做到对各项目县实行动态管理,不积压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该省从项目执行之初,省级部门就专门成立了由畜牧、财政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项目领导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总结验收等工作;成立了由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省畜牧技术推广站、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项目专家组,负责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培训与咨询服务等工作。各项目市、县(区)也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并成立项目实施组,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管理和技术指导服务、培训工作。各小组设专人负责,逐级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具体的项目管理机制,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3.加大宣传培训,接受社会监督。为确保项目实施的公开、公正、公平,该省各级政府均建立了项目公示制度。各项目县积极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结合张贴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墙体广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良种补贴项目进行全方位宣传。同时,各项目县(市、区)的相关部门,积极筹措培训经费,以现场会、集中培训、巡回指导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累计投入200多万元,举办奶牛人工输精技术培训班、饲养管理培训班550余次,培训人员175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1万余册。输精员技术服务和养牛户饲养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基本实现配种技术规范化、饲养管理标准化。
4.严把项目冻精采购关。该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由熟悉该省奶牛生产情况的省级技术专家组根据全省奶牛改良技术路线择优选择优秀公牛冻精。每年项目冻精采购之前都报省财政厅采购办公室进行审核批准。从2008年开始,委托有资质的招标公司,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开展项目冻精的采购工作。
5.建立补贴冻精发放使用可追溯制度。一直以来,该省十分注重奶牛良种补贴精液采购、发放及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力求做到操作有序,管理规范,专人专管、严进严出,有据可查、每据必签,基本实现了冻精发放使用的可追溯。
6.建立项目信息及档案管理制度。该省各项目县统一制作母牛档案卡片,发放给人工输精员,并指导其做好母牛的建档立卡工作,将适配母牛配种等相关信息均记入档案,特别是定期与相关防疫部门沟通,完善与防疫耳标关联的数据库。为加强管理,省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专家组还制定了月统计报表。
7.采取人工输精员持证上岗制度,并规范配种收费。各项目县着力在人工输精员选择上下工夫,择优选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负责良种补贴项目的冻精输配工作。2010年,该省全面开展了家畜繁殖员国家资格证书鉴定工作,明确要求各项目县所有参与补贴工作的人工输精员必须通过技能鉴定,持证上岗。为加强配种收费管理,各项目县统一制定了良种补贴项目人工输精收费内容和指导标准,确保了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8.加强项目检查和考核。为做好项目管理,在按国家要求做好督查的同时,每年对项目县(区)的项目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全面检查,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