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喜,余庆福,马运葵,杨玉仙,祁 昆,李廷学,吴丽清
(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是严重威胁儿童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为按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加强疑似麻疹病例的监测,做到及时、准确地发现麻疹疫情,从而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现将玉溪市2004年~2011年麻疹病例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疑似麻疹资料来源于2004年~2011年玉溪市八县一区免疫规划监测系统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人口资料来自玉溪市统计局。
根据麻疹诊断标准(GB15983-1995 )及《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进行。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所有资料录入国家免疫规划监测软件,用 SPSS 20.0和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发病率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
2004年~2011年玉溪市共确诊麻疹401例,年均发病率为2.21/10万,其中本地人口发病 179例,发病率1.05/1 0万, 占总病例数的44.64%;流动人口发病 222例,发病率19.92/ 10万,占总病例数的55.36%;流动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地人口,无死亡病例。2005年发病率最高位5.08/10万,之后麻疹发病呈现低发病趋势,2010年最低为0.13/10万。
2.2.1 季节分布
2004年~2011年,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12月至次年6月,共确诊246例,占确诊病例数的61.34%,与呼吸道疾病流行特征相符,见图1。
图1 玉溪市2004年~2011年麻疹分月发病总体趋势
2.2.2 不同人口学状况麻疹发病情况
在确诊的401例麻疹病例中,流动人口确诊病例222例(55.36%),本地人口确诊病例179例(44.64%);男性206例(51.37%),女性195例(48.63%)。经χ2检验,2004年~2011年流动与本地人口麻疹总发病率及2004年~2009年分年度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麻疹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玉溪市2004年~2011年流动与常住人口麻疹病例情况分析
2.2.3 地区分布
玉溪市各县均有病例报告,在确诊的401例麻疹病例中,红塔225例, 江川30例,澄江31例, 通海2例,华宁18例,峨山37例, 新平11例, 元江30例。其中红塔区确诊病例最多,占确诊病例的56.10%,见表2。
表2 玉溪市2004年~2011年各县麻疹病例分布 (例)
2.2.4 年龄分布
在确诊的401例中,以<6岁人群较多,有235例,占总病例数的58.6%;≥20岁次之,有64例,占总病例数的16.0%,发病年龄呈 “双相移位”,详见表3。
表3 玉溪市2004年~011年麻疹发病年龄分布
确诊401病例中MV免疫史1剂次的26例,占6.48%;2剂次的14例,占3.49%;未免疫的237例,占39.10%;其中小于8月龄,不足初种月龄的婴儿55例,占13.72%;免疫史不详的124例,其中小于8月龄的1例,占0.25%。经χ2检验,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免疫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5,P<0.01),常住人口免疫2次及以上比例高于流动人口,见表4。
表4 2004年~2011年玉溪市麻疹病例免疫史情况
玉溪市2004年~2011年确诊麻疹病例401例,根据相关报道,及时对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的应急免疫或查漏补种,可以迅速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1],从而使麻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近几年来,玉溪市麻疹疫情控制在相对较低的发病水平,但离消除麻疹目标(发病率<1/100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本次分析看出,玉溪市麻疹发病主要以低年龄和大年龄人群为主,说明低年龄人群存在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而大年龄人群可能因获得人工自动免疫时过长,免疫保护低而导致发病上升。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复种工作[2],以保证人群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
在确诊的401例麻疹病例中,小于8月龄的麻疹占有不少的比例,这提示母传抗体较低或缺乏,从而导致此年龄段人群未到国家免疫程序规定接种月龄而感染发病,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其他人群的发病率,减少或消除传染源,从而使此人群得到保护[3]。也可以考虑对部份适龄育龄妇女实施麻疹疫苗接种,从而提高胎传抗体水平来预防不足免疫月龄(小于8月龄)的婴幼儿发病[4]。
在报告的麻疹病例中,20岁及以上的人群也占有较大比例,成年人麻疹患者中,以未免疫和原发性免疫失败的人群为主,其中相当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外来人口儿童在当地未进行预防接种,来玉溪市后也未及时接种,由于流动儿童家长普遍忙于商业活动,缺乏预防接种知识,流动性大,难于寻找,给预防接种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造成了免疫空白人群的积累, 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和流动性促进了麻疹感染者与易感者之间的接触,导致麻疹暴发的增加[5]。本地常住人群由于原发性免疫失败,接种技术和剂量以及在目前的疫苗时代缺乏自然感染的机会,导致体内抗体持久性缩短、消失或处于偏低免疫水平状态[4]。另外麻疹发病还要考虑其他的潜在因素,包括疫苗质量、冷链储运、接种技术和注射剂量等[6]。由于从2005年后麻疹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自然感染和隐性感染率低,一旦传染源进入,易引起发病流行。如何控制成年人和小于8月龄儿童麻疹发病流行值得深入探讨。为加速控制麻疹,进一步降低发病率,根据玉溪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和计划免疫宣传,及时进行查漏补种,最大限度地减少免疫空白人群的积累,提高免疫空白人群的意识。
为了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疑似病例的主动监测,做好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人群接种率,降低儿童脱漏率。对进入玉溪市的流动儿童必须加强免疫预防接种管理,对流动儿童查验免疫接种证,及时发现未免疫的空白人群,实施麻疹疫苗接种,极大限度地减少易感人群,建立完善的免疫屏障。多年无病例报告的县,必须进一步加强主动监测,加强麻疹的监测和预警,进一步做好麻疹的实验室快速诊断和人群抗体免疫监测,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加强监测特异度、灵敏度达到最好检验水准,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准确、完整处理麻疹疫情。
对基层防保人员和乡村医生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接种技术水平及免疫质量,及对疑似麻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水平,下一步应采集尿液和咽喉标本,对不到免疫程序时限的儿童及大年龄人群发病高度重视,其免疫策略有待研究并做出科学的调整,同时建议对我国现行的麻疹免疫策略及免疫程序进行调整,建立新的成人免疫规划体系或者发展适合这两类人群接种的疫苗,全面有效控制及最终消除麻疹。
[1]卓家同,钟 革,王海涛.广西壮族自治区麻疹高危县动态甄别及其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4,(2):15-17.
[2]吴 霆,凌罗亚.控制麻疹的策略[J].中国计划免疫,1998,(1):60-63.
[3]施 燕,张金芳,胡家瑜,等.上海市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32-34.
[4]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5]胡家瑜,张金芳,陶黎纳,等.上海市2001~2004年麻疹爆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5,(6):473-475.
[6]Alan R.Himan Wang.中国麻疹控制策略的建议[J].中国计划免疫,2002,(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