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承荣 俞向前 严丽华 金耀忠 龚大弟 丁明义 朱建国
(1上海市浦东新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 201299;2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 200240;3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上海市 201200)
对集约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关键技术的探讨
叶承荣1俞向前1严丽华1金耀忠1龚大弟3丁明义3朱建国2*
(1上海市浦东新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 201299;2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 200240;3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上海市 201200)
根据我国目前养猪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对集约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集约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关键技术
生态循环养猪是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美国、欧盟等都制定了严格的无公害食品及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生产者普遍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无公害农产品成了进入市场的最低门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比重逐步提高[1]。发达国家凭借在科技、管理、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 “绿色壁垒”[2],对生猪的饲养和产品的加工出口都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发达国家更是非常重视本国生态养殖技术的发展[3]。法国对生产品牌肉用家畜的饲养场从畜舍大小、设备、密度、环境、饲料等都有统一明确的规范化要求,未经验收或检查不合格就不得从事该产品的生产。美国从1998年1月开始实施“危害分析临界控制点 (HACCP)”[4],规定了食品中有兽药残留的临界值,超标的不许上市。欧盟宣布从1998年12月起,禁止在养殖生产中使用螺旋霉素、杆菌肽锌和泰乐菌素等药品[5],家畜疾病主要采用生态防治办法,生态防治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生态养殖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本文就我国发展无公害生猪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我国目前生猪存栏量达5亿头左右,年出栏商品猪5.76亿头,均占世界的一半左右,猪肉在我国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占66.1%[6]。我国已步入猪肉生产大国的行列,猪肉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消费的同时,打入国际市场就成为我国养猪业的重要目标。加入WTO后,我国养猪业及猪肉产品加工的前景更加广阔,但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国外猪产品进口国通过立法手段,设置疫病和药残等种种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的 “技术壁垒”,使得我国猪肉产品出口遭到很大限制,我国目前猪肉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5%左右,这与猪肉生产大国极不相称。随着对畜产品的安全性的关注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畜产品药残与病害的控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崇尚绿色、自然、无公害食品,生产安全,优质、健康的猪产品乃大势所趋[7]。农业部从2004年起全面启动无公害行动计划,对于无公害畜禽生产在环境方面有明确要求。北京、上海等已经实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进入市场的农产品首先要有产地认证证明书,其他城市也在实施 “农改超”工程。中国养猪业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模式必须改变,代之而起的应该是以质的提高为主攻点,应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行生态养殖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发展平台。推行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无公害猪肉产品,提高猪肉产品质量,既是我国养猪业摆脱困境的出路,也是顺应社会需求的长远发展方向。
一些猪场的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等其他辅助设施界限不清,没有一个统一布局标准[8],无法规范环境控制;有的猪场病猪隔离舍不规范,病猪不能进行隔离治疗;有的猪场消毒池和消毒室不规范,车辆和人员随意出入;有的猪场粪污贮存处理设施不规范,粪污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有的猪场猪舍大小不符合标准,难以实现全进全出及规范消毒措施;有的猪舍栋与栋之间空间距离不合理,不利于疫病的预防;有的猪舍通风口设置不标准,难以保证舍内空气质量;有的猪舍建筑低矮,舍内空间狭小影响操作和通风;这一系列的不规范,不但难以执行统一的生产管理标准措施,也使得疫病防控措施难以施行。疫病流行不断,不但降低生产效率,也严重影响食品卫生质量和安全[9]。
种猪管理不规范,许多猪场将自家商品代猪直接留作种用,致使生产性能退化;生产流程不规范,不严格按照周期作业制施行全进全出,既降低生产效率,又妨碍猪舍正常的环境清洁,给疫病交叉传播提供了条件;不能按标准控制舍内通风气流、温度、湿度及噪音,生猪不能获得理想的生长环境等;疫病防控技术措施不规范,免疫程序不科学,执行不规范,使疫病流行不止;长期使用违禁药物,造成药物体内残留,生猪难以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
饲料是决定猪肉品质的最关键因素,现行的饲料配方和理念都是以追求生产效率为目的的,不按无公害生态养殖标准提供饲料,使猪的生产性能下降、产品质量变差;添加违禁药物,不按停药期的规定停药,造成药物体内残留;在不良环境下生长的猪肉的品质低下,生产环境差还会增加皮肤病、腿病和其它疾病的发病率,致使猪肉产品品质下降。
按照生态养护、环境友好、科学防病的原则,以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发布的无公害猪肉产品标准为目标,从环境控制、管理措施、疫病防控以及科学饲料配方等环节入手,建立适用于集约化生态养殖、生产无公害猪肉产品的完整系统的养猪技术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能保证生态环境友好的生产设施布局标准;二是保障良好稳定生产性能的种猪选用标准;三是能体现生态养殖特色的高效饲养管理技术标准;四是基于抗生素替代性生物制剂、保障产品无公害品质的疫病生态防控技术规范;不含抗生素、能改善猪肉品质的添加生物制剂的饲料标准;六是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及技术标准。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按照生产无公害生猪的目标,以集约化生态养殖为手段,研究制定集约化生态养殖中功能区域及硬件设施布局标准,按照生态养殖、环境友好的原则,充分考虑和规划厂区与周遍区域的环境互作效应,对场区以及各功能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对场周围环境、绿化隔离区、办公区、生产区、猪舍、下水道、粪污处理区等的容积和空间距离等进行规范;制定符合生态集约化养殖的猪舍建设标准,对其容积大小、载猪密度、舍内装置以及舍间空间距离等进行严格规范,对猪舍温度、湿度、空气的组成及流动状态、光照、声音、灰尘、微生物等制定严格的测定指标,作为生态养殖饲养管理标准的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制定及规范执行完整配套的生产管理、疫病防控以及环境控制技术标准提供硬件保障[9]。
我国养猪业不但不能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求,也给国内造成了公共卫生及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猪肉品质问题以及耐药性传播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养殖技术标准。各地普遍采用的 “具有厂家特色”的养殖技术,而且难以实行统一的生产管理和疫病防控标准,更与无公害生产和生态养殖的国家标准相差甚远,面对国际市场产品标准不断提高且愈趋严格的形势,只有制定并执行统一的生产管理技术标准,规范化地执行生态防病措施,制定并执行生态环境控制标准,才能为最终生产出达到国际统一标准的无公害猪肉产品提供坚强保障。
按照 “五良” (良种、良舍、良法、良品、良效)的生产管理目标[7],将研究制定一系列生产管理技术规范:通过确定种猪繁育参数,商品猪生长性能参数,严格制定包括配种时间和配种方式等的种猪管理规程和标准,同时建立常效的生猪品种、母猪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周工作制,各阶段要全进全出,减少和杜绝应激因素;制定严格的配种、产房、保育、育成、育肥等阶段划分标准及流程执行规范;研究制定猪舍环境控制标准,制定保温、通风、空气质量 (含氮量)、环境菌落数等参数指标,保证生猪良好的生长环境,增强猪的机体抵抗力;严格执行环境清洁制度,引进推广环境友好型微生态制剂清洁剂,并制定其使用规程,以逐步减少并最终达到生态环境的标准[6,8,9]。
饲料质量直接关系到肉品质量能否达到无公害标准。树立生态养殖无公害生猪的理念,彻底杜绝饲料中危害动物产品无公害品质的一切添加物质。抗生素注定要被生态养殖的发展所淘汰,寻找无公害的抗生素替代品进行疫病防治是集约化生态养殖业所面临的紧迫课题[4,5]。由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具有天然性、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等多种特性,许多国家都兴起了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是研发抗生素替代品的一个很活跃的研究领域。另外,作为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微生态制剂、抗体、干扰素等生物制剂更是受到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因此,在符合国家 《饲料卫生标准》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根据生猪不同用途和不同生长阶段,制订包括无公害生物制剂添加剂的不同生产阶段的饲料标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猪肉产品的无公害。
杜绝抗生素等化学药品的应用,是生态养殖的基本要求,这给疫病防控技术造成空前的压力。在我国目前猪病普遍流行的形势下,制定并执行科学合理的疫病生态防控技术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3.4.1 替代抗生素、保证生态防病的生物制剂研制
杜绝抗生素使用是保证猪肉产品品质的关键,也是今后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议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大力研发能替代抗生素的抗体、干扰素等系列生物制剂,从剂型、剂量、保存及使用规程上进行研究,形成具有生态养殖功能和特色的新型生物制剂标准;在严格规范疫病监测、疫苗防治等技术的基础上,引入自家高免血清治疗技术,制定应用技术标准,为生态防治疫病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3.4.2 生态防病中草药等生物制剂添加剂的研制
充分发挥中草药以天然植物为原料、毒副作用小、残留少、无抗药性等优点,研究筛选具有增强生猪免疫力、抗病毒以及提高生产性能的中草药添加剂,制定不同生产阶段的添加应用技术标准,同时引用微生态制剂等生物制剂,进行应用研究,确保生猪产品的无公害品质。在国家制定的生猪无公害饲料标准的基础上,研发能替代抗生素的系列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制定其应用技术标准。将各类生物制剂用作饲料添加剂、疫病防治及环境控制,制定应用标准规程,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杜绝抗生素和其它妨碍产品及环境无公害的化学物质的应用,是对产品无公害品质的坚强保障。
另外,研究科学的带猪消毒和空舍消毒技术并制定其操作规程;在隔离、检疫、诊断、净化猪群、药物预防、猪尸体和粪便处理、杀虫、灭鼠、灭蝇等基础方面制定管理技术规程和标准,以防病原微生物的侵犯,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确保猪群健康。
大城市中制约养猪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粪便等废物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因此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是养猪场生存的关键。突出生态农业原则,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由厌氧系统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厌氧-还田模式 (生态型)[10],以厌氧消化为主要技术环节,结合粪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使猪场污水达到零排放,同时还能将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利用,兼顾环境和经济效益。从粪污前处理系统、厌氧消化系统、沼气利用系统、优质固体肥料生产利用系统、沼液利用和无害化系统等环节进行各项参数优化,形成技术执行标准。这是保证集约化养猪场污物零排放的关键。
[1]Ziggity Technical Team.Water is the key to a healthy parent stock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Hatchery Practice,2002,17(1):1112.
[2]Shane SM.Disease continues to impact the world poultry industies.World Poultry, 2003,19(7):22-23.
[3]Jugen Emele.Causes of respiratory in Chickens.World Poultry,2001,11:34-36.
[4]Shane SM.世界禽病研究进展.马秀丽译.中国畜牧兽医,2002,29(5):36-40.
[5]Mulder RW.家禽与公共卫生.李增光译.中国畜牧兽医,2002,29(6):42-44.
[6]霍克民,祃鸿飞,隋志鹏.当前生猪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现代畜牧兽医,2008(3):1-2.
[7]王连娣,浅谈未来动物性食品的消费、生产、贸易和卫生.饲料广角,2001(1):15-17.
[8]赵鸿璋,赵松涛.改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环境的措施.畜牧兽医杂志,2001,20(1):26-28.
[9]冉小波,杨彬,赵彦军.正大标准化养猪生产模式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15904–15906.
[10]张元碧.集约化养猪场的污染问题及治理模式.福建环境,2003,20(4):45-48.
S828
A
1673-4645(2012)07-0039-03
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创新资金 (PKJ2011-N02)
叶承荣,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物疫病防控,长期从事动物疫病防控研究和技术推广。
*通讯作者:朱建国,长期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Email:zhu_jg@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