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青措
(青海省藏医院,青海西宁810001)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特征是在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剥去鳞屑有明显的出血点。中医古称之为“白疕”,古医籍亦有称之为松皮癣。《四部医典》中因患部皮肤变厚而坚硬,甚者如牛领之皮样,故名牛皮癣(琅邪)。其特征是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红斑,表面覆盖着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及背部。男性多于女性。牛皮癣春冬季节容易复发或加重,而夏秋季多缓解。
银屑病属于皮肤科的疑难杂症,所以该病尚无科学治疗的方法,目前国际上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藏医放血疗法是根据体表固定静脉(少数细微动脉)的穴位或炎肿疼痛处,用不同形状的针刀进行刺割,放出病血及病血同行的毒气,达到治疗热性疾病的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在藏医18种外治疗法中属峻外治法。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列有专章讲述放血疗法。13世纪藏医南北两派和新宇妥·元丹贡布等历代藏医名家都著书论述放学疗法。延用至今,经久不衰。
藏医放血疗法主要适应于扩散伤热,紊乱热,疫热(传染期结束后的成熟期),血赤巴病引起的炎症,陈旧创伤,痛风,丹毒,黄水病,麻风病等一切单纯热性疾病,特别是血和赤巴偏盛的疾病均宜用放血疗法治疗。反之,神志病,灰色浮肿,消瘦,体质削弱,孕妇,产后等培根和隆引起的疾病不宜用放血疗法治疗。《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载了常用的放血脉位,由于疾病发生的部位不同,放血脉位因之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放血脉位头颈部有21个,上肢34个,下肢18个,躯干4个。
目前藏医放血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痛风和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放血疗法应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疾病上至今未见报道。藏医将银屑病分为隆偏盛的、赤巴偏盛的、培根偏盛的3种类型,其中放血疗法主要适应于赤巴偏盛的银屑病。藏医理论认为人固有的血和赤巴等物质内因和外因引起紊乱失去平衡而发生扩散伤热、波动热、炎肿、疮疡、痛风、黄水病等许多疾病。和正常人相比,银屑病皮损中血管扩张、增生、扭曲、呈团球状,血流速度缓慢,血管通透性增高,渗出明显,周围组织水肿。这些情况提示:银屑病皮损中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结合临床上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的症状,符合藏医学中的赤巴偏盛的血热证,并在临床放血疗法治疗原则上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3月~2009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赤巴偏盛型银屑病”的住院患者250例,男性132例,女性118例,年龄在16~34岁,平均年龄27岁,进行藏医放血疗法治疗。
1.2 诊断标准:银屑病的诊断符合21世纪医学院校教材的诊断学标准。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银屑病4种类型。
2.1 选择“赤巴偏盛型银屑病”患者病例术前病血与正血分离准备(三果汤散,2g,1日3次煎服3~5天),根据皮损部位选择放血的脉位进行放血。
2.2 放血脉位定位根据皮损的部位不同分为:上体疾病、下体疾病。上体疾病,一般于小尖脉、周国脉放血;下体疾病,一般以“伦杂”、鱼弯脉、胫面脉放血为主
2.3 放血前对放血部位进行无菌的消毒,放血后清创护理。
按照1987年全国银屑协作组疗效标准,痊愈为皮损全部消退,基本痊愈为皮疹消退90%以上,显效为皮损消退60% ~90%,有效为皮疹消退30% ~60%,无效为皮疹消退不足30%或无变化。痊愈+基本痊愈(以下称基本痊愈率),简称基愈率。
250例治疗患者中,基愈82例,显 效93例,有效 55例,无 效20例,总有效率为92%。
藏医放血治疗赤巴偏盛型银屑病经过近3年的临床应用与观察,和对不同的传统和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比较,其效果和方法优于同类治疗方法,填补了藏医在皮肤外治领域的空白,弥补了传统方法治疗银屑病的各种不足。其优点如下:(1)止痒效果好,(2)全身发热现象消退快,(3)皮损消退,临床治愈后好,(4)治疗便捷、经济实惠、治疗周期短等特点并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作为治疗银屑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具有很大推广性和实用性,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1〕宇妥·云丹贡布.四部医典〔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
〔2〕中国医学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99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