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茹,李权超
突发公共事件健康教育方法探讨
谢玉茹,李权超
突发公共事件;健康教育
R 193
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分为6大类:破坏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难性技术事故、社会性危机事件、政治性危机事件和宏观经济性危机事件[1]。回顾近些年国内外突发的公共事件,均导致群体和个体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如紧张、焦虑、怨恨、愤怒、失眠、行为失控等[2]。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公众恐慌和集体不理智行为,其危害程度可能远远大于风险事件本身。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目的,一是指导民众掌握相关健康知识,做好自我防护;二是指导民众掌握自我调节技能,必要时对民众开展心理干预;三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结束后对某些健康知识点开展详细阐释,强化健康教育效果。健康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中是否及时跟进,影响着相关群体能否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1.1 合肥煤气中毒事件2006年2月14日,合肥市有87人家庭煤气中毒,其中3人抢救无效死亡。煤气中毒事件发生后,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宣传教育:(1)当晚在各电视台以市政府名义打出预防煤气中毒的滚动字幕,提醒市民预防煤气中毒事件发生;(2)市疾控中心2月15日紧急编印了“谨防煤气中毒”宣传单5万份,当天中午发往各县、区,并由街道组织人员逐一发到社区租房居民手中,使煤气中毒事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3)召开各县区疾控中心负责人会议,下发文件落实各项预防措施;(4)撰写预防煤气中毒卫生科普稿件,第2天在各新闻媒体刊登进行宣传,从而有效减少煤气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15日报告煤气中毒的只有2人。
1.2 日本福岛核事故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强震并导致福岛核电站受损泄漏。我国极少数地区出现抢购碘盐现象。抢购碘盐的原因,一是公众对碘和核辐射的了解程度较低,认为碘盐作为含碘制剂对辐射有防护作用;二是担心放射性物质污染海水,海盐的生产量会因此降低,价格上涨。我国公众缺乏对核辐射的基本知识,不了解碘盐含碘量少,对预防核辐射几乎没有作用;也不了解我国碘盐多数来自井盐。在事件发生之初,国内媒体对事故进展进行了高频度、高强度的报道,使用最多的词汇有“持续”“隐瞒”“崩溃”“警告”和“威胁”等,国内专家基于对事件的科学研判,得出“无影响”“影响不大”“不必采取预防性服碘等防辐射措施”等结论,与事故本身的严重性之间出现信息失衡,增加了公众的恐慌心理。在不确定的、事态仍不明朗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告诉方法比告之研究结果更为重要,应当适时改变传播策略,把“公众可以怎么做”作为重点。
1.3 甲型H1N1流感流行事件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2009年3月在北美暴发以来,已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2009年6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警戒级别提高到了第6级,表明正在发生全球性流感大流行。由于我国民众对2003年的抗击“非典”记忆犹新,充分相信政府的防控策略,对心理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普遍养成了自觉地勤洗手、打喷嚏掩鼻、常开窗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而且绝大多数民众认识到“甲流”可防、可治、可控、不可怕。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12月31日发布甲型H1N1流感简报,共有超过208个国家和地区向WHO报告了经实验室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超过12 220人死亡;但作为人口多、密度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报告了600余例死亡病例。可见,我国防控“甲流”取得巨大成功。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是实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策略的主要手段;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健康教育则是针对事件危害健康开展的答疑解惑,提供正确应对方法。抗击“非典”主要依靠全民动员、全民防控、改变环境、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等传统的公共卫生策略,而不是所谓的高科技手段。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来袭虽然令疾控人员措手不及,但经历过抗击“非典”的中国,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和传染病防控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政府应对甲型流感的防控经验要比以往更丰富,反应更快捷,采取的措施更得力。
甲型流感在国外暴发而境内尚无疫情时,各卫生部门、疾控机构就紧急制作了各种宣传资料分发公众;电视台、报刊都及时发布甲型流感疫情信息和个人防范甲型流感知识。通过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大家已经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防控甲型流感的第一道防线,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社会公德,比如,打喷嚏时用围巾捂住口鼻,或是发烧以后,主动自我隔离。平时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勤洗手、勤开窗通风、勤锻炼身体,等等。这些措施简单、明了、有效,公众很容易接受并付诸行为,也是我国成功抵御甲型流感来袭的法宝之一。健康教育能够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样也能够塑造人们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健康短行为[3]。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大量和健康有关的信息困扰者公众,缺乏健康素养的人很难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如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和健康教育机构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将事件的原因、可能的危害、预防措施等信息通过大众传媒平台及时告知民众,就可起到减轻或减少危害的作用[4]。健康教育机构要和疾病控制、医疗卫生等专业机构联合起来,对公众关心的健康行为、健康理念等热点问题进行追踪,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健康信息,同时引导媒体对健康信息进行准确传播。有时,权威人士出面解释的效果也非常好。如“甲流”流行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道疾病权威专家钟南山教授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甲型H1N1流感的致死率为1%~1.5%,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病死率非常接近,而且其传染性没有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那么强。钟院士的这一表态,大大缓解了民众的焦虑、恐慌情绪。
4.1 情绪情感支持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主动积极的干预、疏导和救治,对帮助公共事件中的人顺利度过危险期非常重要[5]。而心理干预活动,情绪情感支持最为重要[6]。网络一般由家人、亲属、战友、同事、同学、朋友构成,为人们提供亲情、物质和信息上的支持,分担困苦和共渡难关。此时此刻,人们会意识到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一员,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必须扩大。因此,获得来自组织和外界的救助显得非常重要。
4.2 做出适当保证应激性突发事件,会造成明显的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为消除涉及人员或群体的疑虑和错误认知,给其以心理上的支持,适当的保证是非常有益的,但这种保证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突发事件的基础上,提出的保证要有足够的依据,使其深信不疑,这种信任感是心理干预取得成就的前提。
4.3 药物治疗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药物治疗,对焦虑、心烦不安者可短时间内选用镇静催眠和抗焦虑药物。三环抗抑郁剂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临床效果较好,选择性五羟色胺在摄取抑制类药物有较好的干预效果。目前提倡采取药物干预时,要同时辅以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治疗,强调急性应激干预应多维性。
4.4 提供一些简易应对方法强制休息,强制娱乐,这可强行打断情感与事件的联系;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转移注意力,如读喜欢的书、学习想掌握的技能,这本身就是一种放松;男儿有泪也轻弹,不要压抑自己的感情发泄;学习一些自我放松的心理学方法。
[1]刘谦.统一思想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5):351-352.
[2]曹春霞,李浴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3):254-256.
[3]廖军,张志文.西南地区边海防部队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存在的困难及对策[J].解放军卫勤杂志,2012,14(2):88-89.
[4]王丽莉.突发事件心理救援体系的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10-113.
[5]张巍,钱岭,张继彬,等.心理卫生机构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动员资源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1:868-871.
[6]王增田,杨术旺,梁材,等.救援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发展初探[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 (5):458-459.
510063广东广州,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谢玉茹);广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权超)
李权超,E-mail:l iqchao@sina.com
201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