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锐,杨佳华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730050)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1]这里论述了升降出入对“器”的重要性,而机体本身也是由不同的“小器”组成的“大器”。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将升降出入与机体生理、病理等几方面的意义阐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五脏六腑之中肝、脾、肾主升,心、肺、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主降。如心火下降则下济肾水不致水寒,肾水上升则上济心火不致心火过旺;肾主封藏,为先天之本,为“作强之官”,其封藏之功主入,前人论肾多重封藏,而依笔者之见,肾的“作强”功能则是肾主出的表现;机体阴阳气血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阴阳的升降出入而变化,只有机体升降出入协调,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才能保证机体的安康。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提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但究其病机,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饮食、劳倦、七情内伤等,均为气机的升降出入发生异常所致,归纳起来有升降出入的太过、不及和反作。如水气凌心一证,究其病机系水上升太过,心阳不足所致;肝风内动一证,又因水的上升不足,以致水不涵木所致;又心火与肾水之间当火降而水升,才能达水火既济,若两者反作,则发生心火过盛、肾水过寒之水火未济之证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不同趋向,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旨承《黄帝内经》,首倡“气味厚薄升降图说”,用运气演说阐发了药物具有升降浮沉不同作用趋向的道理。李杲曰:“味薄者升而生,(象春,如甘平、辛平、辛微温、微苦平之药是也);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如甘寒、甘凉、甘淡寒凉、酸温、酸平、咸平之药是也);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如甘热、辛热之药是也);味厚者沉而长,(象冬,如苦寒、咸寒之药是也);气味平者化而成,(象土,如甘平、甘温、甘凉、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药是也)。”汪昂曰:“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药物所具有的升浮特性使气机向上向外通达,沉降则使气机趋下趋内。脏腑疾病的形成和演变均与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障碍或失调相关,故气机运动失常是脏腑病变的病理表现,也是脏腑疾病辨证的重要依据,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指导医生临床处方用药的基本法则之一,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以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运用药物升降浮沉之性,调治病理升降失常之偏,或升提、或沉降、或发散、或收敛、或升降并用、或浮沉共施,使脏腑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祛邪外出,达到临床治愈的最终目的。
升降出入养生方面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已完全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为蕃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三月,此谓容平……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文中指出,机体顺应自然界四时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才不致患病,如果逆之则病。分析四时气机变化规律不难看出,春之气主升、夏之气主出、秋之气主降、冬之气主入,把握好四时的升降出入规律,对养生来说其意义重大不言而语。
综上所述,说明气机升降出入是机体脏腑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不仅关系到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疾病的发生,也为养生、治疗疾病提供方法学上的指导。临证须悉心体悟,掌握脏器、气血升降沉浮的规律,能在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上灵活应用,必获益匪浅。
[1]张一昕.新安医学丛刊:本草备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