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员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研究

2012-01-23 01:22:18朱姣兰李景茹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废弃物态度施工人员

朱姣兰, 李景茹

(1.北京金网络置业西安分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16; 2.深圳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建筑施工活动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已成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有关资料显示,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建筑施工中,建筑废弃物产出量高达500~600 t/万m2[1],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社会和业界都积极关注建筑废弃物减量化。建筑废弃物减量化是指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包括建设活动全过程中一切有利于减少建筑废弃物产生的源头削减、重复利用和回收再利用等活动。而与施工过程有关的建筑废弃物减量化措施主要包括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分类、回收再利用等。

从本质上来说,施工过程中废弃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归根结底是由施工人员的不良行为造成的,而意识作为行为的先导因素,是施工人员采取减量化行为所必需的思想和心理条件。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施工人员对减量化废弃物的态度和看法会影响其行为,但大多数研究仅从定性的角度作出论述,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进行过验证性分析。因此,本文在总结文献和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施工人员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模型验证来探究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 研究概况

一般来说,对某特定事物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会影响行为。不管是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的决定是建立在态度的基础之上的。早在1974年Hussey and Skoyles 就提出相关人员的态度对废弃物管理的重要性,并坚决认为“最有效废弃物管理方法不是改进技术而是改变人的态度[3]”。Skoyles and Skoyles (1987) 和Loosemore et al (2002)也强调人为因素在减量化废弃物上的重要性[4,5]。Teo et al.(2000)也表明建筑行业的劳动密集型意味着施工人员行为意识缺陷最有可能显著地影响废料率水平[5,6]。Teo and Loosemore(2001)通过调查发现对减量化废弃物持消极态度严重的阻碍建筑废弃物有效管理,如废弃物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以及减量化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的消极态度严重的阻碍了废弃物管理有效的实施[7]。施工人员环保意识薄弱,操作的随意性导致了大量材料的废弃,如随意的丢弃材料以及切割等[8],而他们是否“减少、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废弃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机制对其行为的影响[9]。Tam & Tam(2008)通过案例研究表明,“逐步激励系统”的引入可以明显提高工人的减废意识,从而可以减少23%废料[10]。虽然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施工人员的行为意识对减量化废弃物的重要性,然而,有关此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论文查阅近十年有关建筑废弃减量化行为意识研究方面的文献,具体归纳总结如表1[7,11~16]。

表1 相关人员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调查文献汇总

基于以上综述发现,已有研究重点放在调查施工人员对减量化废弃物的态度和看法,并且Teo & Loosemore(2001)和陈露坤都运用心理学的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来设计问卷调查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行为意识,却没有探究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设计问卷来调查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过程中施工人员的行为意识,来探讨其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施工人员采取减量化措施的关键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来促进废弃物的减量化。

2 计划行为理论

心理学认为,任何行为在发生以前都会受到一定意图的驱使。这方面的理论以Ajzen所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最广为接受与采用,它是由理性行为理论发展而来的,最初只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其他行为研究领域,如环境行为、废弃物回收行为、绿色购物等[7,17]。该理论构建了行为与行为意图、态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图1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态度是与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并列成为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个体对于执行目标行为的知觉控制力越强,其对这一行为的参与意愿就会越高,从而个体实际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往往也会增强,并且在潜意识和情绪反应的情况下,知觉行为控制还可以越过行为意向直接作用于实际行为,与行为意向共同影响实际行为[18]。用数学回归的形式表示如下[19]:

BI=w1AB+w2SN+w3PBC

(1)

B=w4BI+w5PBC

(2)

其中,AB(Attitude toward Behavior)代表行为态度,SN(Subjective Norm)代表主观规范,PBC(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代表知觉行为控制,BI代表行为意向,B代表某一特定的可以被观察到的实际行为,而w1、w2、w3、w4、w5则分别代表各因素的权重。以上主要变量的具体含义如下[18]:

(1)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后所形成的态度;

(2)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

(3)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特定行为控制难易程度的感知,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具体表现为个体对于资源或机会的依赖程度,个体对资源与机会的依赖程度愈高,其执行该行为的意志控制力则愈低[20]。也就是说,即使个体对于某一行为拥有正面的态度与主观规范,但若其认为缺少他们执行这一目标行为所依赖的资源或机会时,个体也不会形成执行该目标行为的强烈意愿,并讨诸行动[21]。

目前,计划行为理论广泛地被研究者应用于探讨个人某一特定行为,并被证实具有良好的预测力和解释力。虽然Teo & Loosemore(2001)也提出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相关人员的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这一具体行为,然而也只是给出建议性的意见,行为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还处于理论性阶段,没有进行过实证分析。因此,本文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来设计问卷,通过构建施工人员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结构方程模型来探究其行为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3 概念模型的构建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突显信念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感基础,因此引出突显信念是整个研究最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类问题来引出施工人员减量化行为意识突显信念:减量化废弃物的益处或害处、哪些团体或个人会影响施工人员采取减量化措施、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碍施工人员减量化行为的执行。为了弄清以上问题,笔者通过与5位项目经理和20位现场工人面对面的访谈发现,施工人员减量化行为信念可以通过对行为结果的评价来体现,如目标行为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企业绿色形象价值的提升以及个体责任感的认知;影响施工人员执行减量化的主要是业主、领导和工友,而控制信念主要是通过感知到执行目标行为的阻碍程度、信心和难度来反映;行为倾向和实际行为主要是通过参与情况、提出建议和参加培训与教育情况来体现。基于以上访谈结果,并结合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本研究构建了施工人员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概念模型

4 问卷设计

在总结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根据已提出的概念模型,并结合Ajzen给出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方面行为意识研究的调查问卷的样卷(该量表自开发以来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的测量中,具有较高的信度。)以及参考其它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问卷,编制了施工人员减量化行为意识问卷(表2)。问卷中各潜在变量以相应的题项来反映,并采用里克特式量表(Likert-Type Scale)的评分等级法将题项量化,以“非常不同意”、“不同意”、“说不清”、“同意”、“非常同意”与“没有”、 “很少”、 “不知道”、 “有时”、“经常” 形式的回答方式,依次计分为1、2、3、4、5,分数越高表示对此问题的同意程度或执行频率越高。

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调查目的和答题指导;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工龄、职位、教育程度等;第三部分为施工人员减量化行为意识调查表。

表2 施工人员减量化行为意识调查

为了确保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先对量表进行预试以避免问卷内容有语意和内容结构方面的问题。量表的预试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请导师对量表进行审验,根据与导师和多名研究生讨论的建议,对量表题项的排序、语句用词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然后,进行试调查,以心理系的研究生、施工人员为调查对象,请他们找出问卷中有歧义的、难以理解的和其它问题的项目,进行多次修改后最终形成施工人员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研究正式问卷。最后进行大量的发放,通过回收的问卷,再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5 结果分析

5.1 数据收集与取样

为了提高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本调查主要采用了面对面的方式,以确保被调查者正确的理解问卷的内容并真实的反映其看法。通过对深圳市12家施工单位的走访,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14份,有效回收率85.60%。调查对象主要是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层,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

5.2 信度检验

信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稳定地测量到要测量对象的程度,反映被测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一般以Cronbach′sα系数来判断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程度。利用SPSS16.0对量表进行检验发现(见表2),a系数都在0.70以上,表示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Tonglet et al., 2004)。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1减量化行为意识模型的设定

在确保问卷有较好的信度的前提下,基于概念模型和已编调查问卷构建了施工人员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初始结构方程模型(图3),通过路径分析来验证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图3 施工人员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模型M0

5.3.2减量化行为意识模型的验证

以214人被试,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利用AMOS18.0对该模型进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初始模型检验结果如下图4,其整体拟合适配情况如表4。结果显示,除NFI值外,各项拟合指数都达到适配标准,由于NFI容易受样本大小的影响,所以其值仅作为一个参考性的评价指标。因此,初始模型的拟合优度可以接受,数据能较好的拟合模型。

图4 施工人员建筑废弃物量化行为意识模型M1

统计检验量适配的标准或临界值检验结果数据模型适配判断绝对适配度指数卡方自由度比x2/df1~32.204是RMSEA值﹤0.080.075是AGFI值≧0.850.855是增值适配度指数NFI值接近0.900.774否IFI值接近0.900.885是CFI值接近0.900.890是简约适配指标PGFI值﹥0.50以上0.665是PNFI值﹥0.50以上0.664是

5.3.3结构方程模型阐述

表5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参数估计

注:***表示相关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关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关在0.05水平上显著。

对结构模型进行检验,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中各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路径系数进行估计,模型中路径回归系数及检验指数如表5所示,施工人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模型中的5个假设因果关系路径参数C.R.值均大于1.96的参考值,表明5条路径系数均达到0.05的显著水平,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知觉行为控制对实际减量化行为正向影响显著,而行为倾向到实际行为的路径系数为负,与实际理论相矛盾,说明施工人员的行为倾向不能够预测实际行为,其实际行为仅受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即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实际减量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现场访谈了解到,施工人员都有强烈的减废意愿,但在实践中却很少采取减量化措施,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大量的因素(如个人的能力、机会、资源等)阻碍了行为的发生。对回收问卷进一步分析也发现,被调查者的减废意愿很强,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参与度却很低,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施工人员的减废意向并不能预测其行为。

(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倾向正向影响显著,且行为态度的影响程度较大,即行为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个体的减量化废弃物行为倾向越大;

(3)各观察变量与潜变量之间路径的标准化参数估计均大于0.5,且在0.00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各指标对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6 结 语

本文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访谈和调查创建了施工人员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量表,且量表最后都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进而基于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施工人员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验证了其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行为模型发现,施工人员实际行为仅受到知觉行为控制力的影响,而行为倾向不能够预测实际行为。施工人员是否采取减量化行为不是由他们的个人意志所决定的,许多非个人意志的因素会阻碍行为的执行,如缺乏相关方面的培训和教育,缺乏业主的支持(从业主那得不到好处),环保在目标管理中缺乏优先权等。

[1] 陆凯安. 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与综合利用[J]. 施工技术, 1999, 28(5): 44-45.

[2] Pu G B, Sun K W, Wu Y S. The definition of solid wastes reduction[J]. Environment and Health Engineering, 2006,14(11): 50-53.

[3] Hussey H J, Skoyles E R. Wastage of materials [J]. Building, 1974, 22 (2): 91-94.

[4] Skoyles E R, Skoyles J R. Waste Prevention on Site [M]. London: Mitchell Publishing, 1987.

[5] Loosemore M, Lingard H, Teo M M M. In conflict with nature-waste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J].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2002: 256-276.

[6] Teo M M M, Loosemore M, Masosszeky M, et al. Operatives′ attitudes towards waste on a construction project[C]∥Proceedings 16th Annual ARCOM Conference. 2000: 509-517.

[7] Teo M M M, Loosemore M. A theory of waste behaviour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001, (19): 741-751.

[8] 王家远, 康香萍, 申立银,等. 建筑废料减量化管理措施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4, 21(3): 26-28.

[9] Lingard H, Gilbert G, Graham P. Improving solid waste reduction and recycling performance using goal setting and feedback[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001, 19(8): 809-817.

[10] Tam W Y Vivian, Tam C M. Waste reduction through incentives: a case study [J]. 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 2008, 36(1): 37-43.

[11] Lingard Helen, Graham Peter, Smithers Guinevere. Employee perceptions of the solid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ng in a large australian contracting orga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company policy implementation [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000, (18): 383-393.

[12] Saunders John, Wynn Peter. Attitudes towards waste minimization amongst labour only sub-contractors [J]. Structural Survey, 2004, 22(3): 148-155.

[13] Osmani M, Glass J, Price A. Architect and contractor attitudes to waste minimization [J]. Wast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2006, 159(5): 65-72.

[14] Udayangani Kulatunga, Dilanthi Amaratunga, Richard Haigh.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construction workforce on construction waste in Sri Lanka [J].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6, 17(1): 57-72.

[15] Begum Rawshan Ara, Siwar Chamhuri, Pereira Joy Jacqueline, et al. Attitude and behavioral factors in waste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f Malaysia [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9, 53: 321-328.

[16] 陈露坤. 建筑垃圾减量化过程中的行为意识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8.

[17] Tonglet M, Phillips P S, Read A D.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o investigate the determinants of recycling behaviour: a case study from Brixworth, UK [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4 (41):191-214.

[18] 段文婷, 江光荣.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2): 315-320.

[19] 段文婷. 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决策过程的特征分析[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0] 杨 婷. 知觉行为控制对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 湖南: 湖南大学, 2009.

[21] 袁 玲.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知识交互行为研究[D].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猜你喜欢
废弃物态度施工人员
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的工匠精神培育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英语文摘(2022年6期)2022-07-23 05:46:26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电子废弃物
世界博览(2020年19期)2020-10-30 10:02:46
态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废弃物”中有孩子的快乐
态度决定一切
基于GPS技术的施工人员区域调车机管理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