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论笺正》学术导读

2012-01-23 10:00包京霖李莹莹刘景超
中医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药性温病陈氏

包京霖,李莹莹,刘景超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8)

《温热论笺正》一书,为清末民初医家陈光淞(字根儒,号赘道人,又号清道人,生卒年不详,浙江萧山人)所著。陈氏有感于叶天士生前忙于诊务,无暇著书,后学门人又“不能启问,尽其所长,阐其所閟……遂使百有余年,其风渐微,其道将坠”[1],遂在华岫云、章虚谷、王孟英、凌嘉六、宋佑甫等人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注释的基础上,“笺叶氏之旨,而正诸家之失”[1]自序1,成为首部单独注释《温热论》的专著。裘庆元[2]称其书“有独到之处,间有纠正王氏《经纬》、吴氏《条辨》甚多”。其内容为陈氏参阅诸家论述并结合临床实际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进行的阐发,其研究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博采诸家,评复得失

陈氏在医理的阐述方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学风,对学术问题首先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温热病的阐发以章楠、王孟英二家为主,并广泛引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和刘完素、陶华、吴鞠通等历代医家对温热病的论述,并以按语形式对其作出评价,高明处大加赞赏,不足处不避批评。

温热论首条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对于“逆传”,注释温热诸家见解不一。章楠认为“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入营,故逆传心包”,温邪是按照卫气营血顺序依次渐传者为顺传,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骤传心营为逆传。王孟英则认为“是由上焦气分以及中、下二焦为顺,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人,是以内陷营分为逆传也”,亦认为温邪逆传的基本形式是由肺卫直入心营。

陈氏援引陶华《伤寒全生集》“阳邪传卫,阴血自燥,热入膀胱,壬病逆传于丙”[1]1之说,指出学者对“逆传”二字所产生的种种争论并指出诸家之说的不足,以“按语”的形式对“逆传”二字的出处及本义进行了考证,并旁引《叶氏医案·幼科风温》中“有足经顺传,如太阳传阳明,肺病失治,逆传心包络”[1]1之语为据,明确指出《温热论》中之“逆传”乃指温邪由浅入深,并非温邪在上焦不解而内陷心营。此说对后世研究温病传变的病机提供了新的参考。

对吴鞠通论厥之说,陈氏考诸《内经》,认为手足厥阴脉均与舌本无涉,只有足太阴脉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脉入肺挟舌本,并不能说明“舌属手”,故“其说殊欠分晓”。陈氏还结合仲景、河间诸家之说对其进行辨证,指出陶华论厥以传入和直中为依据分辨阴阳,“实本河间立论,为千古辨厥之准绳”。

对于“若紫而肿大者,乃酒毒冲心”一条,王孟英认为酒毒内蕴,有湿热亦有寒证,不能一概而论。若舌深紫而赤、少津则为湿热;若淡紫而带青滑,则为寒证。陈氏指出酒毒冲心,首当辨其舌体,若舌体紫而肿大则为湿热,“寒证则无肿大也”,此说颇合临床。

对于章虚谷“脾肾之脉皆连舌本,亦有脾肾气败而舌短不能伸者,其形貌面色亦必枯瘁,多为死证”之说,陈氏认为脾肾之气衰败之时,除舌体短缩、面色枯瘁外,还常伴见舌色紫暗,补充了章氏所论之不足,丰富了舌诊的内容。

2 调整删移,分节释义,注释精当,发明学术

《温热论》一书,各家分节各有不同,唐大烈分为21节,章虚谷分为34节,王孟英分为20节,陈氏则据王孟英本析为24节,并对其中篇章顺序进行了部分调整,如“舌淡红无色”、“舌黑而滑”、“舌黑而干”等节,或调整行文顺序,或合并章节,使其前后文意顺畅,内容相对集中,所做注释,随文释义,挥洒自如,或洋洋数百言,旁征博引,或寥寥数语,示人大法,对于温热病的医理、诊法、治疗多有发明。各家最后一节均有“王海藏出一桂枝红花汤”等三十八字,陈氏认为“不伦不类”,且与上文之语相反,“必非原文,否则别有误敚,合行删去,免误学者”,从医理、文意等角度判断其并非原文,直接删去,比之各家曲为解说,可谓首创。

陈氏对每一节的内容以按语的形式钩玄指要,概括大意,如第二节,总结为“明逆传心包,邪陷营血之证,而出其治也”,第三节则总结为“继斑而言汗”,便于初学者对《温热论》的理解记忆。

3 明辨药性,补充方药,独抒己见,启迪后学

《温热论》原文中虽列有方药,但是对于药性等内容并未作出详细阐述,陈氏在笺正时,主要依据《温病条辨》对其进行了补充,“遇论中宜用某某等药,辄详注其药性于下;其云某丸、散、汤,亦将其方详注;如云宜用某法,则采前人经验之方附录于后,以便学者”[1]自序2。对于《温热论》原文中所提到的方药,及诸家注释中所提到确有实效,又为陈氏所认同的方药,对其药性、方剂作出详细注解,对于《温热论》原文和诸家注释中所提及的治疗大法等,则采集前贤经验,以“附录”的形式作出说明,如对犀角、竹叶、生首乌等20味常用药的药性、主治等进行阐发,补充了半夏泻心汤、清营汤、清络饮等22首方剂,皆示人以活机心法,大有启发。

本书成书已近一个世纪,书中所列犀角、金汁、人中黄等药多为今日所禁用或不用,读者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加以鉴别继承,不可拘泥。

《温热论笺正》成书后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建国后历版《温病学》统编教材均对其有所引用,仅《温病学》第五版教材在“名著选·叶天士《温热论》”一节就引用陈氏所作注解达25条之多,且认为这些注解补前人未备,启迪后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再人之体,脘在腹上”一条,就引用陈氏注解,并认为“陈氏对于痞证的病机、辨证、治法作了详细论证,内容具体,说理深刻,甚有参考价值”[3]。

[1]陈光淞.温热论笺正[M].上海:扫叶山房,1916.

[2]裘庆元.珍本医书集成·内科类·第七册[M].上海:世界书局,1936.

[3]孟澍江.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4-125.

猜你喜欢
药性温病陈氏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性研究策论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陈氏清肺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
陈氏兄弟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多药性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