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学术思想探

2012-01-24 08:43刘有明水思源陈玉铭
中医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养性孙氏孙思邈

刘有明,水思源,陈玉铭

(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甘肃 定西743000)

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自幼勤奋好学,通晓经史,品性高雅,研究医学,持之以恒,虚心求教,博览群书,竭尽毕生精力,终成医学大家。其流传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合称《千金方》),内容十分丰富,是包括中医理论、临床各科及方药俱备之医学类全书。其伟大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重视医德、研究伤寒病、推崇脏腑辨证学说、阐发食治、养性、养老和方剂学诸方面。

1 重视医德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论医德的典范论文,一直为后世所推崇,文章强调了作为医生首先应当有救死扶伤的思想。其内容包括:其一,要有精湛的医术,所谓“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掌握治病救人的高强本领,才能解决患者的病痛,这是言医德的先决条件;其二,要树立视患者如亲人的医患观念,所谓“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实行阳光式人道主义精神;其三,医生行医不得以金钱为目的,所谓“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其四,查病审疾要认真细致,即“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其五,敢于担风险,置个人荣誉地位于不顾,即“不得瞻前顾后,自顾吉凶,护惜身命”。此外,医生的举止动作要严谨,在病者家中不可左顾右盼,安然欢娱;在社会之中,不得“道听是非、议论人物”,尤其不能同道相欺,“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在医疗实践中,要“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孙氏的医德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统一体,在一千五百多年来的医学领域闪烁着伟大的光芒。

2 对研究伤寒的贡献

伤寒病在古代曾一度严重流行,在隋唐之际,很多医家都对伤寒病进行研究,而孙思邈是其中代表性的医家。孙氏研究伤寒病的贡献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孙氏对伤寒病的具体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在《难经·五十八难》中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但没有更为具体的内容。在《内经》中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认识,也是说提出伤寒包括广泛的外感热病。孙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伤寒内容具体化,其在《千金要方》卷九、卷十专门讨论伤寒。包括了天行温疫、伤寒、瘴气、阴阳毒、热毒、毒肿、斑、劳复、百合、狐惑、温症、温毒等多种疾病,包括了多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且收集了多种治疗方法和方药,其中有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的屠苏酒,为后世十分器重,颇有声誉。

在伤寒病的研究中,孙氏把瘟疫与一般热病加以区别,其接受《小品方》中“时行瘟疫是毒病之气”所致而成的观点,并将时行瘟疫按季节的不同,分为五种温病,春则为青筋牵,夏则为赤脉拂,长夏则为黄肉随,秋则为白气狸,冬则为黑骨温。其治疗则基本上选用石膏、大青叶、栀子、芒硝等清热泻火药,或再加黄芩、升麻、羚羊角等。孙氏把瘟疫与伤寒分开,另辟诊治途径,对后世很有影响。宋代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一书,虽为论伤寒的一部专著,其最后一卷,即接受了孙氏五种温病的观点,专论温病对清代温病家亦有一定影响。第二、孙氏对张仲景《伤寒论》进行研究。唐代初期,《伤寒论》流传不广泛,因此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说。孙氏晚年见到《伤寒论》传本,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千金翼方·伤寒》中说:“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医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认为历代名家研究伤寒者,唯仲景贡献与成就最大。因此,孙氏对《伤寒论》下功夫进行了研究,对原书进行了整理改编,依据“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去归纳。所谓“方证同条”,就是将《伤寒论》所有的条文,分别按方证加以归类,比如对太阳病,就有桂枝汤法、麻黄汤法、青龙汤法、柴胡汤法、承气汤法等。而桂枝汤法就归纳了57 条,将有关条文归于一类,便于比较,有利于对该方的理解和应用。“方证同条”的方法对后世有一定影响,至清代有柯琴著《伤寒来苏集》、徐大椿著《伤寒类方》,均延续采用这一方法。在伤寒方中,孙氏又十分重视太阳病中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三类方,认为此三类方是《伤寒论》中的治疗主方,正如其在《千金翼方·伤寒》中说:“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盖太阳病为一身之表,麻黄、桂枝、青龙三方均为治疗太阳表证代表方剂,也是伤寒病初起治疗的主方。孙氏的这一学术思想,强调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亦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方中行著《伤寒论条辨》,喻昌著《尚论篇》等,均以孙氏这一思想为主导,竟成“三纲鼎立”之说,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孙氏研究《伤寒论》亦是较早医家之一,除晋代的王叔和之外,当推孙氏,其在伤寒学派中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3 对脏腑辨证学说的贡献

孙氏在《内经》的基础上,论述了五脏的表里和五腑的生理、病理及其常见病证,更提出了治疗方药,按系统一一进行了总结,而每一系统均以寒热虚实来归纳其病证表现,可谓奠定了脏腑辨证的基础。

以肝脏为例,其在《千金要方》中首先论述了肝脏的生理功能,其次论述了肝脏常见的各种病证,并将肝脏辨证归纳,分别列上主要病证表现及各种常见治疗方药共64 首,可谓自成体系。对肝病的治疗提出补肝之虚,泻肝之实,与现在肝病辨证强调“肝无虚”、“肝无补法”的观点大不相同,很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研究。

对其他脏腑的辨证大致如此,虽不尽善尽美,但理法方药俱备,各成系统,并有了各脏腑的初步证型分类,为后世脏腑辨证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初现脏腑辨证的雏形,对中医学脏腑辨证学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 对食治养性养老的阐发

4.1 重视食宜食疗

食治的内容包括无病时的饮食所宜及已病时的饮食治疗。孙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到实践,总结出一系列的内容,为完善这一学科做出了努力。孙氏对食治在医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视。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在”。对于食治的具体应用不宜过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又主张少食多餐、饮食不宜过于肥腻而宜清淡、强调饮食的调养等。

4.2 阐发养性与养老

养性,是指人在日常生活起居过程中,养成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习性。首先,人若欲延年益寿,精神上的适当调养十分重要。他主张善养生者,要“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即“十二少”。养性在生活上要顺应自然,适应生活规律。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孙氏十分注重老年人的养性,于《千金翼方》卷十二中专列两章以说明,一为《养老大例》,一为《养老食疗》,这是中医对老年病学较早的专论。孙氏认为:“圣人之意,本为老人设方,何则?年少则阳气猛盛,食者皆甘,不假医学,悉得肥壮;至于年迈,气力稍微,非药不救,譬之新宅之与故舍,断可知矣。”孙氏强调养老应注意:一是“耳不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二是“常避大风、大雨、大寒、大暑、大露霜霰雪,旋风恶气”;三是“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四是饮食应以清淡温食最为适宜,不宜大醡大咸膏粮厚味等。总之,孙氏养老学的观点,强调防病患于未然,则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他总结说:“安者非安,能安在于虑亡;乐者非乐,能乐在于虑殃。”确有深刻的道理。此外,老年人性情变异,子女们应常回家看看,多加照顾,使其精神乐观,安度余生,这也是中肯之言。

5 在方剂学方面的贡献

《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虽是类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方剂学的内容是其精华。这两部书中,记载了数千方剂,可谓集方剂之大成。在所记叙的方剂中,确有不少行之有效之方,如犀角地黄汤、续命汤、温胆汤、苇茎汤、紫雪丹等,至今被临床医生喜用,确有良好疗效。

孙氏对前人所创立的方剂,尤其是仲景创立之诸方,多有研究,并能灵活加减化裁,变通应用。以张仲景小建中汤为例,原书用于伤寒病得之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这是由于邪气尚未传里,而里气先虚,气血双亏,复被邪扰所致,所以应当急建其中。孙氏在《千金要方》中,以此方为基础,自创内补当归建中汤、大补中当归汤等,为丰富方剂学的内容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孙思邈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的杰出医家,其医学观点和学术思想对祖国医学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正如清代名医张璐所言:“惟孙真人《千金要方》,可与仲圣诸书颉颃上下也。”在日本,《千金方》亦倍受推崇,多次出版,可见其影响之大。在祖国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世界人民又亟需自然绿色医学的今天,深入研究孙思邈学术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养性孙氏孙思邈
以墨育德 以墨养性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打铁没样,边打边像
心魔
追爱就要厚脸皮
追爱就要厚脸皮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