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重力势能”的教学探讨

2012-01-23 06:13
物理通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重力势能元法新教材

马 英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1100)

教材是教师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依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处于教学一线的我们,常常都会对教材的编排产生困惑.认真钻研教材变化,仔细揣摩编者意图,准确把握新课程精神,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重力势能的教学中,笔者和同行就新教材中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1 教材插图之争

为分析重力做功的特点,人教版《物理·必修2》[1],通过图1中3幅插图的分析,得出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图1

对比一下某教学设计中的3幅插图,如下图2,物体沿不同路径从A运动到B.

图2

图1中B的高度不变但位置在变化,图2中B的位置则完全不变.显然图2很好地控制了“位置“变量,突出了不同路径,更能体现“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教材的安排似乎相形见绌了.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虽然教材中的结论是“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但编者的意图是,重力做的功只跟它始末位置的高度有关.突出高度,淡化了位置,为追寻重力势能的定量表达式奠定更好的基础.这样看来,教材的安排又在情理之中.

2 “微元法”方法之争

先看一则教学实录.

师:在图1(b)中,根据功的定义式,寻找位移以及重力与位移的夹角,求得

WG=mglcosθ=mgh1-mgh2

图1(c)中小球运动轨迹为曲线,怎样求重力的功呢?

生:根据图1(b)的方法,连接AB,则位移为l′,如图3(a),可得WG=mgl′cosα=mgh1-mgh2.

师愕然.

师:“那如果是任意的曲线呢?比如像图3(b),又怎样呢?”

图3

生愕然……

显然,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之外,将学生引到教材“微元”的方法上来则是教师的意图.学生的方法合理吗?由于重力是恒力,恒力的功可直接用定义式W=Flcosα求解,那么学生连接AB寻求位移以及重力与位移的夹角是完全合理的.同理,对图3(b)仍然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只不过学生对知识不熟悉,抑或是短时间内欠缺深层次的思考等原因无法回答而已.因此,又一个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有必要用微元法吗?

首先,学生和教材的方法,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类比图1(b),得到WG=mgl′cosα=mgh,是寻求重力方向上的位移,即将位移分解的思维方式.我们来看教材在分析图1(b)时的一段描述:物体沿倾斜直线运动的距离是l,在这一过程中重力做的功是

WG=mglcosθ=mgh1-mgh2

从表达式的形式可以看出,教材对图1(b)分析时,是在寻求位移方向上的力,即分解重力的思维方式.若以教材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图1(c),曲线上任意一点相对于初位置A的位移大小方向都在变化,位移方向上的力相应的也是变力,微元法运用就顺理成章了.其次,“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是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之一.爱因斯坦也曾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微元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贯穿了高中物理知识始末.在功的学习中渗透微元法,既是教材和谐统一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微元法所承载的科学思维方式.

新课程呼吁大家积极参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新教材的把握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践行新课标,推动新课改则是我们不变的追求.以上仅是笔者对“重力势能”教学的粗浅看法,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4

猜你喜欢
重力势能元法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换元法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重力势能大小由谁定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换元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基于离散元法的矿石对溜槽冲击力的模拟研究
《重力势能》教学案例
势能变化不用愁重心变化来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