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永洋
泰山医学院附属新泰医院神经外科 新泰 271200
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日益上升,高达(50.6~80.7)/10万[1],且病死率和病残率均很高,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脑出血多数是由高血压并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发生,出血部位多位于大脑半球深部基底神经节,因此,基底节区脑出血最为常见,也是脑血管病中致死和致残比较高的疾病之一,占脑卒中的21%~48%[2],严重威胁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近年来,我科2006-01—2011-01采用CT引导下脑内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中度基底节区脑出血1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既往均有高血压史且均经头颅CT确诊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纳入标准:(1)根据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为20~80mL;(2)GCS评分8~11分,瞳孔大小及光发射正常,对侧肢体肌力下降达0~3级;(3)排除外伤、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4)治疗过程完整,术后自动出院患者排除。男99例,女21例;年龄50~82岁;临床表现(除对侧肢体偏瘫外):头痛伴恶心呕吐98例,失语50例,大小便失禁46例,意识清楚28例,意识模糊92例。出血部位:壳核出血11例,尾状核出血20例,内囊49例,外囊40例。手术时间6~24h。术前查血常规、血栓常规均无明显异常。
1.2手术方法手术在CT室进行,患者仰卧位,烦躁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或静滴冬眠合剂以保持患者安静、头部不动。依据原CT片血肿最大层面估计额部穿刺点并在头皮上做标记,CT扫描确定为最佳穿刺点,标记经过此点的CT扫描平面,确定穿刺深度和角度,消毒铺巾,穿刺点麻醉后,自穿刺点做0.5cm切口,手钻或电钻颅骨打孔,手锥刺破硬膜,穿刺口留置固定缝线,用带针芯的硅胶穿刺引流管按预定角度和深度进行穿刺,将引流管置入,拔出针芯,CT扫描确定位置满意,固定引流管,连接三通阀及引流器,包扎后回病房引流。一般不立即行血肿抽吸,血肿较大、中线受压明显者可行抽吸,但抽吸量不可过大,抽吸过程中若发现活动性出血,可向血肿腔内注入0.5‰去甲肾上腺素或蛇凝血素酶(立止血)冰盐水稀释止血。血肿已液化者自行排出,无液化者待术后3h后自三通阀注入尿激酶3万~4万U+生理盐水3mL,夹闭2h后放开引流。注药频率1~2次/d。根据引流量适时复查CT,血肿大部分消失可予拔管。一般引流2~5d,最长7d。术后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脱水剂根据症状或引流情况停用或减量,防治各种并发症。
本组3d内拔管86例,3~5d拔管31例,7d内拔管3例。引流过程中原血肿腔再出血3例,注入止血剂止血后继续引流尿激酶溶解者2例,转为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者1例;2例穿刺道损伤出血,出血均<10mL,未做特殊处理自行吸收;4例出现颅内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均得到控制。住院天数:10d内13例,>10~15d72例,>15~20d 35例。出院时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1)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38例;(2)Ⅱ级:部分恢复或独立生活69例;(3)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走12例;(4)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1例。
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分级大致可分为轻、中、重度3级:神志清,GCS评分11分以上,肢体肌力3级以上,出血量20 mL以下为轻度;意识模糊,GCS评分8~11分,肢体肌力3级以下,出血量20mL以上为中度;意识昏迷,GCS评分8分以下,有瞳孔改变者为重度。出血量较大但未昏迷者一般见于年龄较大颅内代偿空间较大的患者,此类列为中度。轻度患者保守治疗,重度患者采取骨瓣开颅手术。对于中度脑出血患者,以往我科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2006年以后采用CT引导下脑内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逐步取代了小骨窗开颅手术。手术时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20~30min内血肿形成[3],1~2h达到高峰[4],6~7h逐渐停止,7h后血肿周围出现水肿,脑组织坏死,且随时间增长而加重[5]。也有学者认为6h以前血肿有压迫止血作用,不主张早期穿刺。我们认为脑出血在6h以上、24 h左右是手术清除血肿的最佳时机。高血压脑出血形状有一定规律,基底节区脑出血70%以上为肾形,可能是出血沿神经纤维扩展所致,而不规则血肿往往提示血肿有继续扩大可能[6]。外侧裂密集血管及中央沟功能区、语言区,多对穿刺最佳部位选择带来了困难,而额叶前部供血为大脑前中动脉的末梢段,穿刺不易造成大血管损伤。对基底节血肿我们大部分采用经额穿刺,体位易固定,好操作,术后不影响病人翻身。手术在CT室进行,CT扫描下定位准确,穿刺方向及角度均能从CT机上测到可靠数据,穿刺后即行CT扫描,位置有偏差随即调整。避免盲穿的不确定性,能做到准确穿刺。行血肿抽吸时也能实时监测抽吸位置、抽吸量等。术后一般需要尿激酶注入溶解血肿(也有血肿已近液化自行排出者),尿激酶3万~4万U+生理盐水3mL,夹闭2h后放开引流。注药频率1~2次/d,根据引流量适时复查CT,血肿大部分消失可予拔管。一般引流2~5d,最长7d。尿激酶是一种外源性、非特异性纤溶酶源直接激活剂,经基础与临床验证,该药是溶解血肿较安全的生化制剂,对正常脑组织不产生有害作用,并可达到足够的局部溶解血肿的效果[7]。大部分患者引流满意,少部分引流量较大,疑似新鲜出血者,采取向血肿腔内注入0.5‰去甲肾上腺素或蛇凝血素酶(立止血)冰盐水稀释止血或静脉应用止血剂等措施,复查颅脑CT,出血量不大,患者症状无明显加重者,继续引流。血肿增大明显有脑疝危险者则需开颅清除血肿。颅内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需加强CT室的环境消毒,严格尿激酶注药时的无菌操作,尽量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增强营养支持治疗。总之,对中度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采用CT引导下脑内血肿穿刺外引流术的方式治疗,疗效明确,操作简单安全,损伤轻微,费用低廉,值得推广。
[1]杨树源,只达石 .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104-1 114.
[2]颜强民,秦建军 .微创碎吸术及小骨窗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4):2 328-2 330.
[3]刘合玉 .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与重症救护[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43.
[4]刘承基 .脑血管外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07-310.
[5]夏金城,林勇,李敏,等 .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7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4(4):245-246.
[6]蒋麦洪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6):31-32.
[7]Narayan RK,Narayan TM,Katz DA,et al.Lsis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with urokinase in rabbit model[J].J Neurosurg,1985,6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