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赟 韩月蕊
河南南阳市中心医院 南阳 473009
双额叶脑挫裂伤是颅脑损伤中的一种常见情况,由于额叶所处的位置为脑部的哑区,患者早期症状较轻,故临床上易造成假象,病情发展看似缓慢实则紧急[1],继发性颅内压增高的发生发展常极为迅速,病情突然恶化,导致治疗措手不及。这种患者是否需手术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2]。我科自2008-06—2011-10共收治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37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现回顾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21~63岁,平均42.5岁,伤后0.5~16h来院就诊。受伤原因:车祸伤23例,坠落伤12例,击打伤2例。临床表现:伤后原发性昏迷31例,伴中间清醒期17例,伴烦躁不安19例。按照GCS评分标准,入院时GCS 13~15分19例,9~12分9例,5~8分7例,3~5分2例。
1.2头颅CT检查本组37例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发现双额叶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或脑内血肿,大部分患者伤灶周围有不规则低密度区。合并额骨骨折8例,合并枕骨骨折21例。
1.3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13例,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止血、脱水降颅压、钙离子拮抗剂、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亚低温等脑挫裂伤常规治疗[3]。手术治疗24例,开颅清除脑挫裂伤灶及血肿,根据具体情况行去骨瓣减压或保留骨瓣,其中11例入院时急诊手术,13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因病情恶化而中转手术治疗。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CS)评分:1级(痊愈)17例,2级(轻残)12例,3级(重残)4例,4级(植物状态)1例,5级(死亡)3例。
3.1发生机制双额叶脑挫裂伤多为枕部受力、减速性外伤机制引起的对冲性损伤,致额颞极或其底面与凹凸不平的颅底相互摩擦撞击,局部挫伤、出血、水肿,额叶底部及额极部多见,往往同时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及原发性脑干损伤;受伤后伤灶周围水肿范围较大,颅内压增高,易造成继发性脑干损伤。临床上患者在早期症状较轻的情况下常突然恶化,由意识清醒迅速发展为昏迷甚至脑疝状态,部分患者突然死亡,即与此机制有关。
3.2诊治体会
3.2.1 严密监测:部分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受伤到就诊时间间隔短,仅表现为头痛、头晕和恶心,而意识清醒,查体无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往往被认为“轻型脑损伤”而被首诊医生忽略。直到病情恶化,经头颅CT检查发现脑挫裂伤出血,有些因此而贻误了病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要对所谓的“轻型脑损伤”患者严密观察,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发现病情变化,立即行进一步检查并及时进行处理。
3.2.2 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治疗方案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降颅压,应用糖皮质激素,营养脑神经、改善脑细胞代谢,应用止血药物及预防感染药物,高压氧、亚低温疗法等治疗。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要有随时病情恶化转为手术治疗的意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对于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医患双方有时缺乏积极的态度,笔者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此类患者早期大多神志清楚,致使医生忽略了弥漫性脑肿胀发生的可能,而家属看到患者神志清楚而误认为病情较轻,思想上对手术治疗不配合,所以医生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手术方法多采用冠状皮瓣切开头皮,选择病变重的一侧开瓣入颅,清除坏死脑组织和脑内血肿,根据情况决定行去骨瓣减压或保留骨瓣。必要时双侧去骨瓣减压,避免因单侧减压引起中线结构移位和镰下疝的发生[6],术后进行正规的综合治疗。
[1]王玉海 .对冲性前额底部挫裂伤诊疗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18(2):128-129.
[2]只达石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24.
[3]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科技出版社,2005:418-422.
[4]王胜,吴楚君,周朝辉,等 .综合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34-35.